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彥梓
生活總是充滿各種各樣的意外。當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遇到倒霉事,又會引發怎樣的蝴蝶效應?當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他們會拿到什么樣的劇本,又將展開一段怎樣的故事?
影像“通緝令”:《史上最大的藝術品盜竊案》
1990年3月18日凌晨,就在圣帕特里克節狂歡結束之際,兩名偽裝成警員的盜賊以有人報警為由,哄騙安保人員打開了博物館的側門。盜賊闖入博物館后,立馬綁住保安,毀掉報警裝置,在八十多分鐘內迅速“打包”帶走了十三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以及記錄了他們面孔的監控錄像卡帶。
這起著名的博物館搶劫案,發生在波士頓的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被盜走的藝術品估價近五億美元,約合人民幣三十多億元,其中包括一件來自中國的青銅器。后來博物館懸賞一千萬美元尋回藝術品,寶貝卻至今杳無音信。
《史上最大的藝術品盜竊案》正是根據這個案件拍攝的系列懸疑紀錄片。導演聚焦這一撲朔迷離的案件,花費整整七年時間進行調研,接觸案件發生時的社會環境,盡可能還原盜賊的作案手法,調查嫌疑人的犯罪可能性,緊緊追尋十三件藝術品的下落。一位搖滾歌手的狂熱偷盜故事甚至因此案而流傳甚廣。
這部紀錄片,如同一道影像“通緝令”,傳往世界各地。但是即便案件引發了巨大的討論熱潮,這座美麗的私人博物館卻安靜如昔。在郁郁蔥蔥的綠植里,在生機盎然的氛圍中,十三個空白的畫框和展臺,仍然在默默地等待那可能永遠也不會到來的回歸。
意外的情誼:《畫家與小偷兒》
芭博拉是一位默默無聞的捷克畫家,出乎意料的是,她的“倒霉”經歷為她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2015年,芭博拉的兩幅畫作被盜,兩百多個用來固定的釘子被一一拆除。她非常不理解,怎么會有人為了兩幅不值錢的畫鋌而走險,并且以如此煩瑣的方式偷盜。但是當小偷兒貝蒂爾被抓住時,精神恍惚的他已經記不清犯罪經過和畫作去向。
一般來說,東西被偷,盜賊已抓,故事到這里也許就該結束了。但是在這個特別的故事里,畫家和小偷兒的友情卻剛剛開始。
在法庭上,看起來表情迷惘的貝蒂爾讓芭博拉充滿好奇。天性敏感的芭博拉立刻萌生了一個創作靈感,她希望貝蒂爾能成為她的繪畫模特兒,她想了解他的經歷和情感。貝蒂爾答應了。他坐在模特兒臺上,在芭博拉一邊觀察他一邊畫筆翻飛時,他也在觀察芭博拉一一為什么她會對自己如此好奇。
貝蒂爾和芭博拉開始在畫室里聊天兒,聊自己的創傷和痛苦,而芭博拉總是專注地傾聽。
這天,芭博拉邀請貝蒂爾來家里,向他展示已經完成的肖像畫。時間仿佛在這一刻停滯了,貝蒂爾沉靜地凝視著畫中的自己。過了許久,貝蒂爾開始抽噎,然后忍不住失聲痛哭,最后,從沙發上起身,一點點靠近那幅畫。
貝蒂爾在此刻明白過來,在芭博拉眼里,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一個被關注、被傾聽、被看見、被愛的人,而不是被漠視、被貶低、被拋棄的社會敗類。他在給芭博拉的信里寫道:“你啟發并教導我太多,讓我想起我一度失去意義的人生。我為自己被畫在畫布上而感到驕傲。藝術讓我傾盡所有的情感和眼淚,沒人像你這般看到我的脆弱。這是真正而純粹的友誼,你是個了不起的人。”
至此,故事遠未結束。貝蒂爾的人生后來遭遇數次起落,他仍然努力追尋著生活的美好。芭博拉也開始正視自己的靈感和痛苦,去面對生命的幽暗。他們互相影響著彼此,書寫著自己的故事。
這一段珍貴的情誼從被偷的畫作生長而來。這不僅是一個關于畫家和小偷兒的友情故事,它還關乎人與人的關系。這更是一個關于自我和接納的成長故事,在漫長的對望里,素不相識的兩人互相看見了彼此的脆弱和強大。
談及意外,人們總是渴望掌控生活,恐懼不確定,但我們永遠不可能避免意外的“倒霉”。或許,換一個角度想,意外也常常帶來可能性。嘗試去擁抱可能發生的一切,也許驚喜就在下一個路口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