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白平
安徽省財政廳資產管理處 安徽·合肥
近年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歷史遺留問題日益凸顯,這些問題形成是多方面的,如何解決和處理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安徽省財政廳堅持系統思維,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宣傳等手段精準施策,以敢于啃“硬骨頭”的精神,全力以赴破解歷史遺留難題。
(1)前期調研。選取48家典型單位開展點上調研,了解問題成因、現狀及存在的焦點難點,掌握基本情況。
(2)全面鋪開。制定實施方案,組織省直行政事業單位開展全面摸底排查。分類建立清單臺賬,依托資產管理系統,實行動態管理。
(1)找出問題特點。一是歷史成因復雜。大多與過去管理脫節缺失、政策銜接不暢、制度執行不規范,以及長期以來單位對資產管理工作重視不夠等多重因素有關。二是時間跨度長。約60%問題在十年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二十余年。三是需要協調的單位多。涉及376家省直行政事業單位。
(2)進行問題歸類。一是往來款長期掛賬問題。包括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設項目、單位基本建設及維修改造項目掛賬,主管部門與所屬單位之間的資金掛賬,單位開展業務發生的資金掛賬,本單位職工個人借款形成的資金掛賬,以及其他掛賬等。二是資產長期閑置等問題。包括房屋、土地等資產長期閑置,資產賬實不符,以及單位公有住房被個人違規占用等。三是不動產未辦理權屬登記問題。包括因立項規劃、用地等審批手續不完善,竣工驗收、消防驗收等不合格,利用其他單位土地(或共同出資)建設辦公及業務用房等未能分割辦理權屬登記,以及國家政策調整、歷史權屬資料不齊全等原因形成。
(1)建立貫通協作機制。經安徽省政府同意,建立解決國有資產管理歷史遺留問題聯席會議機制,共同研究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
(2)納入審計監督和財會監督范圍。強化監督檢查,對各單位解決國有資產管理歷史遺留問題情況進行檢查、抽查,倒逼單位加快問題解決。
(3)建立“每月調度、雙月通報、按季報告”工作制度。對省直單位解決國有資產管理歷史遺留問題每月一報,完成一個、銷號一個;對各單位完成情況實行雙月通報,交流典型經驗做法;按季向安徽省人大預算工委和安徽省政府報告工作進展。針對進展滯后的單位,發送“催辦函”進行提醒。
(1)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本著“尊重歷史、依法依規、積極穩妥”的原則,符合條件的做到“應化盡化”。
(2)堅持分類施策和靶向攻堅。采取“一個單位一套方案”“一類問題一套舉措”“個性化問題一事一議”的方式,建立問題清單和銷號管理制度。在共性問題上,通過解決一個問題,固化一套方案,推動一類問題化解。在個性問題上,堅持“一事一策”,先易后難,逐個突破。
(1)在解決往來款長期掛賬問題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單位,采取查閱賬目資料、與財會人員面對面交流探討,剖析掛賬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癥結所在,了解掛賬損失難核銷的堵點難點,并通過典型案例進行解剖式研究、分析,為制定出臺資產清查核實制度辦法提供參考借鑒。
(2)在盤活閑置資產上,對需要盤活的房產情況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既注重經濟效益,又講求社會效益,找準最優盤活路徑,發揮資產最大效益。
(3)在化解不動產未辦理權屬登記問題上,注重“小切口”推進,采取以典型案例為突破口,帶著問題到相關部門會商,“一對一”把脈問診,協調召開專題研討會,梳理問題癥結、找出堵點難點、提出對策方案,通過解決一個問題帶動一類問題化解。
(1)建立共建共商機制。多次赴自然資源部門會商協調,召開問題研判會、工作推進會,研究解決辦法,打通堵點難點。
(2)開展多場“一站式”現場咨詢服務活動。協調多部門聯合開展4場大型咨詢服務活動,“零距離”宣傳政策、“一對一”把脈問診,精準、高效服務。
(3)爭取稅費政策。對單位反映的辦證稅費等問題,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爭取政策支持,促成問題得到合理解決。
將問題按照財務會計、預算基建和資產管理類政策,分別進行對照,組織專家開展論證,形成《省直行政事業單位長期掛賬歷史遺留問題相關政策對照表》,為單位解決問題提供服務指導。對難以處理的損失核銷問題,先后研究出臺了《安徽省省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核實管理辦法》《關于省級行政事業單位貨幣形式資產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貨幣性資產損失核銷的程序和審批權限,為問題處理提供政策依據。
