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魯



2007年10月24日,大涼山環抱的西昌衛星發射場上空,和煦的微風驅散了最后一片云彩……
“1小時準備……3分鐘準備……1分鐘準備……點火!”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烈焰中騰空升起,運載著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驕傲地朝著月球奔去。深邃的夜空下,孫家棟爺爺坐在輪椅上,仰望著星空。月光照耀著孫爺爺滿頭的白發,也照亮了他長長的回憶……
屈辱的記憶
孫家棟上小學時,日寇侵占了他的家鄉。在侵略者的鐵蹄和刺刀下,小小少年嘗盡了當“亡國奴”的痛苦滋味。
從那時起,少年孫家棟的心中就有一個強烈的愿望:自己將來學好了本領,要全部奉獻給祖國,讓祖國早日變得強大!
1942年,13歲的孫家棟考入當時的哈爾濱第一高等學校土木系。可是,戰火摧毀了人們美好的家園,學校停課了。少年孫家棟只好背著行囊,一路跋涉回到老家,開始了艱辛的自學之路。小小年紀嘗盡了憂愁的滋味,也讓孫家棟愈加懂得了少年當自強的道理。
他的心中一直藏著夢想和希望。在失學的日子里,他憑著懸梁刺股般的毅力,自己給自己當“小先生”,完成了中學階段的各門課程。
少年有夢且繽紛
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解放了東北的廣大農村,鄉親們重新過上了太平的日子。這年9月,19歲的孫家棟順利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
1950年元宵節這天,學校食堂特意為學生們做了紅燒肉,這可是平時難得吃到的硬菜呢。原本打算去看望姐姐的孫家棟臨時改變了計劃,決定吃完晚飯再出發。
餐桌前,同學們迫不及待,正要對端上桌的紅燒肉“下手”,校領導突然來到餐廳,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剛成立不久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要從大學生中挑選人才,誰想接受挑選,請立即舉手報名!
孫家棟想都沒多想,就高高地舉起手來。
由于事情緊急,當天報名獲得批準的人,必須趕當晚八點半的火車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航空學校(今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石家莊飛行學院)。來不及通知家人,孫家棟和幾位幸運的同學匆匆打好背包出發,從此踏上了強軍報國的道路。
奮發圖強
1951年,一輛列車飛馳過祖國廣袤的大地,穿過秋天的白樺林,把孫家棟和他的戰友們帶向了更遠的地方——蘇聯。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正是迫切需要技術人才的時候。經過一輪輪考核和選拔,孫家棟被國家挑選出來,派往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飛機設計、維修和管理。
在蘇聯學習期間,孫家棟越來越認識到祖國“家底薄弱”,特別是在科技方面十分落后。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珍惜留學的時光,把更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學到手,好回去建設祖國。
孫家棟在蘇聯學習了7年,門門功課都取得了滿分5分的好成績。畢業那年,全蘇聯的軍校只有13人獲得了“斯大林金質獎章”,孫家棟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積雪消融的早春,以全優的成績畢業后,孫家棟歸心似箭,急不可待地踏上了返回祖國的列車……
重要的秘密任務
一回到祖國,孫家棟就接到一項重要的秘密任務:為新中國設計導彈。
那時候,新中國的導彈研究和設計剛剛起步。除了從美國留學回來的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之外,中國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還沒有幾個見過導彈。
孫家棟環顧左右,發現在研究和設計導彈的科學家團隊中,只有自己學的是飛行器發動機技術專業,算是研究方向最接近的一個人了。
不過,這些貌似外行的專家沒有一個打退堂鼓。1966年10月27日上午9時,東風二號甲導彈攜帶著核彈頭,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從甘肅酒泉發射升空,飛向了茫茫蒼穹……
9分14秒后,這枚導彈準確命中了豎立在新疆羅布泊的目標塔!這意味著,中國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成功了!我們中國的戰略核武器有了遠程投送的能力!
響徹太空的樂曲
1967年八一建軍節前夕,錢學森直接“點將”,交給孫家棟一項更為艱巨的“共和國使命”——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
當時,孫家棟和他的團隊僅有短短3年研發時間。孫家棟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簡化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功能,暫時不搭載太多探測儀器,先把衛星放上天,實現“零”的突破。
通過論證,錢學森肯定了這個設想,大家也就孫家棟提出的具體建議達成了共識,定下了這第一顆衛星要“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方針。
孫家棟和他的團隊在與時間賽跑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之夜……果然,僅僅用了3年時間,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誕生了。
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點火升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進入了預定的軌道。
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為我們打開了通往茫茫太空的大門。從此,一顆又一顆衛星,陸續被送上美麗的太空。中國人的“飛天夢”,一次又一次變成美麗的現實。
這份珍貴的月球土壤樣品是2020年12月17日由“嫦娥五號”帶回地球的。2021年2月27日,國家航天局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的月球樣品001號正式入藏,并與公眾見面。
近距離觀察它,我們可以看到,在一個精美容器的中上部,有一個比乒乓球大一些的水晶球,水晶球中間略顯灰暗的塊狀物就是月球土壤。到現場參觀的人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他們為祖國日益繁榮強大而自豪。
中國探月工程從一窮二白到舉世矚目,“嫦娥奔月”從神話成為現實,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重要的人——孫家棟。在近20年的時間中,他為中國航天事業奉獻了自己全部的熱情和智慧。“國家需要,我就去做”,懷著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孫家棟數十年如一日,不屈不撓地探索,擦亮了中國人的星空,創造了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