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市財政局
湖南·長沙
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的盤活,是國有“三資”清查處置與管理改革的重點工作,而不動產權證的完整與否,則是存量國有資產能否高效盤活處置的關鍵所在。根據長沙市的清查結果,2022年市級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賬面凈值180億元,占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凈值的77%,其中辦理了房產證、土地證或不動產權證的占比55%,未辦理權證的高達45%,成為存量資產盤活處置的首要障礙。
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的權證缺失,不僅嚴重阻礙存量國有資產的盤活處置,同時也形成了國有資產產權糾紛和權益流失的巨大風險。《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明確,“各部門及其所屬單位對需要辦理權屬登記的資產應當依法及時辦理。對有賬簿記錄但權證手續不全的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可以向本級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提出確認資產權屬申請,及時辦理權屬登記。”但事實上,對只有賬簿記錄但手續不全的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根據《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不動產登記操作規范(試行)》等法規政策,通過常規程序很難辦理不動產權屬登記。
為破解這一現實難題,長沙市財政局主動擔當作為,會同相關部門,牽頭起草《長沙市市級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工作指引》,經長沙市政府批準同意后,以長沙市盤活“三資”專項工作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三資”辦)和長沙市集中化解房地產辦證信訪突出問題專項行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市化解辦)的名義聯合印發執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長沙市明確,除公安系統和市屬學校外,所有市級黨政機關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管理的非經營性不動產,全部登記至長沙市機關事務局名下;所有市級黨政機關和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經營性不動產,全部登記至長沙市公共資產管理中心名下;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管理的國有不動產,權屬可登記至各單位名下,如機構改革為全額單位,需將不動產統一劃轉過戶至長沙市機關事務局或長沙市公共資產管理中心。通過盡量減少不動產產權登記主體,避免各自為政、多頭管理。下一步,還將根據省屬資產管理權限及有關政策,為省屬資產確權登記工作做好服務保障。
長沙市建立了市“三資”辦定期聯審、分批移交市化解辦處理的工作機制,對于各單位未經市“三資”辦聯審的不動產權證處理事項,市化解辦不予接洽。該做法一是有利于財政部門掌握各單位不動產權屬管理存在的問題;二是有利于明確產權登記主體,規范后續管理;三是經過初篩,排除一部分無須辦證或確實無法辦證的資產,有利于減輕市化解辦及成員單位的工作負擔,得到了各相關部門的普遍支持。
各申請單位如存在不動產土地來源材料缺失的情況,只要所在宗地四至范圍清晰、土地權屬無爭議的,統一由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告15個工作日,公告期滿無異議的,由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復核出具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證明后登記在申請主體名下,以解決土地權屬證明問題。
對于申請單位建設項目未取得規劃許可,或取得規劃許可后未嚴格按規劃條件實施的,只要建筑物現狀與控制性規劃要求和條件基本一致的,由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復核后出具認可意見,從根本上解決建筑實際與規劃不符的歷史難題。
對于申請主體不動產未辦理竣工驗收備案的,按照確保房屋質量安全和消防安全的原則,以現狀檢測、檢查報告代替驗收備案手續。其中房屋安全事項,由單位委托具備資質的房屋安全檢測鑒定機構按照最近一次改建、擴建時的國家技術標準對房屋基礎、主體等建筑物質量安全進行檢測鑒定,檢測鑒定結論合格的,送房屋所在地的區房屋安全主管部門備案;消防安全事項,由長沙市住建局進行現場檢查,按建設時的規范標準進行檢查,并出具檢查意見。
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國管局關于黨政機關辦公用房權屬統一登記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20〕40號)等有關文件的規定,長沙市明確市級黨政機關和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辦理不動產權屬登記,免征登記過程中涉及的契稅、土地增值稅、增值稅、印花稅及各類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具體免征明細由長沙市財政局(市“三資”辦)對市化解辦移交各單位不動產清單時予以確認。同時,市財政安排了一定的專項經費,用于保障全額撥款單位不動產權證辦理所需的費用支出,包括房屋測繪、鑒定、消防改造等各項相關費用的支出。
自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確權工作開展以來,長沙市“三資”辦已經組織了12個市直部門的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聯審,將200余處需辦理不動產權證的資產明細移交市化解辦處理,相關單位正在按照化解政策有序推進權證辦理資料整理工作。同時,長沙市公安局、長沙市教育局、長沙市資規局、長沙市稅務局等系統已補辦不動產權證320余本。初步預計,可在2—3 年基本完成市級行政事業單位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處理工作,切實做到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家底清晰、產權明確、使用規范、保障有力,為存量資產高效利用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