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藝術精神的創造性轉化

2024-05-21 19:11:43王慶全
民族藝術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美學文化

宋 偉,王慶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思想,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闡明了“兩個結合”的基本內涵和重大意義。“兩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在新時代所取得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其重要的原創性意義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地聯系為一個整體,實現了從“一個結合”躍升到“兩個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和理論飛躍。

一、現代性轉換與創造性轉化:百年變局中的傳統文化傳承

顯而易見,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時代命題已經內在地規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歷史視域、時代訴求與方法路徑。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視域來看,之所以要提出“第二個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進而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問題,其實質是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和重大時代命題,這就要求我們站在歷史與時代的高度,以宏闊的歷史視野與敏銳的時代意識,把握和領會“中國式現代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歷史邏輯與時代內涵。面對中國式現代化這一重大時代命題,其中所內蘊的諸多中國現代性問題,需要我們以歷史宏觀視野來判斷分析,以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價值和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一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

曾幾何時,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其最大危機來自西方現代化的侵襲與挑戰,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80-781.西方現代性的強行植入使古老中國的社會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西方現代性對中國傳統社會的整體性沖擊,如何順應變局、變革圖強,如何在應對西方現代性植入與滲透的過程中賡續中華文化根脈,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成為事關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重要歷史命題。

回顧中國近現代歷史,不難發現,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與融合中,只有解決好傳統的現代轉換問題,才能使傳統得以存續并煥發出生機活力。需要強調的是,“傳統與現代”并非全然對立的歷史范疇,兩者之間既存在著沖突,又能夠融通和合。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重新審視、理解和解決好“本國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辯證地闡明了中華文明與現代文明的關系:“怎樣對待本國歷史?怎樣對待本國傳統文化?這是任何國家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都必須解決好的問題。”②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89.“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③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7.這些重要論述將“傳統”與“現代”辯證地貫通為一個有機整體,在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文明之間建構起相互“賦予”與“融通”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特征時將“古代中國”“現代中國”“未來中國”視為一個具有連續性的歷史整體:“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④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3.顯然,一旦隔斷“古代”“現代”和“未來”的歷史時間連續性,就會將“傳統”僅僅等同于已經逝去的“過去”,這勢必會造成“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阻斷隔離,難以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來看待“傳統”、關注“現在”、展望“未來”。我們必須以歷史辯證的眼光來把握“古代中國”“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的歷史連續性;不能脫離開“現代化”尤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語境,來理解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問題。因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⑤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因此,只有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歷史語境,以“兩個結合”為理論思想指南,才能夠更好地辨析現代性轉化與創造性轉化這一“現代性議題”。

傳統的魅力不可能是被封存在博物館中的歷史記憶,它需要伴隨歷史時代的發展不斷彰顯和煥發出意義與價值,尤其是人類文明進入現代性歷史進程以來,如何在現代歷史條件下進行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如何看待和解決“傳統與現代”的關系?這些問題越來越成為人類文明不斷創新發展所亟待解決的關鍵議題。何為現代性?如何才能做好現代性條件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這就需要我們辨識現代性的特點及其缺欠。現代性的實質是工具理性化過程,使人類借助于工具理性而成為支配世界萬物的主宰。與此相對應的是,工具理性的片面化單向度發展,使人類陷入“理性化的牢籠”和“現代化的陷阱”,因而,如何解決這些“現代性的難題”就成為當代西方思想家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大議題。20世紀以來,正是為了面對和解決“現代性難題”,當代文化思想開始反思批判現代性,并在反思批判的過程中重新發現了東方,重新發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意義價值。中華傳統文化展示出有別于西方的人類生存智慧和文化思想魅力。“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①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4:6.。正是在現代性反思批判語境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補救現代性缺欠的重要文化思想資源。因此,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現代問題視域出發,重新闡釋儒道思想的精神實質、生存智慧與審美境界,才可能賦予傳統以現代意義,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換。

