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



你去博物館參觀看到一件件精美的展品時,有沒有想過很多藝術品都曾有多災多難的經歷?它們或是在戰爭年代被損毀過,或是成為貪婪之徒覬覦、偷盜的對象。快翻開“藝術檔案”,查詢藝術品經歷的“倒霉事兒”吧!
總被賊惦記
好東西大家都喜歡。美好的藝術品,我們喜歡,賊也喜歡。于是,收藏在世界各地的藝術品就被小偷兒惦記上了。
敦煌,一座古老的藝術寶庫,保存了魏晉以來各個時期的壁畫和彩塑。二十世紀初,西方列強盯上了這里,他們趁著時局動蕩,以考古探險的名義劫掠了大量寶貴的文物。
這幅《引路菩薩》掛軸就是英國人斯坦因從敦煌藏經洞看守人那里騙來的,現藏于大英博物館。此畫顏色鮮艷,描畫精細,是唐朝佛教畫精品,而今流失海外,成為許多國人一生無緣得見的遺憾。
人怕出名豬怕壯,名畫總被賊盯上。凡·高在世時寂寂無名,去世后名聲大振,各路竊賊也聞風而至。據統計,他們對多家收藏凡·高作品的博物館頻繁出手,致使三十多幅畫作被盜!
其實大多數的賊并不具備專業知識,無法鑒別藝術品價值的高低,他們只是因為凡·高的名氣才冒險偷盜的。
2002年12月,荷蘭凡·高博物館失竊的兩幅作品——《斯赫弗寧恩海灘》和《離開尼厄南教堂》,十四年后才被追回。審訊時盜賊說,他本想偷《向日葵》,可惜安保太森嚴,又想偷《吃土豆的人》,可畫太大不好拿,最后才決定偷另外兩幅。如此“隨機作 案”,真叫人哭笑不得!
偷盜的理由千千萬,居然還有人打著“愛國”的旗號招搖過市!1911年8月的一天,盧浮宮里的《蒙娜麗莎》不見了,工作人員隨即報警。兩年之后,此畫在意大利現身。盜賊被抓后,自稱此舉是為意大利拿回自己的文化遺產。其實此畫是達·芬奇應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邀請,自己帶到法國去的。盜賊此舉究竟是何目的尚未可知,但《蒙娜麗莎》經此一事聲名遠播,成就了一段盧浮宮鎮館之寶的傳奇。
上述藝術品能重回大眾視野,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但有些作品被盜之后就再也沒出現過。
1990年3月18日,位于美國波士頓的加德納博物館被盜走十三件藝術品,包括倫勃朗、維米爾和馬奈等畫家的畫作,估值高達五億美元。監控顯示,疑犯假扮警察,在凌晨一點大搖大擺進入博物館行竊,然后駕車逃走。盡管加德納博物館不斷加碼懸賞,但截至目前,畫作仍然下落不明,其中就有這幅維米爾的《音樂會》。
畫中有三個人,左邊坐著的女士在彈奏鋼琴,中間的男士在演奏魯特琴,右邊站著的女士手持歌單在演唱。柔和的光線從窗戶傾瀉下來,氛圍無比迷人。維米爾作品的存世量很少,每一幅都格外珍貴,如今此畫蹤跡全無,令人倍感遺憾。
無妄之災
什么是無妄之災?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常說的“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藝術品好好地待在博物館里,沒招誰也沒惹誰,突然就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他們看哪幅作品不順眼,必先除之而后快。
1972年5月21日,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里人頭攢動。大家都在欣賞米開朗琪羅的名作《哀悼基督》。突然,人群中沖出一個人,他拿出錘子對著雕像一陣猛砸!周圍的觀眾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壞了。等到安保人員趕來將他抓獲時,雕像已經慘不忍睹——左臂斷了,面紗和鼻子被擊碎,左眼損壞。法院認定肇事者患有精神疾病,并未給他判刑,只是把他送到精神病院住了兩年,之后遣送出境。肇事者毫發無損,雕像被砸得面目全非,該向誰說理去?
