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川



當呼嘯的北風降臨人間,大地仿佛一夜之間變得蕭條。但是,假如你不懼嚴寒走上高高的天文臺進行觀測,有可能會發現在南至東南方向有著幾顆明亮的星星,它們散發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光芒。恭喜你,你看到的是人類千百年來一直矚目的冬季星空的標志——參(shēn)宿,它們從遙遠的時代開始,伴著一代代人的目光、思緒閃耀至今。
指路的明星
大約7000萬年前,晚白堊紀,生活在南美洲的小型食草恐龍獨孤龍,夜晚時會依靠天上的星星辨別方向,穿越充滿艱難險阻的沙漠。可以想象,參宿中的亮星可能遠在大約7000萬年前就已經懸于南半球的夏季星空(北半球是冬季)中,和其他的亮星一起為沙漠中的獨行者指引方向了。
那么,參宿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它由7顆明亮的大星組成,對應西方星象體系中獵戶座的主體部分。位于中間的是3顆排成直線的星,周圍的4顆星則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包圍著這3顆星,猶如獵戶的左右肩膀和左右足。
不太認識星座的人在仰望星空的時候,最容易注意到的就是中間排列成直線的3顆星,我國古人也很早注意到了這3顆星。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參”便是“三”,商晚期一件名叫箙參(shēn)父乙盉(hé)的文物上面的金文“參”字,上部就是3顆星。
古人認為這3顆星代表的是“福祿壽”。在春節即將到來的時候,天黑之后,參宿處于南方。不過,早期的人們應該只注意到了參宿中的3顆星,后來參宿才擴展成7顆星。
冬季星空的“方向標”
參宿不僅是北半球冬季星空的標志,還是冬季夜空的“方向標”,可以幫助觀測者尋找到更多其他的星座。
當參宿運行到正南天空時,從中間三星開始,沿直線向左下方延伸,你便可以看到一顆極為明亮的星,散發著藍白色的幽冷光芒,這便是夜空中的第一亮星——天狼星。天狼星在中國古代代表與中原王朝敵對的北方草原民族,是歷代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為了“制衡”天狼星,古人根據星星的擺布位置,又命名了一個星座——“弧矢”,它的形狀就像是拉滿的弓,弓上的箭頭便指著天狼星,有使其不敢動彈之意。
沿著參宿三星向右上方延伸,你會發現另一顆亮星——畢宿大星,再順著這條線的方向延伸,有一個看起來模模糊糊的星團,那便是昴星團。還記得《西游記》里的昴日星官嗎?這個星官在《西游記》里是一只大公雞,他的原型便是天上的昴星團。不過,在漢代,人們并不把昴星團認作大公雞,而是將它看作一窩兔子。它旁邊的畢宿是一個“丫”字形的星宿,古人將它當作捕捉兔子的網,而昴星團便是那窩小兔子。
天空上的戰場
前面說到參宿大致對應西方的獵戶座,而畢宿則大致對應西方的金牛座,畢宿大星剛好位于金牛的眼睛處。仔細看西方的星圖,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獵戶和金牛剛好對立,且都擺好了一副要打架的姿勢。難道說獵戶和金牛之間有什么恩怨嗎?
古希臘神話中有英雄忒(tè)修斯與公牛怪米諾陶戰斗的故事;古巴比倫文學著作《吉爾伽美什史詩》中也記載了國王吉爾伽美什與“天之公牛”大戰的故事;不可思議的是,在法國拉斯科巖洞壁畫上,長角野牛和周圍黑褐色圓點的排列與獵戶座、金牛座和昴星團的星空排列恰好吻合,許多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已知最古老的星圖。這幅壁畫距今已經有2萬年之久,這說明,獵戶與金牛之間的大戰故事,可能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在原始人類之間代代相傳——這場天空上的戰斗,已經持續了接近2萬年。
巧合的是,參宿在中國古代也有著戰爭的含義。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提到,參宿代表白虎,而白虎代表殺伐,所以在白虎兩腿之間的三顆小星被命名為“伐”,代表砍伐的兵器。參宿周圍的軍井、軍市、天狼、弧矢等星座都有著明顯的戰爭含義,這片區域也被稱為天上的西方戰場。
參宿左肩在未來會消失嗎?
參宿左肩也就是參宿四,是全天第十亮星,也是參宿第二亮星。與太陽相比,參宿四是一顆年輕的恒星,因為它的年齡還不足一千萬年,而太陽已經燃燒了50億年;但同時它又是一顆年老的恒星,因為它已經步入了恒星的晚期階段,成為紅超巨星。不少科學家預計它將會在未來10萬年內爆炸,甚至有人認為,參宿四可能已經爆炸了,只是它距離地球太遠,爆炸的光芒還沒有傳到地球。
近期,借助古人的眼睛,一些科學家在預測中又推遲了參宿四爆炸事件的發生時間。他們發現,這顆星曾經發生了顏色變化。兩千多年前,司馬遷曾在《史記·天官書》中提到參宿左肩為“黃色”;古羅馬天文學家蓋烏斯·尤利烏斯·海吉努斯提到參宿四具有與土星相似的顏色,而土星是黃色的;到2世紀時,著名天文學家托勒密也沒有將參宿四歸為紅色星。因此,參宿四在兩千年前應該是一顆黃超巨星。按照天文學理論,如果一顆星剛成為紅超巨星,那么應該再過150萬年才能發生爆炸。
不論當今的人類還能否看到這顆星爆炸的那一幕,它最終都逃不過既定的命運——未來一定會發生爆炸,成為一顆在白天都能看到的超新星。當這顆超新星熄滅后,參宿將永遠失去它的左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