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超
浙江省二建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 寧波 315200
軟土具有較強的流動性,沒有良好的抗壓性能,并且含水量較高,透水性能較大,所以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期間,如果未能合理使用軟基加固技術,直接在軟土上進行施工,這樣不僅會影響施工質量,嚴重的話,還會出現大面積下沉問題的產生,產生較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在市政道路工程使用期間,一旦遇到軟土問題,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進行解決,提升軟基的強度,滿足市政道路工程建設的需求,實現良好的施工質量。
軟土主要是指淤泥和淤泥質地的總稱,并且含水性較差,承載能力較低,壓縮性較高。同時,軟土的天然孔隙相對較大,通常在1.0左右,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無法滿足道路工程建設的需求。另外,對于軟土的處理,以加固的方式為主,并且如果處理不當,很多出現道路沉降、斷裂、塌陷等病害,這樣路基出現失穩額的情況,路面不平,工程結構出現損壞,進而影響車輛安全、穩定的運行[1-3]。
軟土具有承載力差、含水量高、觸變性較強等特點,所以如果在軟土之上進行工程建設,這樣嚴重影響工程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通過對軟土特點的了解,可以更好的采取軟基加固技術,軟土特點內容如下。
與其他土層相比,軟土地基的土壤顆??障断鄬^大,所以如果不及時進行加固處理,市政道路地基工程的承載力較大,這樣無疑是給后期養護和管理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另外,如果軟土問題未得到以有效的處理,勢必會影響市政道路工程的穩定性,工程無法正常安全使用。
軟土的含水量較高,這樣就會導致軟土地基的空隙較大,并且具有較強的流動性。通常情況下,軟土含有黏土和軟土等土壤類型,其實不管哪種土壤類型,都會產生較多的負電荷,吸收空氣中的中水,并且附著在土層表面,以此增加含水量,這樣嚴重影響了市政工程結構的穩定性。另外,由于含水量較大,很容易出現塌陷的情況,所以如果未能進行有效地加固,就會給市政道路工程帶來安全隱患。
由于軟土較為松軟,并且在外界的影響力,很容易導致市政道路地基出現變形的現象。另外,軟土地基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土壤結構的穩定性較差,這樣很容易出現塌陷的情況,引發交通安全事故的產生。
本文就以杭甬高速復線澥浦互通連接線工程(三期)為例,本工程位于寧波市鎮海區,是浙江省公路網主骨架“兩縱兩橫十八連三繞三通道”總體布局中的重要一連,是浙江省規劃的省級高速公路。該工程位于現狀填海灘涂內,現狀情況施工范圍內長滿蘆葦,且雨天大量積水,人員走動都會下陷,地質條件較差,屬于軟土地基,承載力極低,施工機械無法直接行走。項目建成后道路主要承載化工區來往大貨車及罐車,此類車種重量大,對道路的承載力要求較高,處理不當容易造成路基沉降后期通車時瀝青路面產生反射性裂縫,施工時如何對原有地基進行處理是本次工程重難點。工程的具體內容如下。
本工程的建設規模為:本工程起點為二期工程終點,樁號為K6+165,終點順接澥浦互通收費站,樁號為K6+926.463,實施里程0.761km,路基標準寬度為44m,并且主要的建設內容包括:道路、排水、海綿城市、交安設施、科技設施、綠化、灌溉、路燈。另外, 本工程所在地區的土壤為:淤泥質粉質黏土、粉土、淤泥質粉質黏土等,這樣加大了工程的施工難度。對此,本工程為了提升工程結構的穩定性,結合實際情況,采取了合理軟基加固技術,通過各項加固技術的有效落實,有效解決軟土所帶來的弊端和不足,以此確保工程軟基結構的穩固性[4]。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將軟基加固技術應用到其中,其目的就是保證市政工程軟基結構的穩固性。本工程通過利用淤泥固化樁技術、回填技術、沉降觀測等方面展開,詳細的施工內容如下。
