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南京有一位母親,用她的堅持與智慧,為自閉癥的兒子撐起了一片天。這位母親名叫田偉,自從兒子朱晨嘯兩歲多被診斷出自閉癥的那一刻起,田偉便肩負起了特殊的教育重任。當孩子進入小學后,她與兒子在學校同桌共度了九年時光。初中畢業后,田偉發現了兒子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于是,她帶著朱晨嘯踏上了一段全新的音樂之旅,前往山東進行專業培訓,又經過一年的同桌學習。母子二人并肩作戰,最終雙雙通過了鋼琴調律師資格考試。如今,母子二人已經順利上崗工作,用音樂傳遞著愛與希望。
自閉癥鋼琴調律師
1月12日早上8點多,媽媽田偉和兒子朱晨嘯一起,從位于江寧區岔路口的家中出發,前往玄武區的一家烘焙店,他們要為店家的鋼琴上門調律。今天的工作將由朱晨嘯獨立完成,記者在現場觀看了整個調律過程。朱晨嘯在擰松螺絲、調整鍵盤時顯得很輕松,嘴里還哼著歡快的小曲,進入到調音環節后,立刻就變得專注起來。此時的朱晨嘯猶如一位指揮家,引領著每一個音符走向和諧的共鳴。
田偉今年49歲,生孩子前從事手機維修工作,后來又和同事合伙開公司。2005年,兒子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歡樂。孩子兩歲時,媽媽發現兒子不太會說話,有時候只能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后來干脆就不愿說話了。后來經過南京兒童醫院和腦科醫院的檢查,朱晨嘯確診為自閉癥。“那一刻我感覺天都要塌了,短期內體重從90多斤掉到了70多斤。我在網上查資料發現,這個病根本沒有治愈的可能。”田偉說。
幸福的陪讀時光
轉眼朱晨嘯已經8歲了,上小學還是上特殊學校,成了田偉夫妻倆難以抉擇的問題。經過仔細思量,田偉夫妻倆覺得正常小學可能更適合孩子。為此,夫妻倆進行了分工,田偉辭職陪讀,丈夫上班,“一個負責賺錢,一個專門負責孩子”。自閉癥孩子上小學也不是容易的事。很多學校不愿意接收,最終好不容易在學區確定了學校,多方溝通后學校同意了家長陪讀。
既是母子,又是同桌,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度過了小學6年時光。田偉說:“那是一段很幸福的日子。慢慢地,老師、學生和家長都與我熟悉了,學生有不懂的問題不敢問老師就來問我,我也能為孩子們做點事。家長也委托我幫忙照顧孩子,隨時通過我與老師溝通。這樣我就成了老師、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橋梁。”
進入初中后,課程難度加大,朱晨嘯的成績有點跟不上了。為了不影響學校升學率,田偉向學校承諾朱晨嘯不參加中考,只陪著兒子完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她告訴記者:“自己心態調整得很好,我們這樣的孩子雖說是殘疾人,但沒有升學壓力,不用上輔導班,也是別樣的人生。”
為兒子找到一條生存之路
“總要為兒子謀劃一個未來。”在初中時,這就成了田偉的心事。長期的陪伴,田偉發現兒子有三大優點,“一是記憶力好,二是聽力好,三是對彈鋼琴非常熱愛。”2022年,朱晨嘯初中畢業后,田偉在手機上輸入了“會彈鋼琴”“聽力好”“記憶力好”等關鍵詞,搜索后很快就跳出了“鋼琴調律師”這個職業。她覺得這個職業很符合兒子的特長,幾經挑選后,選擇了山東一家專門培訓鋼琴調律師的學校進行學習。
他們母子同時參加培訓,在2023年通過鋼琴調律師資格考試,媽媽取得高級技能,兒子因年齡未到,目前是中級。就連培訓老師都夸贊朱晨嘯是當期學員中最優秀的一個,說他聽力好,手法細膩,調出的音清晰準確。至此,這對母子同桌十年!
有了一技之長,他們很快就開始了工作,業務范圍主要面向琴行和個人。朱晨嘯調音方面特別有天賦,媽媽動手能力更強,母子二人一人調音,一人維修,形成互補,目前已經為30多臺鋼琴進行了調律,取得了不錯的口碑。
(摘自《揚子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