倫勃朗的大型群像《夜巡》曾多次遭到破壞。1975年的一天,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展廳里,一名男子手持面包刀沖到《夜巡》面前,連砍十幾刀,最終在現場觀眾和警衛的合力之下才被制服。畫面幾處重要位置受損,還有一塊畫布被直接撕了下來!然而,這次的作案者同樣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警方也僅僅是將他送進了精神病院。
后來,這幅畫在歷經八個月的修復后,又被送回展廳,但它的“霉運”還沒結束。1990年,又有精神疾病患者盯上了《夜巡》。他手持噴壺,跨過警戒線,向畫作瘋狂噴灑鹽酸溶液。還好經過上次的教訓,博物館已經給畫面涂上清漆做了保護,因此鹽酸只是腐蝕了清漆,沒有傷到畫作。人們只是納悶兒,為什么這幅畫如此命途多舛……
羅丹的《思想者》也沒能幸免于難。1970年3月24日凌晨,克利夫蘭美術館外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爆炸事件,有傳言說是激進組織所為。《思想者》被炸掉了小腿,底座也損壞了。然而,事件元兇還沒有被抓到,人們又陷入如何修復雕像的爭論,最終決定不對其進行修復,而將其作為一種抗議態度和藝術力量的象征。
毀于無知
很多藝術品躲得了小偷兒和瘋子,卻躲不過工作人員的無知。大家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博物館是收藏和保護藝術品的地方,專業人士怎么會做出破壞藝術品的事兒呢?事實上,古今中外的藝術品材質迥異,工藝、風格也大不相同,恐怕沒有哪個人敢說自己通曉一切。
埃爾金大理石是十九世紀初由埃爾金勛爵從希臘的帕特農神廟搬運回英國的。作為雅典衛城的標志性建筑,帕特農神廟是為供奉女神雅典娜而興建的,后來在戰爭中坍塌。埃爾金趁機從帕特農神廟拆除了約一半的殘存雕像和浮雕,出售給了大英博物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使這些有兩千年歷史的雕像顯得“更白”,博物館雇人用銅鑿和金剛石對它們進行打磨,結果嚴重破壞了雕像的肌理感和原有的氣質。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在八國聯軍侵華時被趁機盜走,同樣賣給了大英博物館,千年國寶自此流落異鄉。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館方并不知道中國卷軸畫的“正確打開方式”。在他們的觀念里,每一幅畫都是獨立裝裱的。于是,他們將《女史箴圖》切割成三塊,裝裱在木板上。后來,絲絹隨著木板開裂開始掉粉。最后是我國的修復專家趕過去及時搶修才阻止了它繼續惡化,但那些已經造成的損傷,永遠都無法挽回了,實在令人痛心。
現代藝術由于太過前衛,經常因被人誤會,鬧出烏龍。2014年,德國藝術家古斯塔夫·梅茨格的作品《自動毀滅藝術的首次公眾展示的再造》在英國泰特美術館展覽。這是一件裝置作品,桌上擱著一張破爛的塑料紙板,地上放著一個塞滿舊報紙的塑料袋。沒想到的是,在展出前一晚,塑料袋被清潔工當作垃圾扔掉了!
好心辦壞事
藝術品想要平安度過一生,離不開專業的維護和修復。修復需謹遵原貌,修舊如舊。好的修復能讓藝術品“延年益壽”,但這項工作不是誰都能勝任的,如果未經科學論證便貿然嘗試,后果將不堪設想。
土耳其哈塔伊考古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馬賽克壁畫,其中就有修復失敗的案例。畫中女子原本粉面桃腮,五官精致,額頭、鼻梁和下巴的淺色馬賽克充滿立體感。經過修復后,女子五官變形,細節模糊,連脖子也不見了,簡直是毀容!
