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辦公廳 北京 100859
為了有效實現建筑的綠色環保功能,建筑企業必須要提高對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重視度,然而,從近些年來我國建筑行業發展情況來看,盡管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種類和數目有所增加,但是依舊以傳統的建筑材料為主,對能源的消耗量較大,綠色低碳建筑材料不僅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因此,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為了響應國家的節能減排的號召,綠色建筑材料開始被大力研發、生產及利用于施工當中。綠色低碳建筑材料指的是無放射性、無污染的環保性材料,即便成為建筑廢料也可以重新回收分類,并再循環利用,因而也叫生態建筑材料。這種材料有著無污染、安全耐用、節能降耗、可持續再次利用等特點,在凈化空氣、修復環境方面功能尤其強大,相較于傳統建筑材料,其功效性更強。也正是因為如此,綠色建筑材料在房屋建筑、家居裝飾中被廣泛應用,如此不僅能有效減少污染、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還會減少對人體健康的傷害。
在生態環境不容樂觀的形勢下,近幾年來國家日益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因而對建筑材料的環保節能要求也更高,各種建筑材料檢測機構如雨后春筍,旨在對建筑材料從生產到使用的整個環節都能做到嚴格管控。鑒于此,綠色低碳建筑材料應運而生,且被廣大建筑廠商及消費者認可,因此,建筑行業在生產及活動中將綠色低碳材料的意識深入人心,致力于國家及建筑行業的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理念相符合,使生產經營更加順利。
隨著市場經濟競爭力度越來越大。建筑企業要想有效提高自身競爭力,在市場中站穩腳步,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就必須要追隨國家腳步,選擇綠色低碳的建筑材料。隨著我國對綠色建筑要求越來越高,對建筑材料質量的重視度也越來越高,因此,要想建筑企業能夠良性發展,就要加強對建筑材料低碳環保性能的重視度,有效吸引客戶,不僅可以幫助企業樹立良好形象,同時也可以讓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應用更加廣泛。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生態的認識越來越深,同時也更關注健康及環境問題,因此在選擇房屋或家居裝飾時,除了在材料價格方面有所權衡,更多的還會考慮到建筑材料有無放射性、具體污染程度等問題,旨在選擇價位合理、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材料。也正是因為如此,銷售人員會利用客戶的心理特征,從低能、綠色、低碳方面去打動顧客。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建筑材料的生產商及供應商更應注重生產和使用綠色低碳建筑材料,以此來適應時代需求。
在我國,人均占流量相對較少,因而各方面資源保持可持續發展是必然趨勢。而在建筑材料方面,可回收再循環利用的類型將在未來建筑過程中被廣泛使用。再加上中國以前為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導致建材資源嚴重浪費,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壞和污染了環境,因此,現在的建筑工程材料需嚴格要求節能減排,才能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求[1]。
為將綠色排減政策落于實處,在照明材料方面可選擇高效能照明材料。比如,當建筑內部空間在1~2時,所選用的燈距最高比最好是1.5~2.5之間,這樣能在最小照明電能損耗的情況下將照明度最大化。如果建筑內部空間范圍在3~6時,允許最大燈距高是0.5~1.5之間時,可使用格柵或透光罩之類等中配光材料來提升光速的集聚效果。首先,建筑物窗玻璃可選用優質浮法玻璃或深加工玻璃,這一類材料的玻璃耐酸堿性能更強,且對人工氣候老化有較強的耐受性。若條件允許,還可以選用透光效果更好的特種浮法玻璃。其次,百葉窗也可以提升照明效果,它可以讓陽光能更好的照射于室內,提升玻璃對陽光的采集效率,不僅能提升室內的采光度,也能起到節能降耗的效果。再加上該施工簡便易行,因而在建筑過程中被廣泛應用[2]。
在建筑行業里,傳統的建筑管道以鋼鐵金屬管道為主,金屬材料的管道不僅容易生銹,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污染飲用水,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潛在傷害。針對這一點,我國研制出了一種塑料金屬復合管道。這種管道中層金屬鋁材質,內外兩層為高密度聚乙烯材質,不僅能使管道的使用壽命延長,還能減少因管道生銹而導致的水質受污。
復合性材料也屬于綠色低碳建筑材料,多用于建筑工程的頂層建筑,具有較強的耐用性。因此,在小體量的裝修及建筑過程中,可使用復合型材料代替石棉瓦、水泥瓦。雖然水泥瓦的耐腐性強,但硬度較差,使用三五年之后易腐壞,達不到綠色環保的標準。且石棉網和水泥網的隔熱性能不及復合型材質的建材,也容易出現掉色的現象,而將混合型材料運用于建筑當中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復合型材料的耐磨性較強,不易掉色,能保持20年以上的使用壽命,且具有較強的隔熱性能及隔離性能。其次,尼龍隔斷材料的防霧和防靜電方面性能較為突出,不僅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且易于清潔,尤其在建筑工程中優勢明顯,而且還達到了綠色低碳建筑的施工標準。尤其是淺色尼龍子隔斷材料的功用功效性更強[3]。
太陽能材料也屬于綠色低碳建筑材料,它是通過太陽能來提升建筑的綠色低碳功效。在現階段綠色技術過程中,將太陽能技術運用于建筑施工中,可有效提高建筑的經濟效益及節能效果,比如使用太陽能材料、太陽能熱水系統等。太陽能熱水系統的原理是加熱循環的功能來做到綠色節能,多是通過自然循環式、強制循環式以及促進式等方式來實現建筑工程能更加綠色環保。其次,在建筑結構外表組建光伏組件來提升電力,在結合屋頂、天窗及幕墻的情況將太陽能發電置于房頂,從而使建筑的節能減排性能得以顯著提升。
