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朋友阿力打電話給我,說起了給女朋友小玫挑選禮物發生的事。
昨天是小玫的生日,阿力想送她一個禮物,于是帶著她去了商場的珠寶柜臺。阿力選了幾款項鏈,讓柜員拿給小玫逐一試戴,小玫試了兩條后,對阿力說:“都不好看。”
阿力讓小玫耐心點。小玫無奈,指著其中一條項鏈說:“那就它吧。”
阿力說:“這條不好。”然后拿著另一條給小玫看,說:“這條好。”
小玫搖頭:“這條太老氣了。”
但阿力就是看中這一條了,并對柜員說:“就要這個,我替她做主了。”聽到這話,小玫突然就爆發了:“你替我做主?我什么事都要聽你安排嗎?”沒等阿力反應過來,小玫又朝他吼道:“你跟我媽一樣,像個控制狂,我快要被你逼瘋了!”
阿力想為自己辯解,但下一秒,小玫突然崩潰地掀翻了柜臺,邊吼邊哭,阿力使出了渾身解數,才讓小玫冷靜下來。
阿力在電話里問我:“平時脾氣那么好的一個人,怎會突然如此呢?”
我解釋說:“一個人突然情緒爆發,通常是受到了應激源的影響,發生了情緒的應激反應。”
阿力問:“那是什么刺激了小玫?”
我回答說:“生活中,應激源可能是任何一種刺激性事物,如軀體疾病、心理創傷、環境變化等。在刺激性事物面前,我們出現情緒上的應激反應,是普遍且正常的現象。但有時候,我們的情緒應激反應可能是過激的。比如,明明不至于暴怒的事情,我們卻暴躁如雷。至于一個人的情緒應激反應為什么會過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
過度的情緒爆發背后,有哪些心理機制?
想知道一個人為什么會出現過激的情緒反應,就要了解其背后深層的心理機制,它可以簡單分為兩類:
見諸行動是指當我們內在有某個情緒時,不用直接說的方式表達,卻會通過相應的行動表達。比如,老公惹老婆生氣了,老婆沒有憤怒,而是選擇離家出走。
我們可以把見諸行動理解為,當一個人無法承受某種壓力,又沒有能力用語言來表達時,他會直接做出行動,借此緩解壓力。
日常中的人際交往情景時常是相似的,所以我們與周圍人之間經常會發生“扮演”或“共演”的情況。
如,A和B是一對情侶。有一次,A隨口說了一句讓B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機,B突然反應激烈,說A太煩。A覺得B不知好歹,兩人吵了起來。冷靜后B說,A的語氣讓自己想起小時候,一舉一動都被父母監管,所以特別煩躁。B就是在“扮演”過去的自己,真正讓B憤怒的不是A,或者說不完全是A,還有兒時的父母。
還有一種狀況也很常見:沖突雙方都進入了情緒應激的狀態,但彼此并不是對方情緒的真正對象—— 雙方都在為不在此時此地的某人某事而激憤。
講到這里,我問阿力,有沒有發現小玫和B有點像?阿力讓我仔細再講講。于是我說出了我的猜測:“童年創傷的再現,大概就是小玫情緒爆發的應激源。”
過去未能修復的遺留下來的創傷,會在新的關系中再次被觸發。在新的關系中,我們會無意識地“扮演”過去的自己,進而產生過激的情緒應激反應。
小玫在情緒爆發時說:“我什么事都要聽你安排嗎?”“你跟我媽一樣,像個控制狂,我快要被你逼瘋了!”說明阿力的行為,很可能觸發了小玫“童年時被母親過分控制與安排”這個創傷情境。
之后,阿力和小玫進行了溝通,小玫說她當時想起了小時候被母親操控一切的感覺,“以前,我媽最常說的話就是‘我替你做主了’,阿力昨天也說了一樣的話……”可見,真正讓小玫憤怒的不是阿力,或者說不完全是阿力,還有記憶中的母親。
阿力問小玫:“那你怎么不直接跟我說出你的感受呢?”
而癥結就在于,小玫無法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只能將內心沖突見諸行動。在將內心沖突見諸行動時,人的行動是先于思考的,甚至是毫無思考的,行動完全替代了思考和語言表達,所以阿力就見到了一個掀翻柜臺的暴躁女友。
創傷情境被再現出來時,屬于過往的情緒也會被一并帶出來。因此,小玫應當識別出這是不屬于當下的情緒。
首先,深呼吸,讓自己盡量保持平靜;
其次,問問自己:“當前的情緒屬于當前的情境嗎?”從而評估情緒與情境的匹配度;
然后,迅速回想是否有類似的歷史情境引發過相同的情緒。如果有,這個情緒很可能不屬于當下,或者不僅僅屬于當下,而是過往無數創傷情境中的情緒累積。
小玫可以運用自己的“五感”來區分過往與當下,以斷開與創傷的聯結:用“看”描述周圍物品;用“摸”感受身邊物品;用“聽”識別周圍聲音;用“聞”識別身邊氣味;用“嘗”專注食物味道(視情況而定)。
也可采取“地點轉移法”,先離開觸發創傷的環境,轉移到舒適的地方。
為避免情緒創傷的持續出現,還可以為自己準備一張“應對卡”,寫下能令人平靜和進行自我指導的語句,隨身攜帶,方便創傷情境出現時迅速查看運用。
從情緒調節的角度看,一個人頻繁出現見諸行動的情況,意味著情緒調節能力的缺乏。
日常生活中,小玫可以學習一些情緒管理技巧,以便更好地感知和調控自己的情感狀態;多發展興趣愛好,如繪畫、寫作、運動,將情緒創傷從內在轉移到外在,并通過上述形式宣泄掉;每天花些時間,說出或寫出你的擔憂、恐懼、困惑等真實想法,緩解內心的壓力感,并讓自己慢慢養成表達和傾訴的習慣。
不同的關系中會出現相似的“扮演”或“共演”關系,是因為一些人恰恰愛去尋找那些能夠和自己在舊有模式下相處的人,反復去經歷創傷,不斷觸發情緒應激反應。
如果小玫覺得阿力在控制自己,她首先需要做的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想要被控制的一部分,也要看到自己是否在關系中經常扮演迎合者的角色。
若確實如此,就要停止做一個容易被控制的、愛迎合的人。必要時可以借助咨詢師的力量,來開啟自己的療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