(1)建立常態化盤活機制,綜合運用無償劃轉、出租、出售、優化自用等方式推進低效閑置資產盤活利用,探索利用平臺公司實行專業化、市場化運營和管理,提升資產資源統籌能力和資產運營收益。
(2)實施政府公物倉管理。建立全省一張網,將行政事業單位低效閑置的辦公設備、家具、房屋、土地資產等全部納入政府公物倉集中管理,實現資產跨部門、跨地區、跨層級調劑利用。
(3)建立資產交易平臺。打通資產出租、處置等事項申請、審核審批、公開交易、收入上繳、賬務核銷全流程業務線上環節,實現與公共資源交易機構系統等互聯互通,交易源頭可查詢、收入去向可追溯,做到全程閉環管理。
案例1 某單位申請辦理的7 處房產,因缺少土地權屬來源證明材料、規劃及竣工驗收相關材料,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
解決路徑:單位出具承諾書、地籍測繪報告等材料—申請權籍調查—不動產登記部門公告結果、按劃撥用地確定土地使用權—自然資源部門進行規劃認定、建設部門對單位委托第三方的房屋結構安全性鑒定報告進行確認—完成辦證。
同類問題:對缺少規劃、建設等手續的,單位委托具有資質的測繪機構對土地、房屋等現狀進行測繪,完善地籍調查資料和圖件,分別經自然資源、建設等主管部門確認后,由屬地不動產登記部門按規定辦理。對缺少竣工驗收等手續的,單位委托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鑒定并出具鑒定報告,經建設主管部門確認,由屬地不動產登記部門按規定辦理。
案例2 某單位申請辦理3 處位于老城區的房屋產權證,因無法滿足現行消防驗收標準,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
解決路徑:消防部門勘察房屋現狀—進行檢查評估—出具書面意見—建設主管部門審查確認—完成辦證。
同類問題:對缺少消防驗收備案手續的,按屬地政府或建設主管部門制定的相關政策執行;未制定相關政策的地區,由單位委托地方人民政府認可的檢測機構,按照項目建設時的消防標準進行消防設施檢測和安全評估。檢測和評估合格的,提供消防設施檢測報告、消防安全評估報告等證明文件,經屬地建設主管部門確認后,由屬地不動產登記部門按規定辦理。
案例3 某單位土地為主管部門所有,房產由單位使用并入賬登記,因房屋使用權人與土地權利人不一致,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
解決路徑:單位出具原土地使用權人確認函及土地證—主管部門審核、財政部門批復—自然資源部門進行規劃認定、建設部門對單位委托第三方的房屋結構安全性鑒定報告進行確認—完成辦證。
同類問題:對采取聯營聯建、利用其他單位土地合作開發建設,以及其他原因形成的房產、土地權利人不一致的,單位提供土地權屬來源資料(用地批準文件、土地劃撥批復文件、土地使用權人無意見的確認函),按照規定完善手續后,由屬地不動產登記部門按規定辦理。
案例4 某單位歷經多輪機構改革,管理的80 多處房產在辦理權屬變更過程中,因稅務申報需繳納高額稅費等問題,辦證遇到瓶頸。
解決路徑:單位提出房產權屬變更免稅申請,并提供機構改革文件、權屬變更原因、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證書等—稅務部門審核,出具《非買賣方式轉移不動產涉稅認定表》《契稅信息聯系單》—免征契稅、增值稅、土地增值稅等。
同類問題:對因機構改革發生權屬人變更,由單位提出免稅申請,并提供機構改革文件、房產權屬變更明細表(變更原因、房屋坐落位置、房屋面積、權證編號、產證權屬人、接受單位等)等材料,經稅務部門審核,出具《非買賣方式轉移不動產涉稅認定表》《契稅信息聯系單》,免征契稅、增值稅、土地增值稅等稅費。
案例5 單位臨時性、簡易建筑,以及河道、堤防上建的設備用房等無法辦證。
解決路徑:單位申請無須辦證—財政等部門會商—主管部門集體決策—聯席會議研究—同意備案。
同類問題:聯席會議集體研究,明確無須辦證的范圍包括:未履行規劃、建設等審批手續的臨時性建筑物、簡易建筑物,及煙囪、水塔、圍墻等構筑物,河道、堤防、灘地等水文站房、水情測報設備用房等;經專業機構鑒定屬于危房,且無加固改造價值的;在其他單位土地(含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不屬于聯營聯建),僅有房屋使用權,等等。
國有資產資源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作為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要增強責任意識、主動擔當作為,以推動國有資產管理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樹立系統思維、堅持問題導向,用心用力化解好歷史遺留問題,切實管好用好國有資產,讓國有資產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造福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