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毅鵬
2023年平均每天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達到1.6億人次;新能源汽車使用量在公交系統中占比達77.6%;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完善;全球交通合作持續深化……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上,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用一組數據和案例,展現了當前我國交通強國建設的最新進展。隨著交通強國的建設,交通運輸也已成為人民群眾獲得感最強的領域之一,給人們持續帶來出行體驗上的便捷、舒適。
說到過去的交通,人們喜歡用“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來形容,而現在的交通,則像插上了翅膀,“天塹變通途”。在熱播劇《南來北往》里,一列火車見證了人生百態、人情冷暖,也反映出鐵路交通運輸的偉大革新和跨越式發展。如今日夜穿行在祖國密集鐵路網上的各種列車,滿足著各地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如果不以嚴格的學術標準定義“交通”,那么從“交往和流通”的意思上看,當路上的時間縮短,留給人們可支配的剩余時間增多,商業往來、人際交往、旅游娛樂就更加游刃有余,無形中改變著社會發展樣貌。
正如許多偉大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交通建設的高速發展,也不是短時間完成的。以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成為自主創新成功范例的中國高鐵來說,其“朝發夕至”的速度、“立硬幣不倒”的平穩,背后離不開先進科技的加持、精益求精的“打磨”。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高鐵穿行區域地形復雜,不僅是對高鐵技術的檢驗,對高鐵施工建設而言,也意味著挑戰和創新。公路、航空、航運等領域的進步,都與目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有著緊密聯系,如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出現,給交通運輸發展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交通運輸的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則為其提供強大支撐。
曾經的經濟發展薄弱地區,流行過“要先富,先修路”的說法。一條交通要道,對于老百姓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是孩子成才的“出路”、農業發展的“富路”、鄉村振興的通途“大路”。在“四好農村路”建設方面,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453萬公里,惠及幾億民眾,成為名副其實的“超級工程”,從更大的區域發展來說,交通先行不僅是出行通暢,還意味著更均衡的共同富裕之路。
交通建設的發展,還體現在另一個場景里。如今,不論城鄉,大部分年輕人,甚至許多會使用智能手機的中老年人,都成為了網購的積極分子。他們在家里上網選貨,在家門口收貨,甚至足不出戶就能完成退換貨,不僅能快捷地買到全球好貨,而且往往物美價廉,可選擇對象更是豐富多樣。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條件,就是物流的通暢和運力的發達。2023年,我國每天全社會的貨物運輸量超過1.5億噸,每天有3.6億件快件被攬收。加速建設交通強國,就是要以人民發展需要為中心,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方便和實惠。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當下,交通正往智慧化的方向發展,一張更加“立體”“聰明”和“貼心”的交通運輸網正在加速編織,各種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素快速流通,鄉村和城市、地區和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不斷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的同時,也彰顯了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