無獨有偶,西班牙博爾哈鎮教堂保存著一幅風格寫實的耶穌壁畫,因年久失修,壁畫的顏料出現局部剝落,顯露出斑斑白跡。這可愁壞了住在附近的一位老奶奶,她不忍畫面繼續脫落,自作主張買來顏料修補,結果令人大跌眼鏡。耶穌原本清晰的五官變得扁平,頭上的荊棘冠也不見了,面部毛發旺盛,看上去像一只猴子。盡管辦了壞事,但當地考慮到她并無惡意,也沒有追究她的法律責任。
遼寧省朝陽市的云接寺建于清朝雍正年間,寺內保存著大量壁畫。這座寺廟之前并不出名,卻因為維修不當引起了大量關注。我們前面講過,修復要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比如壁畫,只能在畫面殘缺的地方補畫,不能在原畫上下筆。以寺里的娘娘廟為例,大家可以看到修復前后的對比。原畫人物形態自然,眉眼之間盡顯時代氣息,但負責修復的工作人員直接把原作覆蓋,重新畫了一幅色彩艷麗的卡通壁畫,令眾多文物愛好者扼腕嘆息。
有驚無險
藝術品即便躲過了“修復專家”,也可能躲不過激進環保主義者!他們曾多次對世界名畫下手,還好這些作品都有玻璃罩保護,算是有驚無險。
2022年5月30日,盧浮官的《蒙娜麗莎》被一名扮作老奶奶的男子襲擊,他企圖砸碎保護作品的防彈玻璃,沒有得逞,然后就拿出一塊奶油蛋糕涂在上面。當安保人員將他帶走時,他大喊:“想想地球!有些人正在毀滅地球……這就是我這樣做的原因!”
2022年7月22日,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兩名激進抗議者將手粘在波提切利的《春》上,并展示橫幅“最后一代,拒絕天然氣,拒絕煤炭”。警衛見狀趕緊上前拉開二人,但玻璃上已留下滿是膠水的白手印兒。為什么選擇對《春》下手呢?該抗議活動的組織者宣稱:“我們正在走向社會和生態氣候的崩潰!今天,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美麗的春天嗎?”
2022年10月14日,英國國家美術館內,兩名環保主義者向凡·高的畫作《向日葵》潑灑番茄湯罐頭,然后用強力膠把自己的手粘在畫框下方,大聲宣講:“你更關心保護一幅畫還是保護我們的星球?”
看完上述事件,大家一定很納悶兒,名畫和環保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故意搞破壞?在這些激進的環保主義者看來,破壞名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們的目的是要引起人們的重視,被選中的藝術品名氣越大越能吸引公眾眼球,他們要用激進方式來提醒人們環境問題的嚴重性。
向陽而生
不單藝術品“命運多舛”,藝術家也會遭遇生活中的種種磨難。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認識那些在生活暴擊之下依然保持樂觀的藝術家吧!