淤泥固化樁施工主要以兩種方式為主,對于標準路段,應當采用長樁出力的方式,并且本采用,樁徑1m,樁長6m,間距2m,沉陷正方形布置。同時,在淤泥固化樁施工期間,可以利用螺旋式淤泥固化設備,這樣可以灘涂上進行施工作業,并且對地基的承載力不會造成較大的要求。另外,在施工的時候,攪拌系統采用攪拌+旋噴方式,但是需要對旋噴壓力進行嚴格的控制,可以達到6MPa,成樁效果好。通常情況下,固化材料應當以固化劑+水泥為主,這樣可以有效提升淤泥自身的強度,確保良好的施工效果。
施工前,清除路基范圍內的蘆葦等雜草,路基范圍兩側做好排水溝確保路基在施工時不受水的影響。嚴格按設計施工圖放樣,劃分樁位作業編碼,編碼由區位、機位、樁位組成;確保可根據施工記錄表能找到相應施工區位、機位、樁位。施工過程中做好施工記錄,現場施工人員認真填寫施工原始記錄,記錄內容應包括施工位置、施工深度、施工時間,抽檢下鉆與提升速度、灌漿流量,統計每天材料用量與施工方量等[5]。
(1)每個機位施工完成后需做好相應標記,每個臺班完成后做好相應標記。
(2)嚴格控制攪拌桿定位垂直準確度。
(3)開機作業前,必須檢查機械各部件行走系統與機上各液壓馬達工作壓力情況;開鉆前,根據施工設計圖紙,通過GPS定位,確保設備定位準確。
(4)嚴格控制材料摻和量,施工時,應嚴格按照設定噴漿嘴孔徑大小、泥漿泵電機頻率及其開啟時間和停止時間,以保證材料摻和量;上升至工作基準面后應立即停止,防止材料流失。
(5)攪拌均勻度控制:嚴格控制攪拌時的下鉆、提升速度及攪拌次數,必須保證每層土體與材料的攪拌次數達到20次以上,以確保加固范圍內土體與材料得以充分攪拌。下鉆與上升速度不大于1.3m/min,采用四攪三噴工藝。
(6)每次攪拌應連續作業,不得中斷噴漿,如機械故障影響噴漿或攪拌次數,必須重新加固施工。
原材料及水灰比:固化樁水泥摻量按為14%,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漿液的水灰比為0.7。
強度要求:28天無側限抗壓強度應達到1MPa,復合地基承載力≥110kPa。
淤泥固化樁采用螺旋式淤泥固化設備,由行走系統、攪拌系統以及全液壓控制系統等組成,可直接在吹填區進行施工作業,不受施工條件限制,不需搭建施工平臺,安全可靠。
施工時,水泥漿液通過高壓輸送系統輸送至攪拌系統,再通過高壓旋噴攪拌,確保水泥與泥質軟土充分混合粘結,實現泥質軟基的原地固結[6-8]。
(1)設備定位:按設計施工圖放樣,確定相應施工區位、機位,控制施工邊線,施工邊線以插彩旗作為標記,樁位中心以插竹竿作為標記,攪拌頭對準相應樁位中心。
(2)下鉆噴漿攪拌:啟動攪拌馬達與升降馬達,攪拌頭沿著導向架向下鉆,邊噴漿、邊攪拌,嚴格控制下鉆速度與噴漿流量。隨時觀察設備運行及地層變化情況,攪拌頭下鉆至設計深度位置時,開始提升。
(3)提升噴漿攪拌:攪拌下鉆至設計深度,定噴完成后,提升復噴復攪,邊噴漿、邊攪拌,嚴格控制提升速度,保證漿液與土體充分拌和;最后,上升至工作基準面。
(4)下鉆噴漿攪拌:為保證水泥摻入量滿足設計要求,攪拌頭沿著導向架向下鉆,邊噴漿、邊攪拌,嚴格控制下鉆速度與噴漿流量。下鉆與上升速度不大于1.3m/min。
(5)提升復攪:為確保淤泥土層與漿液攪拌均勻,攪拌桿提升過程中,進行復攪,但不噴漿。
(6)移位:根據施工順序移至進行下一樁位,重復以步驟進行施工;若固化機一次定位多次作業時,攪拌桿在樁架上橫移至其根據樁間距設定的刻度點;或固化機移至下一工作機位。
回填施工技術作為軟基加固中常見的一種技術體系,通過利用該技術,可以有效保證本工程軟基結構的穩固性和安全性。但是,在回填施工技術應用的時候,應當注重以下幾點內容。
在路基施工之前,需要進行測量放樣工作,可以采用坐標測量的方式,測量出邊現樁,并且利用灰線劃出路基邊線。路基每側加寬30cm。同時,需要在路基邊緣兩側進行壓實處理。另外,需要注意在防線中,直接將加寬值計算在內。施工采用機械化流水作業,用挖掘機裝料由專人指揮卸料,對虛鋪厚度進行嚴格的控制。
