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崛起要從東周初年立國說起。當時,秦國與西戎、義渠等游牧民族展開殊死搏殺,剽悍善戰、尚武之風濃厚的秦國逐漸成為周王朝西部的一個強國。到了秦孝公時期(公元前381年—前338年),秦國進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大力獎勵耕戰,使得秦國越發強大,最終由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秦軍戰斗力極強,原因主要包括:
明確的獎懲制度。
秦國制定了二十級爵位,從低到高依次為:公士,上造,簪(zan)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駟(si)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無論將領還是士卒,都需要獲得軍功來提升爵位。如果戰敗、投降也要接受軍法懲治。
嚴格的征兵制度。
秦國實行普遍兵役制,凡年滿15歲、爵位在“不更”以下的男丁都要接受訓練,郡縣長官還會定期組織考核。訓練完成后,這些男丁就成為“預備役”士兵,會被抽調到郡縣擔任“更卒”,或到指定地區成為“戍卒”。秦軍分為國家直轄部隊和地方部隊,前者包括野戰軍、邊境戍守軍和都城衛戍軍,后者是縣尉統領的郡縣守備部隊。
訓練水平極高。
秦軍士兵通常會進行兩年以上的軍事訓練,主要包括:體能訓練,比如角抵(摔跤)、投石、超距(跳遠)等;技術訓練,比如使用兵器、駕車、騎馬等;指揮號令的訓練,在大型戰場上,絕不能“一窩蜂”亂打,因此中國古代非常注重陣型和指揮調度,秦軍也不例外,士兵需要熟悉各種金鼓、旗幟,依令展開行動。訓練中,弩手錯失目標,馭手不能熟練駕車馬,在陣中隨意喧嘩,不按號令行事,會受到罰甲(當時的盔甲十分昂貴)、戍邊甚至斬首的處罰。
糧食儲備豐富。
秦國人除了可通過戰功獲得爵位外,還可以通過繳納糧食來獲得爵位和官職。在關中、四川兩大糧倉的支持下,秦國成為戰國諸強中,糧草儲備最為豐厚的國家之一。
商鞅變法雖然使秦國驟然強盛,但隨著社會發展,局限性也逐漸暴露。尤其到了四海歸一后,沉重的兵役、徭役負擔讓百姓苦不堪言。在秦始皇駕崩僅僅一年后,起義的烽煙燃遍各地,秦王朝僅存在了10余年便土崩瓦解。不過,秦國的軍事制度、尚武精神和戰略戰術被后世廣泛繼承和發展。
秦軍的兵種和兵器
秦軍可粗略分為步兵、弓弩兵、騎兵、戰車兵等幾大兵種。進入戰國后,大量秦國平民加入軍隊,加上成熟發達的青銅兵器冶煉技術,造就出令人生畏的軍團。《史記》《戰國策》等記載秦軍“戰車萬乘,奮擊百萬”“虎賁(bēn)之士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
步兵
秦軍的主要兵種。秦軍步兵身披重甲,以長矛、短劍和盾牌為主要兵器,擅長近戰肉搏。荀子在《議兵》篇中說:“齊之技擊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意思是齊國的技擊之士遇到魏國的武卒則不堪一擊;而魏國的武卒,若遇到秦國的銳士,則不戰而潰。)
騎兵
秦人養馬起家。在西陲立國的數百年間,秦人與戎狄長期作戰,組建了當時首屈一指的騎兵軍團。秦軍騎兵都是優中選優,身著皮質短甲,手持弓弩和長戈,有的還配一柄青銅劍。
秦軍戰陣
兵馬俑發現于1974年,它以秦國咸陽衛戍部隊為原型,還原了秦軍陣型。兵馬俑一號坑最大,推測是主力方陣,負責正面接敵。三號坑最小,是指揮方陣。二、四號坑推測任務是從敵軍兩翼展開包抄。
一號坑中的兵馬俑陣型分為前鋒、主陣、兩翼和后衛部隊。人們據此推測,當秦軍方陣遭遇敵軍后,弩兵用弩箭壓制對方,打亂對方陣型。輕裝步兵散開襲擾對手。主陣中的重裝步兵則擴展接敵的正面寬度,便于長兵器發揮威力。當戰車上的主將下達開戰命令后,秦軍立刻展開沖鋒。
戈兵
屬于步兵。秦國的兵器作坊不僅源源不斷地提供刀劍、弓弩、戈矛、皮甲、盾牌等武器,更是形成了極為完善的生產制度??脊湃藛T在兵馬俑坑等處發現的青銅劍、弩箭箭頭、青銅弩機等,都是按照相同標準制造的,不同的弩機零件甚至可以互換。
秦國兵器上刻著一些文字,經考證多為人名,其中呂不韋出現的最多,說明他是秦國兵工生產的總負責人。在出土的一把戈上,除了呂不韋,還刻有蕺(ji)、義、成3個名字,分別是作坊總負責人、生產區域負責人和工匠的名字,任何質量問題都可以找到責任人。
