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潔
書名:《就有了光》 作者:[法]雅克·盧塞蘭 出版單位: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2月
如果沒有這本書,我不會知道法國曾有一個人活得那么精彩而深刻。雅克·盧塞蘭8歲時因為同學推搡,眼鏡腿刺穿視網膜,導致雙目失明。但他卻憑借聽力、觸覺等感官,重建生活。
后來,納粹德國入侵法國,17歲的他創立抵抗運動隊伍“自由軍志愿者”,成為法國最重要的抵抗運動的七位領袖之一。他發行地下報紙,營救盟軍飛行員,后來被叛徒出賣,落入納粹手中。他在集中營頑強抗爭,幸存下來。
在抵抗運動最艱難和兇險的時候,他也盡一切努力堅持學習。他進入巴黎大學,考取教師資格,戰后又勝任大學教職,先在法國,后遠赴美國擔任文學教授。難以想象這樣波瀾壯闊的經歷和斐然成就,全在一片黑暗中完成。
雅克將自傳取名為《就有了光》,書名是有來歷的?!妒ソ洝づf約·創世紀》里,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書中最精彩的部分,甚至不是他堪稱傳奇的經歷,而是他在童年時怎么通過內在的覺醒,看到內在的光,打開內在世界,并將失明這么可怕的災難當作上帝的恩典,完成自我和人生。
雅克用詩意的筆觸,詳細記錄自己失明后的聽覺體驗。放棄對視覺的習慣性依賴、聽覺生活的生成和展開、內在世界新天地的打開和呈現,對雅克來說,這三者相輔相成、同步進行。他甚至說8歲失明是難得的幸運:一方面,他的認知中已有足夠的視覺素材,不同于天生失明者,對形狀色彩等毫無概念;另一方面,8歲還沒成年,對世界和生活也沒有成見,對無邊的黑暗不會過于抗拒。對于生活,小男孩還是自然順應的狀態,既不悲苦抱怨,靈活的身體又能適應各種變化,能看就看,不能看見了就不看,有什么感覺工具就用什么工具。
在從視覺到聽覺的轉換過程中,他意識到真正的敵人不是黑暗本身,而是憤怒、恐懼和焦躁。這些情緒升起,是因為一開始總是習慣性地、執意要“用眼睛看”來認知世界,卻又做不到。這時的世界會瞬間變得混亂、無情,充滿敵意,會傷害他,與他磕碰,仿佛把自己隱藏起來,不讓他如愿看到。但是,當他放棄習慣性地用眼睛往外看,讓心靜下來,轉而內觀,光就會投入內在,仿佛一個全新宇宙在他體內誕生,內在的光照透一切,讓世界清晰呈現,纖毫畢現。內在光照的世界里有完全不同的視覺體驗,所有人都是有顏色的,比如女朋友是鮮艷的紅色。
除了這種神異的內在光亮,世界也以其他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萬物都有自己的聲音,包括寂靜。此外還有觸覺、嗅覺,甚至神秘的第六感。桌子在那里,沒有發出聲音,他也沒有摸到,但空氣中的摩擦力、穿過他身體內在的光亮,讓他知道那里有一張桌子。他看得如此清楚,遠超過一個心不在焉對外界視而不見的明目之人。終于,他不再是用一種差工具(聽覺)勉強“彌補”好工具(視覺)的缺失,而是用一種工具“取代”另一種工具,讓世界以另一種方式呈現,而他仍然能完全接受世界的所有信息,只是借由不同的途徑和形式。
這是一本有魔力的書,沉入文字,幾乎能切身體驗視覺被剝奪后,世界以一種全新形式誕生的神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