在路基填筑施工的時候,需要對填料的巖性差別進行考慮,如果相差較為懸殊的話,應當將不同巖性的填料進行分段、分層填筑,并且需要填筑厚度進行嚴格的控制,一般情況下不能超過分層厚度的2/3。
在路基填筑的時候,需要對填筑速率進行嚴格的控制,并且需要加強對沉降的觀測,通常填土高度2m以內按1.5m/月的填筑速率,填土高度>2m,按0.8m/月的填筑速率。同時需結合實際情況,對沉降和移動速率進行嚴格的控制。另外,在施工期間需要對回填模型測點距離進行綜合考慮,并且如果發現局部出現地基較差的現象,這時就需要對土基回彈模量進行測量,如果若土基回彈模量小于8MPa,及時與設計單位聯系,做好相應的處理。
在回填施工期間,必須重視路基排水方面,主要是避免道路表面產生積水,滲透到路基內部,再加上軟土的自身性能,進而影響本工程結構的穩定性。在施工期間,需要在兩側挖排水邊溝,邊溝橫斷面為倒梯形上底寬 80cm,下底寬 60cm,深 60cm,坡度1.5%,這樣積水可以排帶邊溝,再進入河道。另外,需要對清表以后的地表土進行翻曬、填筑、壓實等,一定不能長期暴露土基和浸泡土基,否則就會影響結構的穩定性。
路基填筑主要是從鋪料、灑水、碾壓三道工序,并且還有超徑料處理、坡面整坡等項工作。首先,在施工期間,為了實現良好的施工效率,為了避免出現相互干擾的現象,確保施工的安全性,可以采用流水作業法組織施工,并且填筑應慢速、均勻、分層鋪筑。同時,將渣料自由卸車到填筑區域以后,可以采用推土機攤鋪、平整,鋪填方法,并且本工程根據施工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后退法,這樣才能保證良好的施工效果;其次,在施工的時候,采取水平分層的方式,也就是按路堤橫斷面全寬分成水平層次,逐層往上填筑。但是,一定要嚴格控制填筑的厚度,通常情況下厚度不宜大于 30cm。在填筑施工期間,需要利用備推土機進行攤鋪,并配備足夠人力檢平,確保粗細顆粒做到分布均勻,嚴禁用四齒耙等工具進行攤鋪;再其次,在壓實施工期間,利用 CA30 振動壓路機分層碾壓,并且針對壓實厚度和壓實遍數,應當根據試驗路段現場試驗數據和信息,確定最終的厚度和遍數;最后,監理工程人員必須做好質量檢驗工作,在下層鋪好后,如果沒有得到監理工程師的批準前,不得填筑上層填料。在施工期間,如果出現不規則或凹陷的表面, 可以利用挖松、添加、移去或換土重鋪的方法予以修正,并重新壓實以保證表面平整和均勻。另外,施工檢查如果沒有達到相關標準,就需要分析原因,可以利用翻松加水或翻松干燥來調整其含水量,再重新壓實至規定的壓實度,以此保證施工質量[9-10]。
延用施工期的中心沉降板監測系統。在塘渣底部(即基床底層頂面)布置沉降板,路基每50~100m設一個監測斷面,每過渡段必須加強設置,埋設位置盡量位于道路中心線和路基距邊坡0.5m處。隨著預壓高度增高,測桿與套管相應加高,填筑、碾壓過程中采取圍護措施進行保護,測管出露預壓頂面控制在20cm以內,便于車輛行駛,預壓卸載時分段拆除,觀測連續。
施工期間每填筑一層應觀測一次,如果兩次填筑間隔時間較長時,每三天至少觀測一次。預壓期間,第一個月每三天觀測一次,第二個月至第三個月每七天觀測一次,從第四個月起每半個月觀測一次,直至預壓期結束。
路基填筑過程中,若沿路堤中心線地面沉降速率≥1.0cm/天,或坡腳處水平位移≥0.5cm/天,標志著不穩定狀態的出現,應立即停止加載。每天仍需進行觀測,并且當連續觀測三天的沉降與位移在控制值之內時才能繼續加載。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的軟基加固技術類型有很多,并且每一種加固技術都是自身、的特點和適用性。所以,在加固施工期間,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對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以此加強加固技術的應用效果,提升軟基結構的穩固性,滿足市政道路工程的使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