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痹病為中醫病名,是人體機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濕、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和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與西醫學的骨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疾病相關。《黃帝內經·素問·痹論篇》記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秋冬季是風寒濕痹病最容易復發和加重的時節—霜降過后,天氣逐漸轉冷,風寒濕邪侵犯人體,導致氣血不暢,從而形成痹癥或者導致痹癥加重。此時,很多人會想到使用中藥膏藥。中藥膏藥具有使用方便、療效顯著的特點,是不少人用來緩解腰腿疼痛的第一選擇—不過,看似簡單的中藥膏藥,其中的學問卻不少,并非一“貼”而就。通過幾個問題,藥師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中藥膏藥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題一:什么是中藥膏藥?
中藥膏藥(中藥外用貼膏劑)分為傳統膏藥(黑膏藥、白膏藥)和現代貼膏劑(凝膠貼膏劑、橡膠貼膏劑),具體如下:
(1)傳統膏藥:系指中藥飲片、食用植物油與紅丹(鉛丹)或官粉(鉛粉)煉制成膏料,攤涂于裱背材料上制成的供皮膚貼敷的外用制劑,前者稱為黑膏藥,后者稱為白膏藥。
(2)現代貼膏劑:系指將中藥飲片及其提取物與適宜的基質制成膏狀物、涂布于背襯材料上供皮膚貼敷、可產生全身性或局部作用的一種薄片狀柔性制劑,包括凝膠貼膏劑和橡膠貼膏劑。其中,凝膠貼膏劑指原料藥物與適宜的親水性基質混勻后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制成的貼膏劑,常用基質有聚丙烯酸鈉、羧甲纖維素鈉、明膠、甘油和微粉硅膠等。橡膠貼膏劑指原料藥物與橡膠等基質混勻后涂布于背襯材料上制成的貼膏劑,常用基質有橡膠、熱塑性橡膠、松香、松香衍生物、凡士林、羊毛脂和氧化鋅等。
問題二:如何正確使用中藥膏藥?
中藥膏藥制作工藝特殊且常含有辛溫毒烈性中藥,如羅浮山風濕膏藥、天和追風膏、麝香追風膏等含有烏頭類成分,臨床使用時應嚴格按照說明書用法、用量和療程,不應隨意增加用量和頻次。
但是,除了這些特殊膏藥,很多膏藥的說明書中并未明確單次用量和給藥頻次,此時又該怎么辦呢?從安全性的角度看,對于一般的中藥膏藥,不建議單次用量超過2貼、一日用量超過4貼,否則可能存在較大的不良反應風險。目前,很多中藥膏藥都有引發不良反應的案例報道,且大多數不良反應與過量貼敷、超長時間貼敷有關。
問題三:止痛類中藥膏藥通用嗎?
每種止痛類中藥膏藥都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如狗皮膏、追風膏、通絡祛痛膏、祖師麻膏等,這些膏藥雖然都可以治療跌打損傷,但是功用各異,療效也不盡相同。因此,選用膏藥前最好咨詢醫生或藥師,根據病情對癥選藥,不要隨意自行用藥。
問題四:膏藥是直接貼于患處嗎?
首先,貼膏藥前應注意皮膚干燥和清潔,先將被貼部位的皮膚用溫水擦洗干凈,晾干后再貼。如果皮膚表面有破損、潰爛,則不能貼膏藥,以免引起皮膚感染。另外,腹部、會陰等部位不適宜貼膏藥。
問題五:單張膏藥應該貼多久?
膏藥上藥物的含量很有限,一般貼敷12小時后,皮膚就已經差不多將膏藥中的有效成分吸收完畢。因此,貼膏藥的時間不宜太長,應控制在8~12小時。如果延時不撕掉,將會加重局部皮膚負擔,阻塞毛孔,妨礙排液,甚至可能引起局部皮炎。
問題六:貼膏藥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1)含麝香、乳香、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孕婦禁用。
(2)含川烏、草烏、天南星等毒性成分的膏藥,不宜長期或大面積使用。
(3)貼膏藥后,如果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或者自覺瘙癢劇烈、刺痛等,說明對此膏藥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必要時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