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雅
沿著勞動中路往前走,不一會兒便見到一條小巷,金科園社區就在這里。今年2月,住建部發布首批完整社區建設典型案例,共確定10個完整社區樣板。其中,長沙市雨花區的金科園社區入選并向全國推廣。
金科園的故事要從60多年前說起。1960年,冶金部武漢黑色金屬礦山設計院與長沙礦山研究院合并,遷來長沙,落戶設計院扎堆的東塘。員工們工作和生活都在一個院子里,大家上班是同事,下班是鄰居。當時,很多城市都有這樣的單位大院。
走進金科園社區,正對大門的是籃球場和健身區,右側是一所幼兒園,左側是小藥店和菜店。樓棟與樓棟之間,擺放著居民們種的各式盆栽花卉,充滿了生活氣。這天正值春分,天空終于放晴。年過九旬的鄒奶奶扶著小推車坐電梯下樓,慢慢走到社區服務中心的前坪,一邊曬太陽一邊伸伸腰。作為老居民,鄒奶奶見證了金科園社區從單位大院向完整社區的轉變。
在長沙市雨花區砂子塘街道的各個社區中,金科園是面積最小的,28棟居民樓大多建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60歲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典型的老舊社區。鄒奶奶記得,以前每到下雨天,雨水打在雨棚上噼啪作響,房子不是屋頂漏水就是外墻滲水,路面也總是積水。后來,社區提質改造,更換了破損屋頂和老化管道,外立面刷上真石漆,雨棚換成不銹鋼無聲的,平整路面并鋪上瀝青,還通過鋪設雨水管實現雨污分流。
居住環境煥然一新,只要出太陽,鄒奶奶就會叫上閨蜜王奶奶一起下樓走走。
以前沒裝電梯的時候,很多居民和鄒奶奶一樣,最愁的就是爬樓梯。
加裝電梯是一件好事,也是一樁難事,入戶樣式、設計選址、費用攤付等方方面面都免不了反復溝通。金科園社區在實踐中探索出“居民主動參與,長效維護建設成果”的經驗,從黨員群眾中選出“民情收集員、改造監督員、項目驗收員”,全程參與到改造工程的事前決策、事中監督、事后跟蹤,及時發現問題,實現“大家的事大家議、大家的事大家定、大家的事大家辦”。
完整社區建設聽上去很宏大,其實都是落在實處的小事。在上下坡的地方增設扶手,在主干道旁邊添置休閑椅,在不具備電梯加裝條件的樓棟內增設折疊椅,這樣的適老化改造細節在金科園社區隨處可見。
社區還將閑置廠房再利用,建了兩個養老中心。居民張爺爺有腿腳痛的老毛病,經常會到社區的長者運動康養服務之家做理療。這里不僅有康養器械、健身器材、健康監測等設施,還配備了圖書室。在這里活動一番,到了飯點,張爺爺起身去隔壁的社區食堂吃午飯,15元三菜一湯,吃得飽也吃得好。
金科園社區不僅是“老年友好型”的,也是“青年友好型”的。社區利用老舊閑置樓房翻新青年公寓,還配備了健身場所、24小時讀書室等便利設施,改造的兩期公寓共有200多套房源,提供長短租等多種租賃方式,投入市場就被租售一空。
曾經,鄒奶奶盼望著社區能有舒適的環境、便利的服務,如今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