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的龔先生購買了一張價值6338元(含稅)的機票,然而付款1分鐘后,就發現買錯了日期。隨即,他聯系該航空公司客服,工作人員表示,客票上若帶有“不可退票”的字樣,只能退還除燃油附加費之外的其他稅費,無法進一步申訴。
失之毫厘,代價慘痛。不過是看錯了日期,遲了幾分鐘,就損失6000多元,連零頭都無法全部追回——粗心大意的成本,還真是令人咋舌。機票買后即申請退改,對二次銷售的影響極為有限,而消費者痛失6000多元,航空公司則“躺賺”之后再次銷售,一個座位賺兩份錢,這算公平合理?
近年來,機票退改簽高收費問題頻頻引發熱議,甚至有的退票費用比機票價格還高,引來一眾吐槽。考慮到辦理手續的成本及潛在損失,收取退改簽費用,無可厚非。但關鍵在于,是否公平合理?就不能“實惠”一點?比如可考慮付費后10分鐘(或半小時)內免費退改,給“大頭蝦”們改錯的機會;參考鐵路客票、酒店預訂等做法,進一步完善規則、降低退改費率,擴大免費退改的適用場景,等等。總之,機票退改應該是一項服務,服務有價,但不能借機大薅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