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丹
(作者單位:迪慶州廣播電視臺)
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走向融合的大背景下,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始終堅持內容至上、質量為王的原則,沉下心、俯下身,走向一線、深入基層,開展實地調研,從社會的各個角落里尋找彰顯人性光輝、體現優良美德、符合主流價值的事跡,在此基礎上從專業角度對新聞素材進行編輯、加工,為觀眾提供優質新聞內容,以感人至深的真實案例感染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讓“正能量”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
電視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從新聞素材的選取到新聞內容的審核,從新聞的剪輯到新聞的播放,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運作流程。通過發揮制度的約束和指導作用,保證了電視新聞從選題到播出的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從源頭上保證了電視新聞的高質量與嚴謹性。相比之下,新媒體由于出現時間晚,無論是行業內部的規章制度還是外部的監管機制,均存在不完善之處,其內容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不足。電視媒體利用自身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優勢,將主旋律、“正能量”融入新聞中,以電視新聞為載體,更容易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積極向上、和諧友善的氛圍。
相比新媒體各自為政的情況,電視媒體具有“全國一盤棋”的特征,無論是中央電視臺與地方電視臺之間,還是省內的各個市臺、縣臺之間,均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尤其是對于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一些影響較大的突發事件,基本上能夠做到上至央視、省臺,下到市臺、縣臺的共同關注[1]。這樣一來,就能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力,讓同一新聞事件在一定時間內始終保持較高的熱度,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這也是新媒體不具備的優勢。例如,甘肅地震發生后,除中央電視臺和甘肅省內電視臺外,其他省市的電視臺也進行了災情報道。觀眾通過電視新聞看到災區人民得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懸著的一顆心終于放了下來,同時也直觀地感受到黨和政府在救災方面的高度關注與巨大付出。電視媒體的這種高度組織性和系統性,使其在傳遞“正能量”方面也具備巨大的優勢。
實事求是是電視新聞的基本要求,這就決定了電視新聞在傳播“正能量”時,必須要選擇真實發生的事跡,而不能是空洞地喊口號,或者是虛構事例。電視媒體的專業性和紀實性特點,保證了電視新聞內容對觀眾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夠利用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引導普通觀眾向其學習,從而在社會范圍內進行“正能量”的接力。
2.1.1 遵循選題策劃的基本原則
要想使電視新聞在傳遞“正能量”方面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選題策劃工作必須要得到重視。選題恰當、策劃到位,是提高新聞收視率和感召力的必要前提。尤其是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媒體以其新聞內容的豐富性、新聞傳播的廣泛性等優勢,給電視媒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新聞的選題策劃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第一,真實性原則。電視新聞首先要保證內容真實,來源可靠,有跡可循。第二,貼近性原則。實踐表明,空喊口號很難取得理想的“正能量”傳遞效果,只有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用發生在群眾身邊的真實事跡作為新聞素材,進行廣泛的宣傳,才能達到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理想效果。因此,在選題策劃時,必須要將目光聚焦于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保證人物鮮活、事跡感人。第三,新穎性原則。在融媒體時代,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如果新聞報道的方式方法單一化,很難對觀眾產生吸引力,自然也無法引起廣泛的傳播。從這一點出發,電視新聞記者在選題策劃時應當樹立創新思維,讓選題策劃具有創新性,以便于電視新聞在同類報道中脫穎而出。
2.1.2 掌握選題策劃的方式方法
選題策劃一方面決定了電視新聞的新穎性、關注度和感召力,另一方面體現了電視媒體從業者的職業水平。緊跟融媒體時代發展趨勢,積極探索和熟練運用選題策劃方法,對電視新聞傳遞“正能量”、弘揚真善美有積極幫助。以民生類新聞為例,在選題策劃時要以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憂、辦群眾之所需[2]。例如,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民群眾熱議的話題。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可以圍繞食品安全這一選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作一期專題報道。同時,在保證實事求是的前提下,還要強化主流媒體的職責使命,多進行一些正面報道,展示地方行政部門在保障公眾食品安全方面作出的各項成績。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話題,展開實地調查并進行如實報道,并且展現積極的一面,有利于達到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目的。
2.2.1 拓寬新聞獲取渠道,增強輿論導向能力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素材的來源更加廣泛,電視媒體從業人員獲取新聞素材的渠道也更為多樣。為了進一步提高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必須要創新新聞獲取方式、拓寬新聞收集渠道,以便于對熱點事件進行實時跟蹤報道,以滿足觀眾第一時間了解新聞內容的需求,保持電視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除傳統的新聞獲取渠道外,電視媒體從業人員還要具備發展、融合的眼光,主動順應融媒體發展趨勢,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借鑒新媒體在新聞獲取方面的優勢[3]。例如,某地發生山洪災害后,由于交通中斷等因素的影響,電視新聞記者不能第一時間進駐現場,很難獲得第一手的新聞素材。與此同時,災區的受災群眾會拍攝現場情況并發布到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體平臺上。因此,電視新聞記者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進行瀏覽,對于具有深入挖掘和重點報道價值的內容,可以聯系發布該視頻的用戶,在獲得授權后作為新聞素材使用。同時,電視媒體從業人員還要將多組素材進行剪輯、拼接、加工,盡量挑選災區人民同舟共濟、頑強抗爭的畫面在電視臺上進行報道,既向觀眾呈現災區真實的狀況,又傳遞了災區群眾攜手共渡難關的積極態度,傳遞社會“正能量”[4]。
