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梅,王海楠,王穎
(首鋼京唐鋼鐵聯合有限責任公司設備部,河北 唐山 063200)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社會的進步、智能化的普及,很多制造業核心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設備的大型化、環保化、智能化、數字化等趨勢特征明顯,設備管理被看作生產經營活動的重中之重。要想做好設備管理,就得不斷地開動腦筋,尋找更好的對策,促進設備管理科學的發展,最終為企業經營提高經濟效益奠定堅實的基礎。
設備管理是以設備為研究對象,追求設備綜合效率,應用一系列理論、方法,通過一系列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設備的物質運動和價值運動進行全過程(從規劃、設計、選型、購置、安裝、驗收、使用、保養、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科學型管理。
設備管理分3個階段,分別為規劃、設計、選型、購置、安裝、驗收的前期管理階段,驗收、使用、保養、維修的中期管理階段,還有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后期管理階段。
1.2.1 設備管理的目的
用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裝備,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設備高效率、長周期、安全、經濟地運行,來保證企業獲得最好的經濟效益。
設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企業中,設備管理好了,才能使企業的生產秩序正常,做到優質、高產、低消耗、低成本,預防各類事故,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安全生產。
1.2.2 設備管理的意義
設備管理是保證企業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現代化生產的基礎。它標志著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科學技術水平。它對保證企業增加生產、確保產品質量、發展品種、產品更新換代和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1 設備管理指導思想與思路
(1)指導思想。穩定、高效、經濟、可持續。(2)管理思路。以設備管理系統(EQMS)為抓手貫穿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以點檢定修制和QTI(TPM)自主管理為基礎,不斷深化點檢、維檢、備材三大支撐體系建設,構筑科學、高效的設備管理模式,實現“運行狀態良好、業務流程高效、維修成本經濟、體系保障有力”,為公司做集團最有價值的企業,全面實現“四個一流”目標保駕護航。
2.1.2 設備管理體系構建情況
設備專業通過實行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和以預防維修為主的設備維修策略,推進點檢定修制,落實以點檢為核心的管理機制,基本實現了“穩定、經濟、高效、可持續”的管理目標。與此同時,構建了適用于京唐公司的設備管理體系,建設了高效的覆蓋各業務的信息化平臺(EQMS),實現了業務在系統中運行、數據在系統中共享、知識在系統中傳承;強化了設備專業體系建設,不斷深化點檢、維檢管理,提升保障能力;開展QTI(TPM)管理,推動全員設備維修的持續改善和標準化管理,提升效益效率,為京唐公司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2.1 設備管理策劃前瞻性不足,執行存落差
(1)設備管理體系策劃與高質量發展要求有差距,體系策劃創新不足,僅跟隨先進步伐;管理成果常有小于策劃效果現象,改進措施不足。
(2)以點檢定修制為主的差異性的維修策略實現了以效益優先目的,不同的產線及設備選擇不同維修策略,但存在過剩維修現象;預知性維修應用不足,日常點檢執行有差距,維修資源的投入不夠精準,制度執行不到位,標準運用能力不足,突發故障時有發生。
2.2.2 設備管理系統(EQMS)運行促設備管理水平提升發揮效果不明顯
EQMS中基礎數據不完善、過程數據不真實等問題仍較突出,同時,對于數據資產的挖掘不夠,經營決策系統應用不足,經常性系統應用人員占比平均24%,不利于后續數據的有效應用及推進設備管理水平的提升。
2.2.3 點檢、維檢、備材體系支撐力待提升,管理基礎需加強
(1)點檢管理。點檢人員新老接替,老點檢員常以經驗式開展點檢工作,走過場,人到心未到;點檢標準質量待提升,點檢標準指導性、顆粒度及周期結構、點檢計劃分配需進一步完善;點檢登陸實績與實際狀態不符,故障信息錄入不全,措施執行有差距,重復性故障頻發,點檢不周故障率占30%以上,點檢有效性仍待提升。
(2)檢修管理。維檢作業標準覆蓋不全,內容質量不高,標準應用度不高,憑經驗施工;定年修模型對標寶鋼湛江周期偏短、檢修負荷高,檢修計劃兌現率、檢修協同效率仍待提升;檢修全過程管控不到位,檢修標準化落地水平參差不齊,檢修拖期、質量故障時有發生。維修體系管理能力需加強。京唐公司維檢體系人數、單位家數、檢修效率與能力,對標寶鋼湛江均有較大的差距。結構離散,檢修效率低;自主管理水平差距大,人員流動大、技能水平不高;維檢單位與京唐利益共同體認識不足,發展后勁不足。
