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武柳青
2100多年前的“日記”寫了什么?一位漢代基層“公務員”的日常生活又是怎樣的?日前,武漢大學召開《睡虎地西漢簡牘》第一卷《質日》成果發布暨學術座談會。從西漢文帝前元十年(公元前170年)至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質日》的整理出版,揭開了一位叫“越人”的漢代小吏連續14年工作日記的真實面貌。看似流水賬的日記里包含著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
什么是“質日”
據了解,“質日”是秦和西漢時期流行但后世失傳的一種文獻形式,通常是以一年的歷表為基礎,記寫公私事務,類似今天的日志、日記。我國迄今發現的質日簡冊共有7批23篇,睡虎地漢簡質日延續14個年份,數量超過其他6批質日共9篇的總和。
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告訴記者,通過簡文記載可知墓主名叫“越人”,《質日》由他記寫。“越人”家住南郡安陸縣路里,爵位是公乘,長期任“官佐”,先后在安陸縣縣署以及陽武鄉履職,約卒于文帝后元七年。
通過對這批《質日》的解讀,研究人員可以復原當時的歷法、時令,了解“越人”及其同事、親屬的事跡,研究鄉亭、戶算等重要制度。
一年出差154天
專家學者研究越人記錄的14個年份的《質日》發現,越人是一位勤勉的公務員,他經常外出執行公務,最多的一年出差154天。
《質日》中記載,他曾經兩次乘傳(驛車)出行,執行緊急公務。一次是送軍書,還有一次是先到南郡,然后從江陵前往長安,貢獻新鮮的食品或其他物品。往程利用驛站的馬車,只需6天;回程花費18天。驛車的速度之快,令人印象深刻。
越人在《質日》中的記事和所記的私人簿籍,字都寫得很漂亮。墓中隨葬竹簡中《說苑》類的書籍,應該是他生前所讀。“這也許可以說明越人有一定的文化修養。”陳偉說。
越人隨葬竹簡中還有一卷《算術》。他在《質日》記事中有較多丈田、上計、上算、上簿的記載,特別是調任陽武鄉佐后,他幾乎承包了該鄉的“定算”。可見他的計算能力應該比較突出。
基層工作15年沒升遷
越人后元五年參加漕運考課殿后,因而被起訴,在后元七年十一月受訊,“奪勞三月”即削減三個月的勞績。在后元六年,還因為工作疏誤三次被罰款。在后元《七年質日》中三次罰款的周年之日,都有罰款“盈歲”的記載。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內容,推測越人在當年去世。
越人從工作第二年開始記錄《質日》,一共記錄了14個年份。“越人在基層工作15年沒有升遷。他的去世,也許與這些際遇有關。”陳偉分析。結合相關記載推測,越人可能是在50多歲時去世的。(摘自《長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