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一批先進青年于民族危亡之際,以熱血與激情譜寫了一曲浩氣長存的青春贊歌,掀起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浪潮,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
從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大家,到陳景潤、黃大年、南仁東等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杰出科學家……百余年來,五四精神引領著無數有志青年披荊斬棘、闖關破障,中華民族走上了從科學救國到科教興國,再到邁向科技強國的歷程。
今年是五四運動105周年,五四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堅,始終在傳承中融入、在繼承中發展,成為中國青年的獨特標識和力量的不竭源泉。在新時代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大力倡導和弘揚科學精神,這也是對五四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銘記
從“科學救國”到“科技強國”,科學家群體承載的使命始終如一,科學家的成長與祖國發展息息相關。少年有志,國家有望,青年時代的他們,通過不懈地探索和創新擔起了時代的使命。
“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錢學森
18歲的錢學森立志成為一名鐵路工程師,在經歷“一·二八”事變后,他意識到中國崛起必須要發展自己的航空事業,于是立志航空救國。從“東方紅一號”到北斗導航,從“嫦娥”奔月到“祝融”落火,從神舟載人飛船到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一次次成功印證了“中國人不僅能搞得成,還能搞得好”。
我國杰出氣象學家、地球物理和空間物理學家 趙九章
趙九章出身中醫世家,預備從事文學的他深受五四運動的震撼,立下了“科學救國”的志向。趙九章先后創立了地球科學研究機構,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
“中國核司令” 程開甲
面對積貧積弱、飽受欺凌的祖國,青年時期的程開甲立下了科學救國、振興中華的遠大理想。首次原子彈、首次氫彈……三十多次核試驗,程開甲成為我國指揮核試驗次數最多的科學家。他曾言:“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國產土專家一號” 于敏
幼年時期目睹了祖國的山河破碎,經歷了抗日戰爭的于敏,立志要科學報國。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沒有任何留學經歷,面對未知的挑戰和國家的需要,他表示:“這不太符合我的興趣,但愛國主義壓過興趣,國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中國核武器爆轟物理學的開拓者 陳能寬
從隱姓埋名研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到完成“兩彈一星”的光榮使命,再到激光技術研究,陳能寬完成了祖國交給他的一個又一個重要使命。每當聽到自己喜愛的詩詞“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晚年的陳能寬依舊會握緊拳頭,捶擊自己的胸口輕聲地說:“我們,我們!”
“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烈士 郭永懷
1968年,年僅59歲的郭永懷在熱核武器試驗中獲得了重要數據,他當即決定乘飛機趕回北京。在抵達北京首都機場上空離地面400米時,飛機突然失去平衡墜毀。在清理飛機殘骸時,人們發現兩具燒焦的遺體緊緊擁抱在一起——郭永懷與助手用身軀護住的公文包里裝著的正是記錄了關鍵數據的文件。在郭永懷犧牲22天后,那份浸染著智慧與鮮血的數據,幫助中國又一枚熱核武器試驗成功。
傳承
歷史浪潮其浮其沉,五四精神與日常新。今天,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五四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底蘊。讓我們傳承五四精神,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青年力量。
以信仰為舵,把牢青春航向。詩人沃爾特·惠特曼說:“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只有將個人的理想與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緊密相連,視野才會更宏闊,志向才會更高遠。
毛澤東立下“救國救民、改造舊世界”的宏偉志向,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五四精神成為社會新思潮的主流,也成為許多青年投身革命、探尋道路的精神火種。
觀天象、護航標、寫日志、巡島,這是工作的日常;三只小狗、用來凈化水的泥鰍和幾只不會打鳴的公雞,這是生活的“圈子”。這樣“平凡得無聊、艱苦得離譜”的日子,王繼才堅守了32年,這位感動中國的守島英雄,在信仰的傳承中詮釋了初心的意義。
時空變幻,唯有精神永恒。讓我們見證新時代青年信仰的力量。
王浩哲" "山西省懷仁市云東中學630班
曾數次夢中回到那山河破碎、戰火紛飛的年代,每當遇見青年時代的周恩來,我都一次次問他“為何而讀書?”答案始終如一。為我中華之復興,我輩青年自當奮發向上、不斷向前,主動承擔起復興重任,貢獻自己的最大力量。(指導老師:郭金梅)
李哲瀚" "河北省臨城實驗中學 2023級(2)班