弩兵
弩是遠程武器,射程可達數百米。據考古發現,秦軍作戰時,弩手擺在陣型最前方,用密集的箭雨給對手迎頭痛擊。據記載,在面對匈奴時,蒙恬率領的秦軍用大盾防御,后面安排了數十排弩手。在匈奴騎兵接近時,秦軍弩箭如雨,隨后騎兵兩翼包抄,步兵正面推進,將匈奴打得潰不成軍。
特殊兵種——戰車
早期的車戰
在春秋中期以前,戰爭更像是一場體育競技,雙方在約定時間、地點使用戰車打仗,軍隊主力自然是車兵。當時一個諸侯國擁有戰車的數量是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扒С酥畤背?000輛戰車外,每輛戰車還有近100名伴隨步兵,這意味著這個國家有數萬兵力。楚晉之間的城濮(pu)之戰晉軍出動700輛戰車,秦晉之間的崤(xiao)之戰秦軍出動戰車300乘,吳齊之間的艾陵之戰齊國損失戰車800乘,這些都體現出戰車的重要性。
戰車時代逐漸落幕
到了春秋末期,戰車的地位開始下降。主要原因包括:戰爭的規模和烈度越來越大,兵員越來越多,戰車數量有限;鐵器的大規模應用和弩的興起,使得步兵有了擊敗戰車兵的手段;戰車的成本極為高昂,據估算,約10個農戶至少兩年才能造出一輛戰車,一個車輪就需要耗時數月制作;中原地區地形平坦,適合戰車馳騁往來,但北方的戎狄活動于山地,南面的楚、吳、越水網縱橫,使得戰車寸步難行。因此,戰車不得不讓位給步兵和騎兵。
秦軍的戰車
不過,秦軍的戰車并沒有徹底消失。秦軍將戰車從軍隊核心變為輔助步兵的特殊兵種。當秦軍進攻時,戰車可以像坦克一樣沖鋒陷陣,撕裂對手的陣型;在防守時,將戰車圍成營壘,可以阻擋對手的沖擊;在行軍時,戰車可布于兩翼,保護行軍縱隊的安全,防止敵軍突襲;戰車還可以成為指揮平臺。因此,戰車依然是秦軍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場大戰。長平之戰中,秦趙雙方傾國出擊,經過鏖(ao)戰,秦軍擊敗趙軍,自此六國再也沒有力量阻擋秦國。長平之戰也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戰爭起源
公元前263年,秦將白起率軍攻占韓國南陽,次年,占領野王(位于今河南沁陽),原本已經支離破碎的韓國被南北切斷,北部的上黨郡(今山西東南部)被秦國隔開,成為一塊飛地。上黨郡守馮亭準備將上黨郡獻給趙國。馮亭此舉引發趙國朝堂的激烈爭論,趙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議,派兵接收上黨郡。秦國聞訊大怒,派遣王龁(he)率軍攻擊上黨郡。趙將廉頗率軍馳援,雙方在長平迎頭相撞。
起始階段
從公元前262年4月開始的一年多時間,秦軍連續攻占趙國多個城池,斬殺趙軍多名將領,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堅守,雙方開始曠日持久的消耗戰。初戰失利且國力較差的趙王遣使向秦國求和。秦國趁機散布“秦國害怕趙括”的流言,對廉頗不滿的趙王決意換將,用趙括替換廉頗,秦國也暗將主將換為武安君白起。
趙括受命
趙括接管后,一改廉頗的穩重防守姿態,主動出擊。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后退,吸引趙軍主力兵團脫離營地,然后派遣兩路穿插部隊突進趙軍部隊后方,將趙軍主力與營地分割開來并切斷糧道。趙括發現中計被圍,立刻就地搭建營壘轉入防守,尋機突圍。此時,秦國經過長期消耗,也顯出疲態。秦昭王親自前往河內郡(在今河南沁陽一帶),為當地百姓升爵一級,并征調河內郡15歲以上的全部青壯年,攔截趙國援軍并全力為秦軍輸送軍需物資,雙方到了血拼家底的程度。
戰爭結局
公元前260年9月,趙軍主力斷糧46天,士兵甚至自相殘殺為食。趙括被迫將剩余趙軍分為4隊,連續四五次沖殺卻未能突出包圍,趙括也在突圍時被亂箭射殺。失去指揮、無力再戰的趙軍向秦軍投降,秦軍只放回了240名年齡尚幼的趙軍,將剩余降卒及民眾40余萬全部殺死。白起兵分三路乘勝追擊,直接殺到趙國首都邯鄲城下,后退兵。
此次戰役,秦軍打了一次完美的大兵團殲滅戰:少量輕步兵吸引趙軍出戰,重裝步兵和弩兵正面抵御趙軍攻勢,步騎兵組成的奇兵穿插截斷糧道。
戰爭影響
長平之戰是戰國后期的一場決定性戰役。秦國通過此戰,統一之勢再也不可阻擋,一個史無前例的大一統帝國即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