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富蘭

地鐵10號線早就向兩頭延伸了,孤陋寡聞的我,忽然發覺從五角場乘地鐵去高橋古鎮竟然如此方便,真的感嘆上海城市交通建設的神速。地鐵方便了,高橋有站點,來到高橋老街,我就相約友人一起去看“鐘氏民宅”,這幢五開間的宅院很吸引人,說它是西洋民居吧,整體布局分明是傳統四合院形式;說它是傳統江南民居吧,外觀上有明顯的西式風格,“走馬樓”過廊,水泥花式護欄,地板用柚木,均用銅鎖。門樓磚雕完整,每進院落正屋前后設門樓和天井,每進均在中軸線上建傳統式樣儀門,中西合璧的樣式與滬上石庫門建筑異曲而同工。
我查了一下營造人與業主的資料,鐘惠山(1867—1932)從小在高橋海濱村一戶苦寒人家長大,自幼年就拜師學藝做泥水匠。不要小看了泥水匠的活,它要求匠人有極強的眼力,以判斷墻面的平整性,行話說“一看、二攆、三平整”,拉線要準,磚塊要齊,墻面平整,沒有多年的從業經驗,還真是不好弄。
高橋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行政區劃劃來劃去,劃不走鄉民謀生的行當,唐宋時期依仗鹽業,元明時期制作沙船,明清時期則是紡織之鄉,到上海開埠時,大量人口匯聚洋場總得居有定所,高橋乃至浦東的泥水匠有了謀生的生計。鐘惠山這個高橋泥水匠也在這個隊伍中,隨著西方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建筑工藝的傳入,傳統的水木作的泥水匠活也要吸收西方元素,才能適者生存,鐘惠山肯學習,活干得好,為人又勤勉,從包小工程逐步發展到自創“鐘惠記營造廠”,生意越做越大,終成那個年代的“高橋首富”。20世紀20年代末,發了財的鐘惠山不忘回報梓里,在鎮西街建五開間四合院新宅一座,就是這座鐘氏民宅。
石庫門建筑是上海民居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庫門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與西方建筑文化相互妥協的新型建筑。一般認為,它起源于清同治年間,19世紀70年代在原先里江南里弄木板房的基礎上改建而成,到20世紀30年代前后形成高峰,而鐘情于石庫門營造的鐘惠山,他的“鐘惠記營造廠”,建造了在今九江路、福州路、廣東路、浙江中路以及曹家渡等處的多處石庫門民居,較有代表性的如如會樂里、群玉坊、真德里、惠康里、大洋里等,這些石庫門民宅歷經百年,至今依然完好。鐘惠山堪稱那個年代營造上海里弄石庫門的“大王”,盡管他藉藉無名,歷史的風塵還是掩蓋不了他的成就與業績。
回過頭來再看鐘氏民宅,古鎮上的這幢中西合璧的構筑物貌似突兀。解放后,這座宅子數度易主,也曾作為校舍,進入新的21世紀,已經被公布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保存得很好,據說里面還開設了上海頂級的西餐廳。還有一些屋子空著,我看非遺保護要講究保護利用,活態傳承。屋舍長久地空置會陰氣很重,要問我的看法,我建議能建成一個高橋泥水匠的匠作博物館或者紀念館,既尊重歷史,又充分使用起來。不過,那是另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