生物制造(合成生物學)是一種全新的“ 造物”技術,融合了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多種技術,以可再生生物質為原料,以生物體作為生產介質,旨在利用廉價原料,以菌種、細胞、酶為制造工廠,規模化發酵獲得目標產品,具有清潔、高效、可再生等特點。根據政府“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系列解讀二,生物制造產業是生物經濟重點發展方向,未來十年間35% 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產品將被生物制造產品替代。
如今,各國政府都極其重視合成生物發展,我國近年來也出臺多項扶持政策,在政策頻繁落地背景下,生物制造產業化有望提速。
從投資角度來看,今年第一季度合成生物學板塊主要公司業績高增;估值層面上,合成生物板塊也有較大修復空間。
近年來,合成生物學產業資本加速投資,各國政府高度重視。根據《從全球專利分析看合成生物學技術發展趨勢》及億歐智庫統計,2016-2021 年期間,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企業融資額由不足20 億美元提升至180 億美元。
據麥肯錫預測,全球60%的產品可以用生物法生產,合成生物學應用領域迅猛拓展。根據CB Insights 分析數據,預計2020-2025 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場規模將保持28% 的高年均復合增速,至2026 年突破300 億美元,其中食品飲料、農業和消費品增長較快。
合成生物學企業融資額的快速提升主要得益于合成生物學領域基礎研究的持續發展,2019 年全年合成生物學領域相關論文的數量已超過1 萬篇。近年來全球各國陸續出臺一系列的合成生物扶持政策,包括建設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進行項目資助,目前英美等國政府進度較快。
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合成生物學的發展,2008 年香山科學會議首次探討了合成生物學背景、進展和展望,并連續多年開展了合成生物學專題學術討論;
2018 年1 月,科技部就設立“ 合成生物學”重點專項,專項設置"人工基因組合成與高版本底盤細胞”、"人工元器件與基因線路”、“人工細胞合成代謝與復雜生物系統"以及"使能技術體系與生物安全評估"等4項主要任務;
2022 年5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 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加快發展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推動以單分子測序為標志的新一代測序技術創新,不斷提高基因測序效率、降低測序成本。加強微流控、高靈敏等生物檢測技術研發;
2024 年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前瞻布局綠色低碳領域未來產業。聚焦“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和產業變革需求,謀劃布局氫能、儲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未來能源和未來制造產業發展。發揮生物制造選擇性強、生產效率高、廢棄物少等環境友好優勢,聚焦輕工發酵、醫藥、化工、農業與食品等領域,建立生物制造核心菌種與關鍵酶創制技術體系。聚焦CCUS 技術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開展CCUS 與工業流程耦合、二氧化碳生物轉化利用等技術研發及示范。
《2024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 積極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增長引擎”,生物制造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意義持續得到國家認可。
今年4 月26 日的2024 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北京化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天偉提到,目前由發改委牽頭,工信部和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正在聯合研制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行動計劃,并且有望在近期出臺,“生物制造+”是其中的關鍵內容。
合成生物制造產業鏈可劃分為微生物菌株構建(DBTL 循環)、發酵工程、分離純化和應用開發四個環節,而參與企業可分為上游工具層、中游平臺層和下游應用層三類。
相關企業包含凱賽生物(全球長鏈二元酸頭部企業,招商局入股)、川寧生物(抗生素頭部企業,合成生物學品種進入密集交付期)、華恒生物(合成生物學產業化平臺,全球丙氨酸頭部企業)、梅花生物(氨基酸頭部企業)、圣泉集團(獨特一體化秸稈生物質精煉技術)、華熙生物(國內最早實現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透明質酸的企業之一,透明質酸產業化規模位居國際前列)、嘉必優(發酵營養素頭部企業)、梅花生物(公司擁有的大規模生物制造能力包括生物技術、工藝能力、工程能力和生產管理等多領域能力,合成生物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之一)等。
據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合成生物學板塊主要公司業績高增。合成生物學板塊(Wind 合成生物指數(8841747.WI)成分股)2023 年的營業收入同比+7.3%,歸母凈利潤同比+15.5%;2024Q1 的營業收入同比+13.4%,歸母凈利潤同比+64.8%。主要公司方面,華恒生物/川寧生物/凱賽生物/嘉必優2023 年的營業收入同比+36.6%/+26.2%/-13.4%/+2.4%,歸母凈利潤同比+40.3% /+128.6%/-33.8%/+41.9%;2024Q1 的營業收入同比+25.1% /+20.0%/+35.4%/+33.3%,歸母凈利潤同比+6.6% /+101.0% /+83.2%/+69.9%。2024 年主要的合成生物學公司料將均有新產品和新產能落地,隨著新產品放量和新產能爬坡,預計相關公司的收入和利潤有望保持穩健增長的態勢。
估值層面上,合成生物學板塊仍有較大修復空間。截至2024 年4月30 日,合成生物學板塊的市盈率為38.4 倍,明顯低于近3 年平均估值水平47.3 倍,同時考慮到后續的政策催化,中信證券認為板塊估值有較大上行的空間。合成生物學板塊基金全部持股市值占板塊上市公司總流通市值的比例由2020 年底的1.2% 提升至2023 年底的13.3%,其中2023 年底華恒生物/川寧生物/凱賽生物/嘉必優的基金全部持股市值占上市公司總流通市值的比例為47.7%/2.0%/10.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