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達



齊桓公拜管仲為相國的消息傳到了魯國,魯莊公氣得直翻白眼。他說:“我當初真不該不聽施伯的話,把管仲放了。什么射殺過小白,什么要親手殺他才解恨,他們原來把我當作木頭人兒,捏( niē) 在手里隨便擺弄,隨便欺負,根本就沒把魯國放在眼里。照這么下去,魯國還保得住嗎?”于是魯莊公開始練兵,鑄造兵器,打算報仇。
齊桓公聽了,想先下手,要直接打到魯國去。管仲攔著他說:“主公才即位,本國還沒安定,也沒有同列國交好,老百姓還不能安居樂業,怎么能在這會兒去打人家呢?”齊桓公可不這樣想,他覺得自己剛即位,正好借機露一手,顯得他比公子糾強,好叫大臣們服他。要是依著管仲,先把政治、軍隊、生產方面的大事小情都一件件辦好了,那還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呢。公元前684 年,齊桓公就拜鮑叔牙為大將,帶領大軍,往魯國的長勺( 古地名)打過去。
魯莊公氣了個半死,臉紅脖子粗地對大臣們說:“齊國真是太欺負人了!施伯,你說這下咱們是不是非得拼一下子了?”施伯說:“我推薦一個人,請他來帶兵,準能對付齊國。”魯莊公急著問他:“誰呀?快去請他來!”施伯說:“這人姓曹名劌(guì),從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要是咱們真心去請他,他也許肯出山。”于是,魯莊公馬上派施伯去請曹劌。
施伯見到了曹劌,把自己國家被人欺負的事說明白了,一定要他出山給自己的國家出點兒力氣。曹劌是個平民,家里又窮,他笑著說:“怎么,你們做大官的,還要跟我們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國家大事嗎?”施伯賠著笑說:“好兄弟,你別這么說了。國家要緊,全國人的性命要緊!”他一個勁兒地央告,無論如何也要請曹劌幫助國君渡過這道難關。曹劌見他這么誠懇,就跟著他去見魯莊公。魯莊公問曹劌怎么才能打退齊國人。曹劌說:“全國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敵人。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說不定。打仗是個靈活的事兒,要隨機應變,沒有一成不變的死法子。”魯莊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劌有本領,當時就拜他為大將,帶著大軍一塊兒到長勺去抵抗齊兵。
他們到了長勺,安營扎寨,擺下陣勢,遠遠地對著齊國的兵營。兩國軍隊的中間隔著一片平地,好像是一條寬闊的干了的大河,兩國的軍隊好像是高高的河堤,只要兩邊往中間一倒,就能把這條河道填滿。鮑叔牙上回打了勝仗,知道對面不敢先動手,就下令打鼓,準備沖鋒。
魯莊公一聽見對面的鼓聲響得跟打雷似的,就急著叫自家軍隊也打鼓。曹劌攔住他說:“等等。他們打贏了一回,這會兒正在興頭上。咱們出去,正合了他們的心意,不如在這兒等著,別跟他們交戰。”曹劌就下令,不許嚷,不許出去,光叫弓箭手守住陣地。齊兵隨著鼓聲沖過來,可沒碰上對手,瞧瞧對方陣勢穩固,沒法兒打進去,就退回去了。
過了一會兒,齊兵又打鼓沖鋒。對手呢,好像在地下扎了根似的,動也不動,沒一個人出來。齊兵白忙了半天,人家不跟你打,有勁兒使不出,士兵們一個個覺得真沒有意思,嘴里直嘟囔。鮑叔牙可不灰心,他說:“他們不敢打,也許是等著救兵呢。咱們再沖一回,不管他們出來不出來,一直沖過去,準能贏。”說罷就下令打了第三通鼓。
齊兵已經白沖了兩次,都膩煩了。他們以為魯兵不敢交戰,沖出去有什么用呢。可是命令又不能不依,去就去吧,大家都懶洋洋地提不起勁兒來。誰知道對面忽然“咚咚咚”鼓聲震天響,魯國的將士“嘩”一下子都沖了出來,就跟雹子打荷葉似的,把齊國的軍陣打得粉碎。齊兵拼命往回逃,魯莊公見形勢大好,就想要下令乘勝追擊。曹劌說:“慢著,讓我瞧瞧。”他站在兵車上,手搭涼棚往前看,細細瞧了一會兒,又下來看看敵人的車印和腳印,才跳上車去,發命令說:“快追!一直追上去!”魯兵就這么追了三十里地(約15 公里),把敵人趕得遠遠的,還繳獲了好些齊國的兵器和車馬,打了一個大勝仗。