二、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哲學自覺中的傳統文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了關于新時代語境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講話,更為全面系統地闡明了“第二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創新意義和理論創新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②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需要我們深刻領會的是,在這一論述中連續使用了三個“表明”和三個“新高度”,其中,前兩個“表明”是從“自信”意義上闡明我們黨所達到的理論創新高度;第三個“表明”則是從“自覺”意義上闡明理論創新的新高度。“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這第三個“新高度”向我們提出了“創新自覺性”這一重要的理論命題,要求我們從“文化自覺”的高度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深刻理論內涵和重大時代意義。

文化傳承發展需要“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這里,“自信”與“自覺”構成了一種互動生成的辯證關系。相較而言,“文化自信”關乎意志信念,多表達自我主體意志信念的執著、堅守與確定,是一種確定性的意志追求;而“文化自覺”則關乎理性判斷,主要表達的是一種自我主體在理性判斷上的體認、領悟與確證,是一種確證性的理性訴求。因此,“文化自覺”構成“文化自信”的邏輯前提和理論基礎,這意味著,如果沒有理性主體的自我體認、領悟與確證,也就沒有意志主體的自我執著、堅守與確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在“文化創新自覺性”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確保我們的“文化自信”躍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從當代文化思想語境看,最早提出“文化自覺”概念的是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1997年,費孝通首次提出“文化自覺”的理論觀點。費孝通認為:“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舊’,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已經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①費孝通.反思·對話·文化自覺[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22.在費孝通看來,“文化自覺”的提出是經濟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反應和應對。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覺”既不主張復古保守,也不主張全盤西化,而是強調文化上的“自知、自明、自覺、自信、自主、自強”。最后,費孝通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為結語高度概括了“文化自覺”理論內涵。

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在“文化自覺”概念基礎上又提出了“哲學自覺”的概念,并積極探索“從文化自覺到哲學自覺”的中國哲學話語體系建構之路。這是因為,“僅僅停留在文化自覺的層面,我們還只能從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上把握思想的力量,只能依靠我們對自身文化的理解體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而哲學的自覺則幫助我們從概念的層次上理解思想的構成和變化,從思想自身的發展中把握觀念的歷史作用。從更廣泛的當今世界文化的視野看,能夠做到哲學自覺,才會使我們的文化自覺變成具有普遍意義的行動,才會使我們自身的文化特征得到廣泛的認同和理解。”②江怡.從文化自覺到哲學自覺[N].光明日報,2012-07-03(11).顯然,“哲學自覺”概念提出的理論目的是希望把“文化自覺”提升到更具理性反思的哲學維度,以凸顯“自覺”的哲學理論高度。

從哲學自覺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會通融合是實現“第二個結合”的哲學基礎與理論根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③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中國傳統哲學是中華民族生存智慧和文化精神的凝聚、精粹與積淀。“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在原初的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中感受到的不是理論理性的能動性,而是道德理性或實踐理性的能動性。哲學的任務不是用思維規定存在,而是發明本心固有的良知良能,仁民愛物,使人與人、人與天無所隔礙,處于彼此通達的和諧境界中。”④孫利天.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中西馬哲學會通的辯證本體基礎[J].社會科學戰線,2008(1):18.我們看到,在西方近代哲學觀念影響下,一些人對中國是否有哲學始終存在著質疑,由此形成了“哲學是一種知識?還是一種智慧?”的論爭。在質疑者看來,哲學應該是一種科學實證知識,而非生命存在智慧,因而否認中國哲學的存在。伴隨實證主義哲學式微和近代形而上學的終結,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和領會到哲學是一種生命智慧、生存智慧、生活智慧,重新發現中國文化傳統中所蘊藉的哲學智慧,如儒家的生命倫理哲學、道家的生命自然哲學等。作為一種哲學智慧,作為一種哲學自覺,中國哲學追求的不是冰冷無情的客觀知識,而是“天人之際”和“古今之變”,是人生在世的歷史性覺悟,這可以說是一種“人生自覺哲學”。

