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程敏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社區是防災減災救災的前沿陣地。為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推動應急管理關口前移、觸角延伸、力量下沉,湖北省應急管理廳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踐行共同締造理念,推動把應急管理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基層應急能力建設,引導社區(村)群眾積極參與應急管理工作,形成‘人人都是安全員、個個都是責任人的共建共治共享安全格局。
有圖有清單? 安全隱患無處遁形
走進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小軍山社區應急服務站,“快速反應 閃電出擊”幾個大字醒目突出,黃色大字下面是小軍山社區災害風險點示意圖,圖中將社區所有風險隱患點、緊急避難點都一一標識出來,一目了然。“我們將一期中心廣場、二期大籃球場、幼兒園等作為應急避難場所,可同時容納3500人左右。在社區關鍵路口和重要路段設置有應急疏散指示牌。”小軍山社區黨支部書記沈慶玲說,如果遇到災害,居民可以按照疏散示意圖快速離開,及時前往醫療救助點和應急避險點。
除了風險隱患示意圖,該社區還有“兩張清單”——社區災害危險隱患清單和社區災害脆弱人群清單。社區通過摸底調查,整理了共 150人的脆弱人群名單,清單上有每個脆弱人群的基本情況及幫扶人和聯系方式。通過一對一幫扶,在災害發生時,可以及時轉移脆弱人群。
沈慶玲介紹,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面對的是暴雨、內澇、地震等自然災害,以及火災、燃氣泄漏等突發事件。針對這些緊急情況,社區聯合應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門,對商鋪店面、消防車通道等進行隱患大排查,及時整改到位。此外,注重日常的隱患排查,充分發揮網格員、志愿者等隊伍力量,每日巡邏排查,及時上報處置,切實做到將災害消滅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沉浸式體驗? 安全意識入腦入心
戴上VR眼鏡真切感受摔倒、撞擊、觸電等模擬場景,“身臨其境”感知火災逃生……在小軍山社區應急科普館,實景模擬了房屋著火、溺水、校園地震逃生等場景,設置了電瓶車交通安全體驗區、心肺復蘇救助體驗區、模擬廚房滅火體驗區,智慧全自動模擬觸電體驗區等,以“沉浸式”體驗分享應急安全知識,讓居民在遇到突發情況時第一時間通過正確的處置方法化解險情。
社區居民張先生表示,一直以來,他對安全生產事故都停留在“聽說”和“看見”,總覺得“事故離自己很遙遠”。但“親身”體驗過事故的可怕,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才從內心深處意識到安全的重要性。
沈慶玲說:“對于小區居民來說,電動車充電安全、觸電、廚房煤氣泄漏著火、火災逃生等安全知識,是他們每天面對的‘日常,是最急需了解和掌握的知識。通過‘身臨其境的體驗和學習,居民對安全知識記得更牢,遇到緊急突發狀況時,能夠及時有效應對。”
除了科普館的沉浸式體驗,小軍山社區還通過“線上”+“線下”、重要時間節點與平時相互補充,隨時隨地、時時處處宣傳安全。
在“小軍山社區”微信公眾號專題宣傳防災減災知識;在社區現場為居民科普如何應對自然災害、發放災害防御手冊并實地演示心肺復蘇;按照方案模擬災害發生場景,啟動應急救援預案,微型消防站迅速出動;電子顯示屏全天滾動播放安全知識;設置固定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欄、畫廊等,定期更換防災減災的科普內容。
“通過多種方式聯動宣傳,居民的安全意識極大提升,‘我要安全已經成為居民的自覺行為了。”沈慶玲說。
群眾廣參與? 共享安全同心圓
“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要方便居民充電”“充電費不能高于家用電,而且要有專門的停車位”“要做好日常的電路檢查,不能發生漏電的情況”……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這是發生在武漢市東湖高新區左嶺街道智苑社區共享客廳居民議事廳的一幕,現場,大家正在對社區電動自行車充電問題進行商議。
電動自行車充電是社區最常見的安全隱患,每年因為充電引發的爆炸事故不絕于耳。智苑社區位于城鄉接合部,電動自行車是居民最常用的出行方式。社區黨委書記胡云說:“安全隱患要疏,不能堵,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降低災害事故的發生。我們將居民對電動自行車的充電需求收集起來,然后根據大家的意見,協同物業、消防、第三方建設單位共同解決。通過‘群眾事、商量辦,很好地解決了電動自行車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近幾年,我們社區未發生一起電動自行車安全事故。”
在智苑社區,除了居民議事機制,還有一群熱心的志愿者。他們每天穿行于小區各個角落,進行安全巡邏;每天,對209戶孤寡老人敲門見面、噓寒問暖……
志愿者,成為社區共管的一支重要力量。
去年8月,77歲的志愿者張菊英巡邏時發現一居民突然倒地,趕緊呼叫救護車,及時搶救。
前幾日,76歲的馬紅武巡邏時發現一住戶家中冒煙,發現是老人炒菜忘了關火,及時關掉,防止了一起火災事故。
胡云介紹,目前智苑社區有社區居民、下沉黨員、共建單位組成的100名防災減災志愿者,他們為社區居民安全筑起了一道有效的防火墻。
同樣的“紅馬甲”在小軍山社區也隨處可見。沈慶玲介紹,社區除了組建專職應急隊伍外,還配有30人的民兵隊伍、27人的安保隊伍及60余人的應急志愿者隊伍。他們積極參與社區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應急救助等社區減災救災工作。
為了調動廣大居民群眾防災減災積極性,小軍山社區探索設立“積分銀行”管理制度,居民通過手機拍下安全隱患上報積累“銀行積分”,達到分值點就可在社區兌換米、面、油等各種生活物資。通過“隨手拍”,及時曝光安全隱患,把危險有害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形成了時時都有參與者,人人都是監督員,處處都有“電子眼”的社區氛圍,為社區安全筑牢了堅實防線。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相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以來,全省已創建775個省級綜合減災示范社區,通過示范社區引領,逐步提升全省綜合減災能力,推動共建共享安全“好風景”,以高質量的安全服務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