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貝類是我們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貝類曾生活在5.4億年之前的寒武紀,比恐龍還要古老得多。
從陸地到海洋,從江湖到河谷,幾乎處處都有貝類的蹤跡。在這些貝類中,最有名的是“寶貝”。“寶貝”的貝殼一般都近似于卵圓形,殼面非常光滑,而且不同種類的“寶貝”具有各種不同的美麗花紋,非常好看,不需雕琢,就猶如天然的藝術品。在我國沿海已經發現的有40多種“寶貝”,其中最普通的一種叫“貨貝”,這是一種小型的“寶貝”,貝殼呈橢圓形,淡黃或金黃色,中心為淺綠色,背面隱隱有兩道淡灰色橫紋,極為光亮。這種“貨貝”,在古代就曾被很多地方當做貨幣使用。
其實,“寶貝”能夠成為貨幣并不偶然,因為“寶貝”天生美麗、輕便、耐磨損,多數地方不生產,除了用作裝飾之外沒有實際的用途。更為關鍵的一點是,它無法假冒,不會出現假幣。
漢字中的“貝”字,就是按照這種“寶貝”的形狀創造出來的象形文字,因為“貝”(貝)上面的“目”字正是貝殼的輪廓加上在殼面的兩道橫紋;而“目”下的一撇一點,正如殼下伸出來一雙觸角的速寫。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注意到,許多貝殼外表都有一圈圈由里向外排列整齊的紋路,你是否猜測過這些紋路的特殊含義呢?貝殼是蚌、蛤、蜆、蚶等軟體動物的外殼,這層殼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這些軟體動物通過自己身體的一種特殊功能,不斷吸收水中的鈣離子,然后把它們進行礦化,再經過日久天長、積沙成塔式地累積,才在身體上長出來的。而且,這種特殊功能還會隨著季節而發生變化。春、夏兩季水溫較高,食物相對豐富,礦化活動就會比較旺盛;反之,秋、冬兩季時,水溫逐漸降低,食物相對匱乏,礦化活動就相應變得緩慢或停止。因此,逐漸生長的貝殼表面就形成了每年一圈的紋路,這些紋路是貝殼生長節奏的標志,也是鑒別其年齡的依據。貝殼上有幾條紋路,就說明軟體動物有多大年齡。這和通過年輪判斷樹齡是一樣的道理。有些貝殼的年齡肉眼就可以分辨,例如,櫛孔扇貝和泥蚶貝殼上的年輪最為明顯。鮑類的年輪在貝殼的石灰質層內,測量時,只要把鮑貝用火燒烤一下,再磨出角質層就可見到年輪。珍珠貝可結合韌帶的寬度進行測量。而有的貝殼的年齡則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
仔細觀察和比較,我們還會發現,大多數貝殼是拱形結構的,這種拱形結構抗壓性極強,再加上有些貝殼的表面很光滑,貝類的天敵們就很難找到一個用力點,用力稍大一點兒,貝殼很容易就滑走啦!因為貝類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學會了一些“數學法則”,例如,通過擴張,不斷制造出比先前略大的開口;通過旋轉,不僅慢慢向外擴張長大,還增加了貝殼的受力強度;通過扭轉,貝殼的形狀變成了非平面螺旋體。所以,很多建筑師、設計師會參考貝殼的結構來設計各種各樣的建筑物。其中有名的如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從遠處看去,它就好像一堆在海邊閃閃發光的貝殼。
當然,由于各種貝類的生存環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如水溫的高低、食物的充沛程度和水中的含氧量的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到軟體動物的特殊功能的活動。所以,貝殼的年輪還能提供關于某一區域的水文、氣象資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