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羽佳 歐雅琴
每天上午,唐姨會準時出現在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興龍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從家里走過來大概10分鐘的路程。這天,幾個老朋友已經到了,大家正坐在按摩椅上聊著家常。
唐姨是社區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的忠實粉絲。“有時候朋友過來了,我就帶他們來這里玩。有什么節慶日子,中心都會舉辦活動,我就叫上老伴和兒子兒媳一起來玩,他們也都喜歡這里。”
年過六旬的陳叔和唐姨一樣,也是這里的常客。陳叔平日里經常腰腿酸痛,得知中心有免費按摩便來試了試。中心豐富的活動把陳叔從家里的沙發“拯救”了出來,“我和一群原來不認識的老頭兒成了好朋友。除了來中心,大家平時還約著出去旅游、聚餐。”
交朋友往往是從一起“按摩”開始的——幾位互不相識的老人湊巧坐在了相鄰的按摩椅上,在按摩的幾十分鐘里,他們打開了話匣子,回頭就約著再來中心唱歌、跳舞、打乒乓球。
中心頂樓有一片菜園,水嫩的生菜、挺拔的蔥、剛冒頭的菜心苗……這個名為“城市里的陽臺農業”項目吸引了不少周邊老人。頂樓這片地方雖然不大,卻自成一片天地。老人們主動帶來家里的茶葉、果皮等發酵成肥料,整個種植過程綠色環保、無公害。等到收獲時,大家還能一起做飯,分享豐收的喜悅。
興龍社區有約6000名老人,是東莞最“老”的社區之一,這里還有不少獨居、空巢、失能、殘障的老人,老齡化問題突出。社區為此想了很多點子提高大家的參與感:擅長烹飪的阿叔阿姨可以在每月的聚餐、生日會秀出自己的廚藝;熟悉農活的老人可以在樓頂的農場打理菜園;會針線活的阿姨們可以參加“巾幗向日葵”計劃,將純手工縫制的包包進行義賣獻愛心……
“我年紀大了,沒有年輕人那么好的眼力、精力,做個包需要很細心,縫錯一針都不行,所以一定要打起精神做事,人家要花錢買的,一定得做好。”如今,76歲的笑姨已經把口金包制作當做自己認真經營的事業。
與大家一起開懷大笑的還有民間畫家忠叔。在社區工作人員的鼓勵下,忠叔潛心創作,短短一年時間就創作了12幅表現當地風土人情的油畫作品,這些作品被掛在中心的展覽室里展出。聽到居民們對自己的肯定,原本不愛與人交流的忠叔逐漸變得開朗。如今,他被中心聘請為繪畫老師,每到寒暑假就在中心教小朋友畫畫。
除了用技能換取“被需要”的快樂,興龍社區還建起了“時間銀行”,居民將志愿服務時間存進“時間銀行”后,等哪天自己需要幫助,可以從中支取“被服務時間”,或者將服務時間兌換成相應禮品。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愛心循環。
唐姨在“時間銀行”里有一筆“存單”。“我現在身體硬朗還能做事,平時有什么我能幫上忙的,只要社工喊一聲我就來了,給老人家送糖水、到菜園里除雜草,這些事我都樂意做。”唐姨說,做志愿者的時候和大家聊聊天,心情也舒暢了不少。
無論是結識新朋友還是成為被需要的人,在社區,老人們快樂“享老”的方式不止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