(3)備材管理。計劃審核“四查”有差距,源頭管控力度仍需加強;備修全過程缺乏有效管控方式,備修質量、合同簽訂效率待提升;庫存物資高位運行,結構不合理,機旁庫存管理待提升。
2.2.4 技術攻關,專業人才引領能力待提升
四大標準指導性、適應性、有效性有差距,虛擬技術團隊組建及作用發揮不足,講技術不夠,核心技術掌握不足,功能精度保障體系及能力未做實。
按照“強基礎、深融合、促提升”工作主線,基于EQMS信息平臺,圍繞EQMS基準、點檢、檢修、狀態及物料五個核心功能模塊,做實做真EQMS管理,促進業務系統融合,提升設備運行質量,實現設備全壽命周期資產價值的最大化。
2.3.1 抓牢EQMS管理基礎
(1)針對EQMS信息平臺,消除系統BUG,集合業務需求進行系統功能完善,提升系統易用性、實用性,提高系統服務能力。
(2)規范設備編碼管理。不斷優化標準數據管理,對系統靜態數據進行校驗、治理,提升基準編碼準確性、完整性,標準數據規范性、有效性。
(3)挖掘數據價值,支撐設備管理提升。應用經營決策、數據治理、智能分析平臺工具,促進EQMS積累數據有效利用。
2.3.2 業務與系統融合發展
(1)點檢管理。通過優化點檢標準、固化點檢路線、實施停機點檢、落實4MY管理、推進傾向分析、深化隱患分級、異常數據分析等,降低點檢負荷,提升點檢有效性。
(2)檢修管理。以工單規范化管理為抓手,提高檢修計劃兌現;合理控制檢修負荷,對標先進,優化檢修模型;持續推進單項外委項目的固化,檢修標準化管理等,提升檢修效率。
(3)狀態管理。提升EQMS作業線起停機信號采集準確度,規范設備故障錄入,深化落實設備故障措施管理,強化故障閉環管理。
(4)物料管理。拓展備件修復過程管理、固化備修協議規范管理、應用新建的機旁庫移動平臺,提升物料管理能力。
(5)推進設備管理過程評價。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為導向,優化設備管理過程評價標準,常態化組織對各作業部設備管理績效評價,持續提升各部設備管理水平。
(6)開發及應用EQMS移動端APP。加快信息流轉,隨時掌握設備管理信息,提升以點檢為核心的設備管理工作效率,減少點檢儀硬件投入,解決PC端信息時空不同步問題。
2.3.3 管理與技術雙促提升
(1)技術攻關。通過對EQMS中故障信息進行分析,梳理停機時間較長及停機次數較多的故障,主要圍繞影響產品質量設備問題、設備結構優化、改善設備功能精度方面開展技術攻關。
(2)對標提升。針對核心管理內容,梳理管理要素,在作業部中,選拔管理基礎好、體系運行良好的單位,分專項打造示范專業,組織各部專業組進行交流,提升專業引領能力。跟蹤國內先進企業設備管理現狀,持續開展專業對標,在對標數據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數據背后的管理問題,揚長避短,借鑒對標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持續提升京唐設備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京唐設備在集團內部的引領能力。
(3)專項培訓。依據不同人群、不同專業、不同能力提升需求,系統性設計培訓課程,分別組織了多場有針對性的專項培訓,形成了“開展專項培訓,推動設備管理提升”的可行路徑,提升了設備系統人員的能力水平。
(4)管理咨詢。借助顧問力量,開展管理評價,策劃改進、督促提升,促進管理水平提升。
2.3.4 推進維修社會化經濟發展
建設良好的維修生態圈,打開利益共同體新發展局面。
(1)維檢生態圈建設。強化維檢骨干人員管理,建立完善評定機制、激勵政策,穩定運維核心力量。構建與落實設備部、作業部、維檢單位三級培訓體系,夯實維檢培訓管理。舉辦京唐公司工裝工法、維檢崗位技能競賽,推廣優秀工裝應用,調動維檢單位的積極性、創造性,提升維檢技能水平,檢修效率。推進檢修標準化和維檢區域標準打造,常態化管理。推動維檢基地建設,逐步開展實訓、備修、工裝制作等業務,提升核心維檢綜合發展能力。綜合考慮產線運維實際,調整維檢布局,制定協同激勵機制,固化協同項目,提升了檢修協同拉動能力。堅持“市場化分工、專業化協作、規模化發展”的定位,進一步深化京唐維檢體系管理變革,不斷推動維檢單位之間的專業化整合,按照“先局部調整,再全局整合”的思路,分步進行優化調整。
(2)備修生態圈建設。優化供應商結構,分類管理,增強專業性。推進周邊修復基地裝備能力建設,逐步歸類整合備件基地功能,各基地間裝備互補、工序協作,鼓勵創新工藝,逐步減少中間商,形成大部分備件、大型備件、專業特殊備件修復業務“本地化”的趨勢,突出技術特點,減少同質化競爭,建立備修快速響應機制。
2.3.5 推進智能運維建設與應用探索
構建智能運維中臺,以智能運維中臺為核心,基于數據驅動、知識賦能的理念對傳統設備運維流程進行全方位的優化設計與再造,通過設備狀態趨勢的判斷和預測,實現“修不修(決策)”“何時修(計劃)”“修什么(項目)”“怎么修(方案)”“誰來修(資源)”的核心流程自動化、智能化與閉環管控,實現預防維修向預知維修轉變。同時,堅持智能運維中臺與EQMS的雙平臺建設,融合促進,提升運維體系人員效率、資產效率、管理效率。
京唐公司堅持“產品一流、管理一流、環境一流、效益一流”的建廠目標,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鋼鐵廠。為保障公司總體目標實現,京唐設備管理無疑是企業管理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以信息化平臺為管理抓手,提升設備管理水平,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不同時期不同要求,探索有效的設備管理方式方法,適應不同階段的管理要求,提升企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