哲學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自覺意識,是對生命存在、生活世界及其意義的自覺反思與追問。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是一種“人生自覺哲學”。馬克思把哲學理解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凸顯出它有別于近代實證主義哲學的人生實踐論品格。作為一種人生實踐的哲學,馬克思密切關注人類生命異化境遇及其自由解放的可能性,開創了現代意義上的“人生自覺哲學”,由此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高度契合的哲學基礎。“東西方哲學雖然旨趣、方法和理論形態各不相同,但從根本上說皆出自對生命的領會和精神的自覺,特別是他們共同意識到的精神生命的自覺和完成,構成了東西方哲學共同的存在論基礎。精神生命固有的自己規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和自己完成自己的辯證運動,是東西方哲學會通的本體論視域,也是我們今天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意義的一個重要維度。”①孫利天.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中西馬哲學會通的辯證本體基礎[J].社會科學戰線,2008(1):21.馬克思實踐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闡釋會通,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高度契合的哲學根基和闡釋視域。正是基于哲學作為一種生存智慧的理解,基于哲學作為一種“人生自覺”的理解,我們認為馬克思實踐哲學思想與中國生命哲學智慧構成了兩者會通融合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

三、儒家美學與道家美學:現代轉化中的中華藝術精神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美學精神源遠流長、積淀深厚、意蘊綿遠、歷久彌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②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習近平總書記將“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并聯在一起,凸顯中華美學精神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特殊作用,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的問題。正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在現代性語境中實現“現代性轉換”和“創造性轉化”一樣,中華美學精神同樣需要我們從新時代語境出發加以現代性的闡釋,以激活其有益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審美價值與文化活力。

在世界美學和藝術史上,中國藝術以其獨特的氣韻風采展示著華夏民族的感性魅力,形成了與其他民族審美文化有所不同的特色、風格與氣派。習近平總書記以“三個講求”和“一個相統一”對中華美學精神進行了概括:“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③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眾所周知,儒道兩家歷經幾千年傳承形成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兩大主潮,積淀形成“儒道互補”的文化深層心理結構。因此,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提出“儒道互補”概念,并以此概括華夏美學的重要特征,他認為:“表面看來,儒、道是離異而對立的,一個入世,一個出世;一個樂觀進取,一個消極退避;但實際上它們剛好相互補充而協調。不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經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補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與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也成為中國歷代知識分子的常規心理以及藝術意念。”④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56.儒道美學思想對人們的現世操行、心理結構、審美觀念產生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因此,中國文人在生活和藝術中,常常將進與退、剛與柔、強與弱、出世與入世、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等諸對矛盾沖突協調消融為一體。在此,需要強調的是,李澤厚以“六經注我”的方式研究中國美學史,探尋中華藝術精神奧秘,其目的是探求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或“轉化性創造”,以回答和解決“中國現代性”問題。

儒家學說以“仁學”為思想基礎,致力于通過建立社會人倫道德秩序,以解決人與社會的對立沖突。儒家的社會理想是“仁者愛人”,主張以仁愛之心建構擁有道德倫常的和諧社會,并以此出發強調文學藝術的道德教化功能。主張美與善的統一是儒家美學最顯著的特征。《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韶》與《武》兩首音樂的評價:“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在孔子看來,《武》雖然在審美上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并未達到《韶》所具備的盡美盡善境界。儒家所追求的“盡善盡美”實質上是一種道德審美化或審美道德化的境界。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史上,儒家美學將藝術審美與倫理道德、美與善相統一的原則分別貫通到音樂、詩歌、繪畫等各個藝術門類之中;如早在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樂記》就已經相當系統地論述了音樂的禮樂教化功能,確立了中國古代樂論中“樂與政通”的音樂美學理念:“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凡音者,生于人心者。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①樂記[M]//于民,孫通海.中國古典美學舉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61-162.作為我國第一部完整的詩歌理論專著,兩漢時期《毛詩序》概括總結了詩必須承擔的道德教化功能,確立了中國古代詩論中的道德教化詩學傳統:“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②毛詩序[M]//于民,孫通海.中國古典美學舉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210.再如,在傳統詩樂教化觀念的影響下,中國畫論發展到唐宋也確立起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張彥遠在堪稱第一部中國繪畫史論著《歷代名畫記》的開篇就申明繪畫的源流本體:“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由述作。……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記傳所以敘其事,不能載其容,賦頌有以詠其美,不能備其象,圖畫之制所以兼之也。故陸士衡云:‘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此之謂也。”③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于民,孫通海.中國古典美學舉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50-451.在藝術審美風格上,儒家理論為解決社會對立沖突而極力推崇“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原則,并在“中庸之道”基礎之上確立起“中和之謂美”的藝術審美原則。

