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銘銘和媽媽在家觀看紀錄片,片中講述了一些非洲兒童經歷瘧疾的悲慘遭遇,直到科學家屠呦呦發明了青蒿素藥物,才徹底改變了這一切。看到這里,銘銘特別激動——
銘銘:媽媽,我知道屠呦呦奶奶,記得我們的科學課上介紹過她,特別厲害!
媽媽:你說得對。屠呦呦女士是中國著名藥學家。我猜你肯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她發現青蒿素的過程吧!
老師:孩子們,瘧疾是由惡性瘧原蟲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突發性寒戰、高熱,伴有頭痛、乏力等,幾千年來一直威脅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它與艾滋病、癌癥一起,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三大死亡疾病。20世紀50年代國際上消滅瘧疾的嘗試以失敗告終,瘧疾再度肆虐。
銘銘:之前我聽說過瘧疾,但不知道它原來如此可怕。
老師:1955年,屠呦呦畢業于北京醫學院藥學系,此后被分配到中醫研究院,從事中藥研究。1967年,中國組建“523戰備項目組”,啟動了抗瘧研究,小組由植物化學和藥理活性研究員組成。屠呦呦所在的研究院很快參與到這個項目之中,并委任她為瘧疾研究小組組長。她們這群年輕人就此開始研究如何從中藥里提取和分離抗瘧有效成分。
媽媽:這真是個艱難的過程……
老師:是啊,想要有重大發現談何容易!她們研究了超過2000種中藥,發現其中640種可能有抗瘧效果。她們用小鼠模型評估這些提取物,并于1971年發現一份青蒿的提取物能很好地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然而,這個發現并沒有在之后的實驗中重復出來。為了找到合理的解釋,她們翻閱了大量的文獻。唯一一篇關于使用青蒿減輕瘧疾癥狀的文獻出自東晉醫學家葛洪的《肘后備急方》。文中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句話給了她們靈感。果然,在使用較低溫提取方法后,其活性得到了大幅提升。這份提取物對伯氏瘧原蟲感染的小鼠和食蟹猴瘧原蟲感染的猴子有著100%的療效,這個結果標志著抗瘧疾藥物發現上的一大突破。屠呦呦團隊把這個提取物命名為青蒿素。
媽媽:看來咱們老祖宗在很久以前就找到了對策。
老師: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測試青蒿素對人體的效果。為了瘧疾病患的福祉,屠呦呦團隊勇敢地成了青蒿素的第一批志愿受試者。
銘銘:屠呦呦團隊竟然親身試藥,這是多么偉大的奉獻精神啊!
老師:在確認了青蒿素對人體是安全的情況下,她們前往海南省,在患有瘧疾的病人身上試驗其有效性,經治療的病人瘧疾癥狀迅速消失。青蒿素的發現是科研征程的第一步——揭示,接下來要進入下一步——創造,把自然界的分子轉變為藥物。為了藥物生產,她們迫切需要青蒿素豐富的蒿屬植物。她們發現,在菊科蒿屬的植物中,只有處于花蕾期的黃花蒿的新鮮葉子中含有豐富的青蒿素。而她們用的北京本地的蒿屬植物,青蒿素的含量很少。好在“523項目組”很快發現一種四川產的黃花蒿符合制藥要求。利用這種植物生產出純青蒿素膠囊,臨床效果令人滿意。
媽媽:雖然我沒有機會親歷屠呦呦團隊研究的整個過程,但我真實感受到了這份艱辛和屠呦呦團隊的不懈努力。
老師:1975年,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的幫助下,屠呦呦團隊確定了青蒿素的立體結構,并于1977年首次發表在中國的科學期刊上。這篇論文立刻被美國化學文摘社引用。1979年,國家科委授予屠呦呦團隊“國家發明獎”,以表彰她們發現青蒿素和抗瘧的卓越功績。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了青蒿素聯合療法,后來被廣泛采用,拯救了很多生命,其中很多是非洲兒童。
媽媽:青蒿素的發現,標志著中國中醫藥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其應用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球范圍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青蒿素的制劑已經被廣泛應用于6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瘧疾防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首選治療方法。2011年9月,因創制新型抗瘧藥的貢獻,屠呦呦的團隊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作為中國醫藥學的杰出代表,屠呦呦女士也是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