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底,Open AI推出Chat GPT,短時間吸引了百萬用戶體驗。然而,它的出現也導致用人工智能寫論文、做作業等負面案例屢屢發生。人工智能應用廣泛,如何讓其利大于弊,這是當下需思考的問題。
我們想對中學生使用人工智能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幫助中學生更好地應對人工智能時代,并為人工智能的知識普及和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
一、同類研究及對比
查找到的國內文獻顯示,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包括《中學生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持續性意向影響因素研究》等,它們從學術角度探討了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持續使用意向,分析了人工智能相關產物對中學生的影響,也有從生活效率、生活方式變革、學習質量和壓力等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對中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
本項目為2022年后,中學生對人工智能認知使用的影響與對策的研究,目前國內未見相同內容的文獻報道。
二、創新點
(一)內容新
本研究以深圳市的中學生為調查對象,對中學生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相關見聞、使用經歷進行調查。通過網絡問卷、線下問卷及采訪、案例收集等方式,我們了解了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真實看法、使用感受等。通過分析數據,總結出人工智能對中學生的影響,以及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應用的期待等。
(二)角度新
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快、前景好,但針對中學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認知、使用的研究較少,且在學生群體中出現了使用人工智能有利有弊的案例。我們以深圳市中學生為對象進行研究,以期助力人工智能在中學生以及社會中的合理使用。
三、研究計劃
(一)準備階段:2023年7月14日—21日
查找文獻、案例,確定課題,討論方案,確認課題的可行性。設計問卷進行調查,確定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收集數據。
(二)實施階段:2023年8月2日—9月16日
對中學生、科技輔導教師進行線上、線下采訪,并整理收集的數據。
(三)總結階段:2023年10月2日—5日
完成問卷數據整合,整理采訪記錄,深入分析數據。綜合新聞報道、文獻等資料,通過實際案例探討人工智能引發的社會關注,撰寫研究報告。
四、研究過程
(一)開展問卷調查
共收集問卷1389份,其中有效問卷1028份。
調查問卷第1題為學生基本情況填寫。第2—4題調查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情況。結果顯示,93%的同學接觸過人工智能知識,學校、科技館(博物館)是其主要接觸途徑,分別占77.24%、60.51%。接觸最多的人工智能是移動設備或智能家居語音助手,其次是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然后是人工智能繪畫模型。這表明,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識和使用集中在當前人工智能的主流功能。
第5—7題調查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使用情況。結果顯示,中學生主要使用語音助手進行請求操作、總結內容、檢索資料和控制智能家居,占比均超過45%;82.68%的中學生認為人工智能對學習和生活有幫助,70.62%的中學生認為人工智能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加生活的便利性;35.6%的中學生對人工智能感興趣并愿意學習相關知識,超過50%的中學生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人工智能,12.26%的中學生未使用過且部分人對人工智能沒有興趣。可見,中學生主動學習人工智能的意向較低。
第8—11題調查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及展望。結果顯示,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正面作用表示肯定,比如使用人工智能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學習資源,提高了學習效率。智能家居設備和大數據智能分析等服務提高了生活的便捷性,讓人們更易獲取生活資訊。但對可能引發的信息泄露、學術不端、沉迷電子設備及降低創造力等弊端表示擔憂的中學生占比40%以上,他們認為可通過建立隱私保護機制、加強管理、出臺法規等方式應對,也有中學生主張限制人工智能部分方面的發展。對未來,中學生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能助力科研,為各行各業帶來便利。
綜上所述,大部分中學生了解過人工智能的相關知識,并認同人工智能可提升日常生活的便利性。他們主要使用智能助手、語音、繪圖等操作來提高學習效率,人工智能也為自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調查中發現中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知識的興趣不高,這可能意味著未來他們僅懂得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而不知其原理。故需激發中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的積極性,普及相關知識,降低無知帶來的風險。
數據還顯示,中學生認為人工智能可能帶來隱私泄露、學術不端等問題,他們提出建立保護機制、加強監管等解決辦法。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發展充滿期待,同時希望加強監管以保護知識產權等。
(二)線下采訪調查
對部分中學生及科技教育教師接受訪談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得出以下主要結論:人工智能在學習中有積極作用,如提供個性化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定制學習資源、給出學習建議等;但也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比如AI繪畫可能引發知識產權問題、大數據推薦易致中學生陷入“信息繭房”等。使用人工智能需權衡利弊,合理利用優勢,防范風險,避免過度依賴。
五、 研究結論
(一)中學生對生成式人工智能認知使用的情況
人工智能能實現個性化學習、適應性教育,提高了中學生的學習效率,讓生活更便捷,也改變了他們的社交方式。中學生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充滿期待,部分中學生表達了人工智能對人際關系帶來負面影響的擔憂,大部分中學生對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知識不感興趣。
(二)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思考
部分中學生認為人工智能會取代一些自然人的工作,使就業更困難。另外一部分中學生則認為人工智能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潛力。
中學生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他們持續學習,以適應新技術。同時,部分中學生關注了人工智能的道德倫理問題,如隱私保護和算法偏見。
六、對策建議
(一)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在線平臺、教育應用、社交媒體等為中學生定制學習資源,提供更便捷的學習途徑。
(二)加強對提升科學素養的宣傳,提高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制定法律法規,保護公民個人隱私。
(三)邀請人工智能專家以講座、研討會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對人工智能應用的了解,引導其合理使用人工智能。
(四)舉辦人工智能知識競賽及實踐活動等,提升中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增強其對人工智能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五)加大對人工智能的宣傳,傳播人工智能知識,激發中學生的興趣。
(指導老師:陳俊鑫" "鄢凱)
專家點評
本選題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現實意義,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發展,對中學生的影響日益顯著,對此開展研究很有必要。
作者設計并發放線上線下問卷進行調查,圍繞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使用情況以及看法和展望等方面進行了調查。查閱了國內相關文獻,確定了本研究的創新點,并對研究的構思、方案進行了討論。
建議如下:本文研究方法過于簡單,得出的結論缺少科學依據,數據分析缺乏深度,建議使用T檢驗等方法分析不同選項人群的認知是否有區別;觀點缺乏平衡性,可增加全面客觀的論述;理論支撐不足,雖提及了一些同類研究,但未深入剖析現有理論,研究基礎不夠扎實。
盡管該研究在方法和理論基礎等方面還有待完善,但作者在現有條件下較全面地調查和分析了中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與態度,提出了初步的對策建議,對相關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欄目編輯" 秦銀銀)
本期點評專家
張永強" 正高級教師,湖南省十佳科技教師。科普中國2021年十大科普人物獎獲得者,全國校園發明創意大賽、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湖南省創新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湖南省科學調查體驗活動評審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