我現階段的夢想是考入河北科技大學,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將高效利用時間。我相信,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夠實現。未來,我將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如社會服務、學科競賽等方式,拓寬視野、提升綜合素質。我要以鄧稼先爺爺為榜樣,像他一樣報效祖國。(指導老師:劉小芳)
以愛國為帆,高揚青春旗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五四精神體現在火熱青春的實踐中。
四川大涼山,年輕的英雄們為撲滅山林烈火獻出了生命;南京青奧會志愿者張璐,畢業后毅然來到四川樂山峨邊彝族自治縣六豐村小學,成為37名孩子的數學老師;24年前,李桂枝和她的同學們第一次來到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新疆且末縣支教……把祖國的號召作為自己的使命,把祖國的需要作為自己前進的方向,將小我融入大我,用青春芳華灌溉一方熱土,這就是青年人的愛國和擔當。
讓我們傾聽當代青年擁抱星辰大海、心系家國天下的心聲。
張宜楠" "山西省懷仁市云東中學623班
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成為自己的超人,哪怕這條路上荊棘遍布、坎坷不平,我們仍以夢為馬砥礪前行,以吾輩之熱血澆筑華夏民族的復興之路,譜寫青春華章,展現時代風華。(指導老師:史建國)
王輝" 湖南省懷化市麻陽民族中學G2215班
出生農村的我,家境雖不富裕,但對創新充滿向往。新時代青年科學家披荊斬棘、乘風破浪,用實際行動展現了新時代青年的風采。受此鼓舞,我立志成為一名科技創新的實踐者,讓家鄉的明天更美好。(指導老師:陳生水)
以奮斗為槳,永葆青春朝氣。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奮進,定格了青春最美的模樣。五四精神體現在國家砥礪前行的步伐中,在時代跳動的脈搏里。
敦煌有一座《青春》雕塑,其原型便是初到敦煌的樊錦詩。1963年,樊錦詩大學畢業后毅然決定向西而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相伴相守,她將青絲熬成白發,開拓性地利用數字化手段,讓莫高窟“容顏永駐”。大慶油田的“90后”小伙王天明有著“國際焊王”的稱號,他每天練習10多個小時,被弧光閃過眼睛,被管板燙過胳膊,但他從未退縮。
正是無數普通人的芳華,匯成了時代的精彩,他們作為頑強拼搏的奮進者,都是以青春熱血鑄就青春中國的典范。
無論何時,身處何地,奮斗將定格青春最美的表情。讓我們一睹當代青年奮斗的模樣。
孫萁蔓" "云南省臨滄市第一中學高一(1)班
時代需要創新,發展渴望創新。五四青年勇于面對衰頹的國和屈辱的史,鄧稼先敢于面對歐美的核壟斷,當下的創新者們更要敢于面對缺陷和不足,創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我們將以創新為馬,奔赴青春的中國。(指導老師:鄭德楊)
田占宇" "河北省臨城實驗中學高一(13)班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五四精神跨越時空,如不滅的燈塔,照亮著中華大地。這股力量如同奔騰不息的江河,引領中華兒女不斷前行,為實現民族復興而努力奮斗。(指導老師:王晨瑗)
以科學為本,綻放青春力量。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五四精神體現在科學的探索中,在創新的賽道里。
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的電力“最強大腦”團隊,平均年齡只有三十來歲;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青年平均年齡32.5歲;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墨子號”量子衛星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中國天眼FAST團隊平均年齡僅30歲;“蛟龍”號潛水器團隊平均年齡32歲……在重大科技攻關任務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在攻克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上,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成就青春力量,推動科技自立自強,讓我們見證新時代青年的磅礴之力。
馮成" 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
五四運動引領了倡導自主研究、自主創新的浪潮,助推了中國的科學發展的起步。當下,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云計算飛速發展,作為當代青年,定當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知行合一,方能在新時代潮流中奮勇前行。(指導老師:趙昊裔)
曹相淵" 山西省懷仁市云東中學620班
科技成為人們衣食住行中的重要支撐,科技不建于世界之上,而產于世界,以科技救國為之本也,以之傷國為之恥也。科技為便民、為蒼生、為強國。望科技在社會異彩流光,以現未來之美。(指導老師:賀文霞 )
一百多年前,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火炬,在內憂外患、風雨如晦的革命年代披荊斬棘,為夢想開路;如今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勢不可當,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
未來已來,新時代青年要賡續五四精神之火淬煉青春,將肩負的重任化成澎湃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不止。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