可是,魯莊公看不明白了,他問曹劌:“頭兩回他們打鼓,你為什么不讓咱們也打鼓?”曹劌說:“ 臨陣打仗全憑一股子勁兒。打鼓就是叫人起勁兒。打頭一回鼓,將士頂有勁兒,第二回就差了。第三回就是鼓響得再怎么厲害,也沒有多大的精神了。趁著他們沒勁兒的時候,咱們‘一鼓作氣打過去,怎么可能不贏呢?”魯莊公和將士們都點頭,可是大伙兒還不明白,對手都逃了為什么不立刻追上去呢?曹劌說:“敵人逃跑也許是個計,說不定前面還有埋伏,非得瞧見他們車輪子印亂了,旗子也倒了,才能夠毫無顧慮地追上去。”魯莊公挺佩服地說:“你真是個精通軍事的將軍。”
齊桓公打了敗仗,自己認了輸,向管仲認錯,并表示愿意聽他的話。管仲就請齊桓公對外跟各國諸侯交好,對內整頓內政,發展生產。齊國又跟魯國講了和,還把從魯國奪來的田地退還給了人家。接著,齊國就一個勁兒地開鐵礦,造農具,開荒地,多種莊稼,由公家大量地曬鹽,鼓勵老百姓下海捕魚。齊國的東邊就是海,曬鹽捕魚,極其方便。離海岸較遠的諸侯國,沒有魚吃倒也罷了,沒有鹽那可怎么過日子呀?他們只好同齊國交好,拿糧食去換齊國的鹽。齊國因為齊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鮑叔牙,越來越富強了。沒有幾年工夫,齊桓公當真做了諸侯的首領。
長勺之戰的古戰場位于今天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苗山鎮西杓(sháo)山村,是一處群山環抱著的小平原。這里與當年齊國都城臨淄間的直線距離約70 千米,與當年魯國都城曲阜間的直線距離約100 千米。在今天看來,這塊土地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那么,2000 多年前齊魯兩國為什么會在這里爆發戰爭呢?
古時候,戰車是國家軍事力量的體現。古書中,“乘”最初就是用來描述戰車的。一般來說,“一乘”包括由四匹馬牽引的戰車一輛(車上有包括馭手在內的三名武士)、七十余名護衛戰車的步兵、輜重車一輛以及二十余名后勤人員。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戰車的沖擊力,交戰雙方往往將戰場選在地勢開闊的平原和臺地。
春秋時期,爆發長勺之戰的地方正好是齊魯兩國之間最適合的、少有的平原地帶,魯國將這里選為戰場,就是為能一雪前恥。
這件漆木虎座鳥架鼓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是一件戰國時期的文物。
在古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戰爭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到春秋時期,已經有幾萬人甚至十多萬人參加的大戰了。在這種情況下,戰場上部隊的協作和調動,如果僅僅依靠傳令兵的兩條腿,那很有可能貽誤戰機,而一旦陣形調整或戰術變化不及時,就可能被敵人抓住破綻,一舉擊敗。
為了提高溝通的效率,古人選擇用鼓來傳遞信息。鼓聲洪亮,在戰場上能傳遞得很遠,傳播速度也比傳令兵的兩條腿快得多。具體來說,古人會用不同尺寸、音調的鼓來傳遞不同級別的信息,用不同的鼓點節奏來下達具體的命令。長勺之戰中,齊魯兩軍的調動與指揮就是通過這樣的鼓聲實現的。
當然,戰場上形勢紛繁復雜,鼓手也難免失誤。《晉書》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有一支軍隊進攻不順,正準備撤退時,鼓手慌亂中竟將撤退的鼓點敲成了進攻的鼓點,將士們聽了,還以為是其他方向的友軍有了突破,于是重整士氣,硬是打敗了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