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彬彬( 湖北美術學院 )

中國是一個擁有古老的農耕文明的國家。農民最清楚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如何與動物和諧共處,如何觀察天象,如何選擇合適的時節去播種、培育、收割,他們巧妙地利用自然之物來遮風擋雨,甚至將水源引入農田中進行灌溉。竹子、木頭、棕樹葉、鐵等等這些原材料都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人們總是向大自然學習,在自然之中發現有用之物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器皿是指用以盛裝物品的物件的總稱。器皿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并被做成各種形狀,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這些器皿有吸引力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它的復雜和精致超越了潮流和時尚。一件好的器皿應該是實用且與美學相關的,它們甚至能歷經幾代人的使用。
當你的手觸碰到某一只小竹籃的時候,你不禁會驚訝:如此纖細的竹絲真的是從那高聳入云端的竹子上取得的嗎?工匠們在編織時是從哪根線開始呢?他們的心中是否有固定不變的模式,還是會隨著雇主的供養的優劣好壞而隨心調整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百只花籃、一百只篩子,各有模樣。工匠的祖師爺不同,工匠的地域不同,工匠每天的狀態也不同,從而反映在細節上都會出現變化,而這些變化,盡顯藝術風格的高低。只是一個竹籃,高度與寬度也不盡相同,籃底是方是圓,收腰不收腰,籃底麻花辮狀紋的高度,三條主橫線之間的比例等等,讓人想到易經中賁卦之美。賁,無色也,這里包含的一個重要的美學思想,即質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所謂“剛健、篤實、輝光”就是這種感覺。
90根豎條支架的安排,為什么提手處只是7根呢?工匠們如何達成共識,幾根提手的設計是最好的呢?這一切的一切,其實都來自天長日久的使用經驗的總結與審美能力的碰撞。我想,大部分匠人本人一定經常參與勞作,并且注意觀察和交流,然后,在審美經驗中得出了答案。講究的匠人,在提籃的側面把手處會穿插各種細節,從7個竹球到5個,再到3個,再到1個,中間又穿插3個銅錢狀圖形,到2個,再到1個。這種三角形的設計與把手的側面形狀貼合得堪稱完美,讓你不得不佩服編造此物的匠人的聰明才智與巧妙心思。
另外一個盛果器的八角籃,也是此類收集中的精品。八角的設計,來源于中國的傳統八卦形,同時給觀眾提供了全方位的展示效果。堆積在一起的水果呈現出五彩之色,讓人想到卡拉瓦喬的《酒神》中的那盤瓜果,同樣是豐收的季節,同樣是果香撲鼻,因為它的平靜優雅的氣質,讓人覺得眼前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好。
修復的手藝人們,常年累月極盡細心與耐心,讓這些“老東西”重獲“新生”:“我不做也許就再也沒人做了,可能這就是一個承諾吧,是我給傳統文化的承諾!”聽之,總令人唏噓。
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機的時代,大家沉溺于視覺的、新奇的、片段的、即興的消遣。慢慢地,當代的年輕人忘記了我們古老而智慧的祖先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溪上美術館收集的這幾百件農耕文明的器物與用具,就是為了向當下的青少年展示傳統的農耕文明,讓他們在接受新時代的技術革新、科技創新的同時,也不忘初心,追根溯源,從而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