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優質綠色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三農”領域工作的核心議題與關鍵導向。各地高度重視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積極探索生態友好型耕作方式。制定綠色農業扶持政策,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發展有機農業和循環農業,既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之舉,更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
1推廣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重要性
1.1推動農業產業優化升級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推廣應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升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綠色農業種植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可以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發展效率和提升農產品質量。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為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的不斷普及與規模化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已經成為當前農村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驅動要素[1。近年來,我國已初步形成以可持續農業技術為核心的技術應用體系和現代生產范式。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結合前沿科技成果進行迭代升級,在改善農業產業現狀的同時又提升了生產主體的技術素養。農民通過采用新技術更加精確地控制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投入,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提高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前提下,推動農業產業向更加環保、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整體躍升。
1.2推動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同步提升
隨著消費升級的推進,消費者對綠色、健康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農作物的生長與其種植環境、種植技術等因素息息相關。傳統的農作物種植主要依賴施用化肥和農藥來增加產量。然而,這種手段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蟲害的影響,使得農作物增收,但卻帶來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化肥、農藥中的化學物質可能會污染水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和水質惡化。人類長期食用含有大量農藥殘留的農產品,會對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綠色農業種植模式從降低生產者負荷、化解生物脅迫難題入手,精準進行農作物的營養管理和環境調控2,從生產源頭上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強化生產要素的科學配比,能夠顯著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的收益水平。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有效突破了傳統農業生產對化學投入品的路徑依賴,轉而通過作物生長周期、生長環境和養分供給的智能化調控來生產優質農產品,為食品產業鏈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這使農作物的產量及品質能夠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有助于促進農業產業振興,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1.3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農業可持續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之間有著密切聯系。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有助于維持農業生態平衡,可為農業生態系統構建全方位的保護屏障。推廣應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不僅是為了通過提升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也是為了合理使用土地、水和化肥等資源,維護農田及其周邊生態環境的平衡和穩定。在綠色農業生產模式中,生產者以創新養分管理方案來降低化肥、農藥施用強度,整合應用生物防控與物理阻隔技術,從生產源頭上阻斷污染的擴散路徑。在民眾環境保護意識普遍增強的當下,各地應探索多產業、多業態的融合發展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支點,利用生態智能型農作模式監測系統精準調控微環境參數,運用節水調溫等精準農藝措施來實現作物生理潛能充分釋放的目標,在提高農業生產科學性的同時,提升耕地質量[3]這種生產范式突破了傳統增長模式下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困境,有助于重塑鄉村生態景觀,構建和諧的新型人地關系。在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推進實施的背景下,經濟、社會、生態三位一體協調發展顯得更加重要。綠色農業種植技術作為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已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
2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
2.1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研發強度不足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正處于發展的關鍵節點,但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一方面,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無法達到市場預期,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另一方面,相關研發活動缺乏戰略性規劃與系統性設計,研究路徑呈現碎片化特征。關鍵技術的滯后嚴重制約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體系的整體效能發揮。
目前來看,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實驗室成果與田間應用之間存在顯著斷層。在技術研發過程中,生產者參與度較低,易形成“閉門造車\"現象,導致部分科研成果與實際應用場景脫節。這導致新技術在田間的實際應用效果可能無法達到預期,實際操作難以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由于缺乏中試平臺進行工程化驗證與適應性改良,大量創新成果僅停留在小試階段,難以實現大規模應用[4]。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重點領域,也顯著存在技術壁壘。例如,由于菌株活性保持與規模化制備工藝的限制,生物防控領域尚未破解作物-土壤-環境多元耦合模型的構建難題,無法保持菌株的長期活性。
在技術研發過程中,多數科研項目沒有建立清晰的攻關路線圖,許多創新資源配置較為分散,核心領域的突破遲遲沒有進展,導致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整體研發進度難以得到有效推進,許多創新科研成果無法應用到田間地頭。加之許多農戶對于新型技術缺乏了解,難以自發地應用新技術,技術供給與產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顯著錯位。
