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文
康熙皇帝自言勤于政事,凡本章均親自批閱。朝野上下卻多有不信的,懷疑大臣們代勞了。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皇帝對大學士們說:“內外各衙門奏章,朕皆一一全覽……今一日中僅四五十本章而已,覽之何難!”聽康熙皇帝這般口氣,頗有些孩子般爭強斗勝。
皇帝未能完全取信天下人,也許是有道理的。皇帝言行是否相顧,也不是輕易說得清的事。比如說,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說要節儉。
皇帝倒是把節儉的道理反復說過了。大凡皇帝出巡,說說不準黃沙鋪道、不得凈水潑街之類的話,便有圣明之君的樣子了。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皇帝首次決定南巡,行前諭稱:“一應沿途供用,皆令在京所司儲備,毫不取之民間。”
康熙二十八年正月初二日,皇帝準備第二次南巡,說了同首次南巡講的意思大致相同的話:“凡經過地方,百姓各安生業,務令廛無廢市,隴不輟耕,毋得倉皇驚避,輒滋煩擾。”可謂諄諄告誡,殷殷在耳。
讀史料,康熙皇帝每次南巡都頒布恩款若干,一再嚴令節儉出巡。但是,所謂“一應沿途供用,皆令在京所司儲備,毫不取之民間”,是否完全做得到且不說,花錢反而更多卻是必然的。扈從皇帝出巡的臣工動輒幾百人上千人,吃的用的都在京城采辦齊全,再騾馬車船拉著走,比沿途采辦更費公帑。但皇帝說的話,必須嚴格執行。
康熙皇帝說沿途百姓“毋得倉皇驚避”等語,各地官員卻是真的聽明白了。其實,康熙皇帝就愛個熱鬧。所以,皇帝每到一處,都是盛大迎駕送駕場面。康熙皇帝確有崇儉之德,但見百姓如此擁戴,自然是“龍顏大悅”的。康熙四十四年三月二十八日,皇帝第五次南巡到松江時,曾對兩江總督阿山講,百姓“所以扶老攜幼,日計數萬,隨舟擁道,歡聲洋溢者,皆由衷而發,非假飾也”。
當時著名畫家王翚等費時三年繪制的《康熙南巡圖》十二幅,描述的是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盛況。即使依中國畫刪繁就簡的美學原則,這十二幅南巡圖也是十分壯觀的,好像看不到康熙皇帝說的儉樸。時人張符驤曾作《竹西詞》《后竹西詞》譏諷康熙皇帝南巡,寫道:“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錢濫用比泥沙。”“憶得年時宮市開,無遮古董盡駝來。何人卻上《千秋鑒》,也博君王玩一回?”當時張符驤還沒中進士,寫詩作文還敢講真話,他的文字比正史更加可信。
康熙年間全國人口最高值不過一億六千萬人,雖然江浙蘇杭人口較多,但動輒數十萬人跪迎圣駕,且“皆由衷而發,非假飾也”,似乎也不太可信。官員們也許有真心誠意張羅百姓跪迎圣駕的,也有硬著頭皮應苦差的。百姓們都愿耽擱正業,執香跪到河岸上去吹西北風嗎?
很多時候,也許正史野史互鑒才見得歷史真相。清人有筆記小說寫過一則故事,康熙皇帝問路邊迎駕的老者:“老人家,您等多久了?”老人回答說:“露立中宵!”康熙皇帝很是體恤,說:“您這么大年紀了,為什么還通宵在這里等呢?”老人講了真話:“官府戶中索拿,不敢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