高鳳翰是清朝著名的書畫家,天資聰穎但仕途不順,三十歲以后參加鄉試,屢屢落榜。不過,憑著出眾的才華,他終于在四十五歲時當上了歙州縣丞,走上了仕途。安定的日子僅過了十來年,他又受人誣告牽連,被逮捕下獄。后雖無罪釋放,但他對官場失去了興趣,開始過起了流浪的生活。他寄居在寺廟里,與鄭板橋、金農等成了好朋友,詩畫唱和,自得其樂。
快活的日子沒過多久,高鳳翰又遭右手殘疾,這對一個以賣畫為生的人來說是致命的打擊。他曾一度消沉,但后來他痛下決心,改用左手寫字畫畫。結果,他的左手寫就了右手始終無法達成的拙樸風格,獲得一片贊譽。他為此很是得意,還在作品題跋中特意點明此事,生怕人家不知道似的。再看弟子為他畫的畫像,也是左手拈須,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
惠斯勒的從藝經歷一樣充滿坎坷。他的父親早逝,母親不支持他學畫,他只能聽從安排去了西點軍校。但他天生熱愛畫畫,在軍校里待得并不安分,因在工程圖作業里畫小娃娃,屢次遭到教授訓斥,后因多門功課不及格被開除學籍。好在他憑借繪畫天賦進入了測量局,從事地圖繪制工作。可他的毛病還是改不掉,老是在地圖上畫些莫名其妙的生物,沒過多久就被辭退了。
丟了工作的惠斯勒不以為意,他跑到巴黎,開始一心一意地畫畫。但他的創作之路并不順利,作品被巴黎沙龍展拒絕,于是他憤而離開法國,出走倫敦。盡管倫敦在他的畫筆下打響了“霧都”的名號,但他的創作理念“為藝術而藝術”仍未被接納。知名評論家約翰·拉斯金在評價《泰晤士河上散落的煙火:黑和金的小夜曲》時說:“把顏料罐打翻還要觀眾付錢,實在是一種欺騙。”后來,惠斯勒以侮辱名譽的罪名控告了拉斯金,并打贏了官司。所以說,什么挫折在惠斯勒面前都不算事兒,他的執著就是最好的護身法寶。
亨利·盧梭的處境比惠斯勒要艱難得多。他出生于普通家庭,父親特別看不上他的愛好,一旦發現他偷偷作畫,便會十分嚴厲地責罵他。在這種家庭環境下,盧梭只能按部就班地上學、工作。但他心里從未放棄藝術夢想,經常在枯燥的工作間隙搞創作。有一次,盧梭創作時被上司逮住了,除了被劈頭蓋臉地說了一通,還被諷刺毫無繪畫天賦。然而,盧梭毫不在意,繼續“我行我素”。
盧梭沒有受過正規的藝術教育,完全是自學成才,這反而使他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畫作以鮮明的色彩、扁平的造型和詳盡的細節而出名,畫面總是充滿了神秘和夢幻的氛圍。來看這幅《狂歡節之夜》,一對身著狂歡服飾的情侶漫步在深夜的鄉間小路上。月亮高懸,遠處群山掩映,云朵亮如白晝,近處的樹木和茅草屋深陷黑暗,營造了奇特又神秘的視覺效果。
盧梭人到中年才真正走上創作之路。盡管傾注了全部熱忱的作品迎未了無數的嘲笑聲,但他從未想過放棄,堪稱“硬核追夢人”!他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樸素的道理:只要堅持,終有收獲。
最后出場的是畫家黃永玉先生,他的經歷可是相當勵志!黃永玉出生在二十世紀初的湖南,由于家境貧困,他十二歲就輟學外出謀生。也就是說,在我們小學剛畢業的年齡,他就開始闖蕩社會了。他在陶瓷作坊做過小工,當過中小學教員,同時也給報刊撰寫文章、繪制插圖,靠雙手養活了自己。
黃永玉一生顛沛流離,經歷卻豐富多彩。他五十歲考駕照,八十多歲上時尚雜志封面,九十多歲開著跑車玩漂移,無視年齡的行為顯露出孩童般純真的性情。他為虎年創作的生肖繪畫《寅虎》,是一個萌態十足的卡通形象。“大臉虎”張開的嘴巴露出兩排整齊的牙齒,笑得合不攏嘴。調皮搞怪的表情,“沒心沒肺”的笑容,不正是老頑童黃永玉的真實寫照嗎?
寫在最后
從“命運多舛”的藝術品到“向陽而生”的藝術家,那些經歷過的曲折都成了過往歲月的篇章。碰到多倒霉的事兒都不必憂心,心中認準目標,勇敢堅定前行,好運沒準兒就來敲門了!就像黃永玉說的:“碰到任何困難都要趕快往前走,不要欣賞那個讓你摔倒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