2.2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資金投入不足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示范及推廣應用是一項需要大量資源投入且投資周期較長的系統性工程,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后盾。隨著綠色農業種植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的推廣,我國農業生產的智能化、自動化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極大程度地提高,為農業農村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的過程中,資金供給的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新技術充分發揮效能的關鍵因素。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資金的投人總量偏低,預算規模與推廣需求存在顯著缺口[5]。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業領域財政支出總額有所增長,但鑒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及農業綠色化發展要求,當前政府對農業的財政支持力度仍然較低。這種財政支出規模的不足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農民收人的提升。在我國一些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由于財政收入有限,農業領域的公共財政支出難以得到充分保障,生態農技推廣在財政分配序列中處于弱勢地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成熟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試驗和調整,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條件。這就使得示范項目周期與農業技術成熟周期難以匹配,導致技術驗證不夠充分。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不僅削弱了技術推廣的可持續性,還降低了企業前期投入資源的意愿。
2.3技術推廣機制不完善
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不僅需要充足的資金、創新性的技術研發,更需要一套完善、系統的推廣機制。農技推廣機構在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目前來看,我國區域性農技服務站點的功能弱化問題尤為突出。部分區域農技服務站點管理權責不明確,技術服務人員知識結構老化、年齡結構斷層嚴重。盡管目前很多農技服務站點已經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技術示范,但偏遠地區的農戶仍無法及時獲取農技服務站點的最新信息[6。這一現狀嚴重削弱了技術推廣的規模效應,農民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和采納率也受到直接影響,嚴重阻礙了農業綠色種植技術的推廣進程。
3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推廣策略
3.1提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研發強度
為有效推動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廣泛普及,我國應進一步加強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將成本控制、品質改良與風險防范等作為重點研發目標,整合各方資源,構建跨部門協同創新機制。
在關鍵技術研發方面,科研人員可以將重點放在攻破投入品減量、資源循環利用及質量安全提升這三大領域的難題上。例如,根據不同地區農作物的生長條件,將土壤養分精準調控技術、微生物制劑替代工程及智能化植保裝備等結合起來,整合各類資源,構建資源循環利用的全鏈條方案。
在推廣前沿科研成果方面,考慮到產業主體是技術應用和市場推廣的主體,應構建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科研成果落地。為在技術研發過程中獲得優質的學術支持,可以搭建基于應用場景的技術驗證和優化實踐平臺,推動高校科研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服務與指導,并通過物質獎勵和榮譽表彰等方式,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7]。與此同時,可結合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發展的總體要求,在農業龍頭企業設立技術創新中心,并扶持合作社建設技術共享平臺,從而培育市場化技術供給主體。
3.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政府部門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地政府部門應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因地制宜的優惠政策,通過減稅、補貼、獎勵等手段,鼓勵和引導農戶采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宏觀調控降低農戶向綠色農業轉型的成本和風險,提高他們生產綠色農產品的積極性,進而推動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研發和創新[8]
3.3優化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機制
各地可以通過實踐示范和引導式教育,使農民深刻認識到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實際應用價值及其帶來的顯著經濟效益。這一舉措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中是至關重要的,可以促進農民觀念的改變,提升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接受度9。在此基礎上,各地農業管理部門可建立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追溯管理系統[10],從而增強綠色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的可靠性。農業管理部門可建立健全技術應用效果獎勵分配機制,將技術推廣的實際成效與經營實體的經濟收益緊密關聯[11-12]
4結束語
推廣應用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13]。在廣大農村地區推廣農業綠色種植技術能夠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提高當地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面對當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研發強度不足、資金投入不足及推廣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應對[14-15]。只有在發揮政府引領作用的基礎上,整合各方資源,多方協同發力,提升技術研發強度,提高農民對綠色農業種植技術的接受度,并依托高校重點實驗室與產業研究院建立產學研融合創新機制,才能將綠色農業種植技術推廣至更大范圍,才能取得更大應用成效。
參考文獻:
[1]李東海,王雅秋,黃河.新質生產力驅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動力機制、困境識別與優化路徑[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53(5) :80-91.
[2]韓旭東,劉闖,劉合光.農業全鏈條數字化助推鄉村產業轉型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改革,2023(3):121-132.
[3]唐靜.鄉村振興背景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J].新農民,2024(16):1-3.
[4]喬涵,張曼.數字技術驅動我國煤炭產業智能綠色增長的理論邏輯和路徑選擇[J].煤炭經濟研究,2024,44(3):137-145.
[5]何向育.綠色金融支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理論、問題及策略[J].重慶社會科學,2024(10):115-128.
[6]張海峰,魏長磊.優質高產玉米種植技術推廣問題及措施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2) : 183-185.
[7]賀德方,陳寶明,湯富強.健全科研人員全職業生涯激勵制度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3(11): 1-11.
[8]汪為,萬廣華.新質生產力驅動糧食生產能力的多元邏輯與實現路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4,45(5):733-742.
[9]程曉麗.綠色農業理念下農業技術推廣存在的問題與優化策略[J].農村科學實驗,2024(20) :94-96.
[10]徐君.數字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理、現實困境與破解路徑[J.企業經濟,2024,43(9) :5-14,2.
[11]杜彬恒,吳琦,張可云,等.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理論闡釋和實踐路徑[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6(5):1-37.
[12]李興偉.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股權化改革之路[J].中國高教研究,2024(5):61-68.
[13]丁煥.數字經濟與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地方實踐與應對策略:基于西南地區“三省一市”的典型案例分析[J].時代經貿,2024,21(10):183-186.
[14]唐展風,王宇.“雙碳”目標下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綠色發展:重要價值、現實困境與路徑優化[J].廣西農學報,2024,39(5):52-60,95.
[15]張存剛,韓佳燐.農業強國建設的國際經驗及路徑選擇[J].開發研究,2024(5):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