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年底,《新華字典》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新華字典》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那你知道我國的第一部字典是怎么來的嗎?
揭開漢字的面紗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字典,不僅具有查字的實用功能,還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漢字起源久遠,其發展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文字階段,相傳黃帝時期倉頡始創文字,西周太史籀(zhòu)改進文字,推出“籀(zhòu)文”即大篆,秦統一六國后,秦相李斯奏請“書同文”,在大篆基礎上刪繁就簡,創造小篆。
漢朝時“橫豎撇點捺”開始出現,開啟了文字由“畫”到“寫”的轉變,由此,漢字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今文字階段字形規范、書寫方便的隸書,逐漸代替小篆,成為主流字體。但隸書抹去了很多造字之初的理據,比如“寒”字,使象形意味大大減弱。
為了讓世人明白先賢造字的深意,東漢故經學家的代表人物許慎決心編寫《說文解字》,以小篆為字頭,用隸書進行解讀,系統分析漢字字形、考究字源,揭開了表意漢字的真實面貌。
文到字的轉變
雖然現在“文”“字”二字經常一起使用,但在許慎看來,“文”與“字”是有差別的。“文”就是古人最初所創,描摹客觀事物形象的象形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接觸的事物越來越繁多,光靠“文”難以滿足人們的表達需求,人們就將“文”用作形符或聲符,繁衍增長而形成“字”。
簡單來說:
獨體為“文”,合體為“字”
“文”無法分解,所以是“說文”
“字”可以解析,因此是“解字”
這也是《說文解字》書名的由來
《說文解字》收錄了9353個正篆,1163個古文、籀(zhòu)文等重(chóng)文。許慎將它們分為540部,按文字形體和偏旁構造排列為每個字解釋字義,分析形體構造、注明讀音,使文字的形、音、義清晰明確,構建了一個龐大、嚴謹而精妙的漢字說解體系,被喻為1900多年前的《新華字典》。《說文解字》將一個個零散的漢字,呈現在眾人面前,這也成為以后字典辭書的編纂通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