2.2.2 挑選本土新聞素材,提高感染力和號召力
電視媒體在傳播社會正能量時,固然要重視宏觀導向的宣傳,同時也要挖掘本土的典型事例,以增強電視新聞內容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從而在弘揚“正能量”方面取得事半功倍之效[5]。電視媒體可以雙管齊下:第一,推出面向本地觀眾的新聞欄目,以迪慶為例,如“迪慶勞模”“大美迪慶”等。同時,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搜集展現真善美、具有正能量的新聞素材。線上途徑是利用官方電子郵箱、官方公眾號等渠道向社會征集發生在迪慶州本地的好人好事;線下途徑則是電視臺的新聞記者開展實地走訪與深入調研,通過立體式、多層次的采訪,保證新聞素材的豐富性和真實性。第二,在獲取本土新聞素材的基礎上,電視新聞的后期加工中也要適當地運用一些方言,拉近與本地觀眾之間的距離,這也是提高新聞感召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以電視新聞為載體,將發生在迪慶州的好人好事傳播開來,能夠提高本地觀眾的自豪感和榮譽感,使更多的群眾加入弘揚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的隊伍中,逐步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一種和諧友愛、團結進取、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6]。
2.2.3 創新新聞報道方式,營造良好社會風氣
以往的電視新聞雖然也主張傳播“正能量”,但是新聞報道方式較為單一,多數情況下都是直白地講述好人好事,久而久之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這種情況下電視新聞的號召力、感染力會大打折扣,造成觀眾的流失。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要想堅守輿論陣地、傳播“正能量”,必須要樹立創新思維,探索和采取更加新穎、多樣的新聞報道方式,讓觀眾耳目一新,從而使“正能量”深入人心,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首先,電視媒體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將正能量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引起觀眾的共鳴。同時,電視媒體可以對一些具有積極影響力的人物進行深入報道,展示他們的故事、追求和付出,以激發觀眾的正能量和向上力量[7]。其次,電視媒體可以制作一些專題活動節目,如公益慈善晚會、志愿者服務報道等,通過活動宣傳和報道展示正能量的力量和影響。再次,電視媒體可以嘗試使用新穎的報道形式,如動畫、互動圖表等方式,使新聞報道更加生動、直觀和有趣,吸引更多觀眾關注和支持正能量的傳播。并且,電視媒體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有趣且富有正能量的內容,吸引觀眾進行互動和討論,促進正能量的傳播。最后,電視媒體可以與相關的正能量機構、公益組織、社會團體等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動正能量的傳播和推廣[8]。
2.3.1 加強媒體從業人員自身價值觀建設
電視媒體從業者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做時代發展的記錄者、“正能量”的傳播者。電視媒體要想打造一支具有“正能量”的從業隊伍,首要任務就是開展價值觀建設。第一,開展常態化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媒體從業者能夠有更多機會學習領會并在工作實踐中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地在電視新聞的制作中融入“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切實體現出主流媒體的價值引領作用。第二,深入推進“走轉改”,電視媒體從業者要強化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始終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關心、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傾聽和反映人民群眾的訴求。時刻堅持自己的群眾立場,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這樣制作出來的電視新聞,不僅能夠起到傳播“正能量”的效果,也會深受觀眾的喜愛,這對于提升電視新聞的收視率、促進電視媒體的健康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2.3.2 提升媒體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
在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要繼續發揮自身在專業性、權威性等方面的優勢,堅持傳播社會的“正能量”。鑒于此,電視媒體從業者要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首先,電視媒體可以建立常態化的培訓機制,為媒體從業人員提供在職學習的機會,促進其實現理論知識的更新和專業技能的提升。其次,電視媒體從業人員也要不斷學習,了解最新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可以參加相關的培訓課程、研討會和工作坊,以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另外,電視媒體從業人員可以積極參與不同類型的項目和節目制作,以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再次,電視媒體從業人員應不斷反思和總結自己的工作經驗,尋找改善和提高的機會,并在實踐中運用學到的知識和技能[9]。
2.3.3 注重媒體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建設
在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電視媒體從業者除了要認真學習理論知識與熟練掌握專業技能,還必須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在日常工作中始終保持實事求是、遵紀守法、敢于擔當等職業素養。例如,電視媒體從業者要養成求證的習慣,要求證新聞來源是否正當、新聞內容是否舒適,對于來源不明、內容未經證實的新聞,一律不得從電視臺上播出。這種堅守職業道德底線、對廣大觀眾負責的態度,是融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傳播“正能量”的必要前提。電視媒體除了要鼓勵從業人員堅持職業道德外,還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幫助電視媒體從業者加強職業道德建設[10]。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鞏固壯大主流思想,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提升自身競爭力,進而實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在這一背景下,電視媒體從業者應立足于本職工作,探索可行性的弘揚“正能量”的方式方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原則,把實事求是、質量至上作為新聞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此基礎上做好選題策劃,挑選新聞素材,從專業角度做好編輯與加工,保證電視臺播出的新聞節目既能滿足大多數觀眾的審美需求,又能起到傳播“正能量”的效果。這樣一來,就能不斷吸引更多觀眾,促進電視媒體在媒體融合中實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