“如果說,儒家注重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出發,以積極有為的入世精神探尋人倫道德和諧有序的理想社會。那么,道家則注重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出發,以無為的出世精神追求順任自然天性的逍遙人生。”④宋偉.從“巫史傳統”到“儒道互補”:中國美學的深層積淀——以李澤厚“巫史傳統說”為中心[J].社會科學輯刊,2019(5):203.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的無為思想從處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人、地、天、道,既層層遞進,又循環往復,最終歸于“自然”。“道恒無為而無不為”,道不生不滅,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是因為道順任自然,或者說道就是自然本身;而“無不為”是指道生萬物,生機造化,自然天成。道家追求“虛靜無為”的人生理想、“法天貴真”的素樸之美、“自然天成”的藝術之境。莊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莊子·天道》)老莊認為萬物實體都生于虛無,宇宙萬物的生生變易可以總括為虛實相生的“大化流行”,這種觀念不僅對中國古代的宇宙論和人生論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且對漢民族的審美觀念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蘇軾所表述的那樣:“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虛靜無為、虛實相生,既是宇宙大化的規律,又是審美創造的辯證法則,也是藝術鑒賞的美學原則。在老莊看來,“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地之美也就是大道之美,而大道之運行乃素樸自然、渾然天成。在藝術創作上,莊子認為只有“心齋坐忘”“澡雪精神”,才能達到藝術審美的至高境界。正因為此,無論是背負青天、扶搖直上的鯤鵬,還是以天合天、鬼斧神工的梓慶之,它們之所以美,就是因其蘊藏著與自然合一的天地之美。受老莊思想影響,南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①宗炳.畫山水序[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1.在宗炳看來,山水畫的旨歸在于“山水以形媚道”,澄懷觀道,暢神臥游,寄情山水。在道家思想的影響下,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標舉“味外之旨”“韻外之致”“象外之象”,追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至高境界。在藝術“形與神”問題上,司空圖還提出了“離形得似”的重要美學命題:“絕佇靈素,少回清真。如覓水影,如寫陽春。風云變態,花草精神。海之波瀾,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②司空圖.詩品[M]//于民,孫通海.中國古典美學舉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77.這一主張的提出,更突出了中國美學的特點,高度凝練地概括了傳神寫意、情景合一的古典美學特征,對后世藝術創作及美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此外,諸如“氣韻”“意境”“形神”“虛實”“淡遠”等中國古代畫論詩論的范疇也無不蘊藉道家思想的哲理沉思與美學意蘊。

顯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重大理論命題,深刻地表達了“新時代”的時代特征和歷史內涵,這就向我們提出,如何從“中國式現代化”語境出發傳承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的時代性議題。從現代性理論視域看,儒道思想所蘊含的生命智慧與美學思想為解決現代社會所造成的“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對立沖突,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思想資源。也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精神對解決“現代性隱憂”以至“現代性危機”提供了特別重要的思想資源,以此彰顯出“現代性轉換”“創造性轉化”的現代文化思想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文化藝術創新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時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中國文化歷來推崇‘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談不上傳承,割斷血脈、憑空虛造不能算創新。要把握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③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我們自信并堅信,站在“兩個結合”的理論創新高度上,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定會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屬于我們自己,同時也是屬于整個世界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猜你喜歡
美學文化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外婆的美學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06
生活美學館
現代裝飾(2019年7期)2019-07-25 07:42:08
誰遠誰近?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内精品免费|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99re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高清国产在线|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无码电影|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99|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乱视频网站|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无码AV日韩一二三区|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2020国产精品视频|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在线视频97| 五月婷婷欧美|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91偷拍一区|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久久精品丝袜| 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囯产区|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a级免费视频| 国产综合欧美|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18|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日本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2|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久久精品电影|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