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韓燕寧



伴著朗朗的誦讀聲,我們走進阜新市彰武縣實驗小學。“經典誦讀”活動在這里已悄然走過十六載時光。一進校門,濃郁的文化氣息便撲面而來。目光所及之處,仿佛萬物皆有詩意,處處皆為詩景。
“詩詞經典以多種形式圖文并茂地呈現,能讓師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實驗小學校長楊新文看來,通過環境“說話”,可以達到無聲育人的目的。
特色教學,詩香潤校園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早讀課,實驗小學的各個教室都會傳來同學們朗朗的誦讀聲。區別于常規的課文朗讀,意蘊深長的古詩詞誦讀,往往能讓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進一步的陶冶升華。
不僅利用好早自習,學校還在班、隊課上,廣泛開展以詩詞為主題的藝術課,如“古詩吟誦”“古詩繪畫”“古詩明理”等,通過將詩文化與學科相融合,推動詩教走向常態化。
一方面,學校利用早自習和課程標準中的地方課程,設置“詩教課”,保證學生的詩詞學習時間。同時,致力于校本教材的開發應用,編寫了《我愛誦讀》校本讀物,將詩詞課程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另一方面,學校還積極把詩教活動納入日常教學工作,通過以制度推動,用思想統一,讓詩教工作的開展更加規范化、科學化。
雅言傳遞文明,經典浸潤人生。正是站穩了教學的主陣地,守住了育人的主渠道,詩教文化才得以在實驗小學源遠流長,蔚然成風。
家校共育,詩文入心田
環境育人,潤物無聲。實驗小學打造詩教文化,除了在學習氛圍上下功夫,還十分注重營造視聽氛圍,強調師生及家長的參與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每天的午休時間、上下學時間,學校的“紅領巾廣播站”會準時播放古詩誦讀、詩詞名人故事賞析、詩詞聽寫等,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將詩文化深植于心田。
為充分參與到學校開展的“家中讀經典”“微群曬經典”等活動中來,家長委員會成員成立“小樹苗誦讀興趣組”,結合讀書日、母親節、兒童節、建黨日、教師節、國慶節等節日,開展主題誦讀活動。越來越多的學生家長加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行列,親子誦讀促學生及家長共同成長。
知行合一,詩教伴成長
面對記者,二年級的賈欣浩同學這樣說道:“小時候,我只知道王維,會背《山居秋暝》。現在,我才知道王維又稱‘摩詰居士。他不僅精通詩書,還擅長音樂和繪畫,有“詩佛”之稱。以前,他只是課本里一個與我無關的名人,現在我卻成了他的超級粉絲。因為他,我愛上了祖國璀璨的詩詞文化和大美風光。”在實驗小學,像他這樣因詩教愛上傳統文化的學生越來越多。
學校少先大隊積極創建“紅領巾經典誦讀”品牌,從2016年至今,每年都組織開展“古詩詞表演大賽”和“課本劇表演大賽”,激發大家對經典的學習熱情,讓大家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使誦讀成為少先隊員的內在需求和生活常態。
如今,隨著古詩詞誦讀活動的深入開展,學校教育教學成績碩果累累,榮獲“全國基礎教育科研實驗基地”“中華詩教先進單位”“阜新市詩教先進單位”“阜新市書香校園”“阜新市家庭教育示范單位”等一百多項榮譽。實驗小學正走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將“詩教育人,書卷養心”的品牌擦得愈發閃亮。
經典誦讀,潤物細無聲
學校組織豐富多彩的詩詞活動。一場詩詞書畫評比、一場“古詩游園”主題班會、一場古詩詞星級考核和班級小擂主的評選、一場古詩詞的展示會、一場古詩詞的吟誦會,向觀眾呈現了一場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學校還成立了“小貝殼詩社”,組織詩社成員積極進行詩詞創作,老師、學生均有作品發表。
趙子逸四歲開始誦讀,至今背過的經典有《弟子規》《三字經》《笠翁對韻》《唐詩三百首》《論語》《道德經》《古文觀止》等。他喜歡的名言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劉梓驍、劉梓夕的媽媽對記者說:“帶著孩子學詩詞已經有四年時間了,看著他們在詩詞的誦讀中成長,有欣慰,有感動。相信,我們每一個人在詩詞學習上所花的時間,必將會在將來的成長中得到回報。”
校長微觀點
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引領孩子們多讀經典,不僅為孩子們豐富語言積累、提高文學修養奠定了基石,更可以讓他們強根固本,培養優雅人格魅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提倡,在記憶的黃金時期廣泛擷取,海量誦讀,積累沉淀,最終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與認知,成為自身文化與精神的一部分。
國學經典是先人智慧的結晶。因此在誦讀時,我們要滿懷敬仰,心無旁騖,不疾不徐,字正腔圓。熟讀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讓我們一起誦讀經典吧!讓經典成為我們的精神初乳,讓經典成為我們的心靈家園,讓經典伴隨我們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