為了響應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政策,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可用具有保溫隔熱的墻體結構來提升能源的利用率。用可調節的百葉窗裝置代替傳統的單層玻璃窗,也可大幅提升建筑墻體的隔熱性能,因此在設計建筑墻體隔熱保溫層時,相關人員需對界面砂漿做好嚴格把控,保溫材料選用膠分聚苯顆粒,再將聚合物抗裂砂漿填至玻璃纖維網格布里,如此既能保護外墻,還能使建筑本體更加綠色環保。除此之外,想要提高房屋的防火性及防水性能,可用阻燃蜂窩紙芯填充墻體中部,用阻燃材料填充底部。并在主涂層中以沙壁狀建筑涂料、柔性耐水膩子材料為主要材料,進一步鞏固建筑物的保溫性能,使建筑物的建造更加節能降耗。但是主涂層的材料必須符合國家標準,且涂料配套系統也要滿足防水需求,并嚴格按照科學配比來對墻體進行施工,比如M10的碳化石比例為0.8∶1∶6,即中砂、水泥、熟石灰分別為40kg、50kg、300kg,使建筑工程的節能效果得以保證。為使綠色建材的使用率最大化,在施工前應將墻面淋透,不可刮水,在施工過程中也應規范化施工。相較于灰膏,放化石灰粉的防火及防水性更好,但在使用過程中需多加水,并做好攪拌工作,避免石灰粉干燥。一般情況下,抹灰操作與掛面操作的間隔時間需控制在20~30min以內[4]。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建筑材料中選用綠色低碳環保的建筑材料越發重要,從現階段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發展現狀來看,除了上述的這幾種材料以外,還包括綠色生態水泥、綠色高科技管道以及綠色墻體材料等。傳統水泥的材質多為礦物質資源,不管是在生產還是使用過程中都會造成較大的污染,且容易造成材料浪費,并會對施工人員的身體造成一定的損傷。而綠色生態水泥多為固體廢物和火山炭等材料,不但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還能節約礦物資源,實現廢物利用,因此將綠色生態水泥代替傳統水泥是建筑行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除此之外,綠色墻體材料也被廣泛運用于建筑工程當中,綠色墻體材料多以礦渣灰、粉煤灰以及與混凝土制作的空心磚為主要材料,不僅能增加墻體的穩固性,且能最大化的提升建筑的節能減排功效[5]。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經濟實現了質的跨越,但在資源管理方面仍存在較大的問題,對環境也造成了嚴重污染。尤其是在建筑行業中,傳統建筑材料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十分嚴峻。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發展前景一片光明。鑒于此,相關建筑材料生產商應加大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投資力度,并進行改革和創新,使生產流程及生產力度最大化提升,從而達到節省資源的目的。除此之外,生產商還應重視建筑廢棄物的加工回收利用,并找到合理的解決辦法,繼而在控制成生產成本的同時,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污染。
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經濟快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升環保意識及加強居住環境安全性至關重要,因而對綠色節能建材的發展也有了更嚴格的要求。在傳統的建筑材料中,還存在諸多缺點,比如裝飾材料在使用過程中會釋放有害氣體,給身體帶來損傷,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在建材生產過程中,相關企業需就這一點對綠色材料的生產進行嚴格規范,使產品從根本上達到綠色標準。
雖然我國的經濟總量已位于世界前列,但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對能源的消耗量較大,并且資源浪費情況尚未完全解決,對周圍環境造成了明顯破壞。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我國對綠色低碳的追求越來越高,對于建筑行業來說,應該有效把握當前機遇,加強對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的研究,在建筑建設過程中對綠色低碳建筑材料進行應用,實現建筑建設的各個環節綠色化,有效提高對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生產效率。最后,企業應該加強對廢物回收技術的研究,對廢棄物重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企業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經驗,實現優勢互補,有效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
隨著人們對綠色環保理念的認識越來越深,建筑行業應用綠色低碳建筑材料已是建筑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建筑企業可取長補短,引入先進技術并注重自主研發,有效提高環保材料在建筑建設過程中的應用,滿足人們對綠色環保建筑的要求。傳統的建筑材料以礦物類資源為主,然而,這些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使用過度甚至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通過綠色建筑材料的引入,可以有效緩解建筑行業對礦物資源的過度開采,且能使建筑材料的利用率得以提升,避免在建設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綜上所述,綠色低碳建筑材料具有無污染、低能耗等多種優點,能夠滿足人們對綠色環保建筑的追求,同時,也能夠有效降低建筑企業成本,因此,應用綠色建筑材料將在未來建筑行業里被廣泛運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健康也越發重視,建筑企業在建設過程中,還要積極對一些新型材料進行研發,例如隔熱、隔音等綠色建筑材料,為人們提供更加舒適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