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文藝理論學家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里如是說:“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可見,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有文采。其又說:“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虎豹無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若乃綜述性靈,敷寫器象,鏤心鳥跡之中,織辭魚網之上,其為彪炳,縟采名矣。”大方之家不遺余力,也不惜筆墨,采用類比的手法闡述了文采的重要性。由此可見,文采在文章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高考作文評分細則中“發展等級”一項明確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要求考生在寫作中做到: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力。
因此,要想作文富有文采,考生就必須講究寫作的方法和技巧。
筆者結合自己20年來的作文教學與寫作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考場作文該如何運用相關的技巧來達到文采斐然的目的,從而獲得閱卷者的青睞。
仿寫套用齊上陣,文從字順贏高分
所謂仿寫和套用,就是在寫作時,根據表達的需要,仿寫或者套用名言警句或文章段落,從而達到文從字順、增添文章文采的目的。另外,如果寫作時能靈活地將仿寫和套用結合起來,那效果會比單用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運用這類寫作方法寫作時,不能出現套板反應或者機械復制。
比如,高分作文《攜手“三樂”,樂享人生》的最后一段:
是的,心美了,世界就美了。一個美的人,不僅會在慷慨中助人為樂,還會在知足中自得其樂,并以此常樂。樂其人生,才能“相看兩不厭”,才能“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云卷云舒是美,花開花謝亦是美,潮漲潮落還是美。
顯然,在這一段話中,第一句就是仿寫了詹姆斯·艾倫的書名《心靜了,世界就靜了》,而最后一句就是套用了明朝詩人陳眉公《幽窗小記》中的“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這兩句一仿寫一套用,不僅增添了文章的意蘊和文采,還自然靈活地凸顯了主旨。
再比如,高分作文《書本知識誠可貴,生命意識價更高》的最后一段:
知識誠可貴,生命價更高;若為人生故,二者皆需要。知識是打開生命的密鑰,生命是傳遞知識的載體。站在生命的源頭和基石上,以豐富的知識武裝頭腦、豐盈生命、充實生活,人類將永續存在,社會將不斷發展。
讀完此段,不由得為考生的語言表達擊節贊嘆。顯而易見,本段的第一句話,就是套用了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詩作《自由與愛情》,而后面的“知識是打開生命的密鑰,生命是傳遞知識的載體”就是仿寫了尼采的名言“生命是獲取知識的工具”。這里的一套用一仿寫,銜接得天衣無縫。閱卷者讀到這樣的妙言佳句好段,豈能不給高分?
比喻排比加對比,文從字順有生氣
若想考場作文文采斐然,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運用“三比法”。所謂“三比法”,即比喻、對比、排比三種寫作手法。
有人說:“文章用‘三比’,精彩無人敵。”雖然說得有些武斷,但不無道理。因為文章用比喻,可增“生氣”;用排比,可添“文氣”和“勢氣”;用對比,可見“理氣”和“底氣”。
若能綜合運用這三種寫作手法,文章的語言會更生動形象、觀點會更鮮明準確、行文會更有意蘊和氣勢。
比如,堪稱議論文典范的名篇《勸學》: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者先正面設喻,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與“積善成德”構成排比句式,強調學習“積累”的重要性;然后,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跬步”不能“至千里”,“不積小流”不能“成江海”;接著,再將“騏驥”與“駑馬”進行對比,將“朽木”與“金石”進行對比,強調學習貴在持之以恒;最后,將“蚓”與“蟹”進行對比,強調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讀完此段,讀者心悅誠服。
再如,高分作文《把握人生“交錯帶”,擘畫理想之華章》其中的一段: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應善于在“交錯帶”中抓住挑戰中的機遇,變被動為主動。
正如自然界的“交錯帶”有其獨特的生態平衡,人生的“交錯帶”也維系著挑戰與機遇的微妙平衡。面對這一平衡,我們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行動力,抓住機遇的同時也要勇敢地付諸行動,變被動為主動。李冰父子利用自然環境的“交錯帶”,成功修建都江堰,不僅消除了岷江水患,還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馬云抓住時代變遷的“交錯帶”,不斷挑戰自己,成功逆襲,將阿里巴巴發展為全球最大的電商平臺之一;創客印奇抓住人臉識別技術與應用價值的“交錯帶”,不斷挑戰,奮力研發,使得曠視科技公司成為智能科技領域的“獨角獸”。
相反,如果在面對人生的“交錯帶”時,或者退避三舍,或者逞一時之強,或者肆意妄為,那結果往往都不會很好。試想,秦二世胡亥即帝位后,如果能親仁天下,以民為本,怎可能斷送“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之念?“霸王”項羽面臨垓下之圍,如果能保存實力,智慧應對,怎可能上演烏江自刎?“闖王”李自成進京之后,如果能保持初心,施惠于民,怎可能身死國滅?是的,“交錯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應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堅定的意志力、準確的判斷力,直面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如此才能在人生的“交錯帶”上穩步前行,走出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
細細咀嚼以上三個文段,內容豐富是其次,“三比法”的運用才是亮點。首先是機遇和挑戰這一矛盾雙方的提出,其次是李冰父子、馬云、創客印奇與秦二世胡亥、“霸王”項羽、“闖王”李自成等人物事例的排比、對比運用,最后是由此得出的結論——“‘交錯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們應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堅定的意志力、準確的判斷力,直面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如此才能在人生的‘交錯帶’上穩步前行,走出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當然,在論證過程中,考生還運用了比喻,如將曠視科技公司比喻為“獨角獸”。
細節思辨講詳略,文從字順才特別
一篇好的考場作文,尤其是議論文,不僅要講究思辨之理,還要注重詳略之道。所謂思辨,就是要求我們在看待和處理事情,或分析與解決問題時,一分為二,既要看到利,也要分析弊,甚至還要注意利之不利處,弊之不弊點,千萬不能一條路走到黑、一個理通到底,更不能一棒子打死。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怎樣思辨,萬“辯”總要見“旨”,千“證”也要明“意”。在此基礎上,文章還要講究詳略是否得當。
而這里說的細節,不是指記敘文或者小說中的細節描寫,而是指議論文中的論述部分要交代詳細,不可囫圇吞棗,不知所云。
議論文寫作,該詳細時就應洋洋灑灑,應簡潔時就該惜墨如金。唯有如此,才能讓文章文從字順、合情合理。
例如,西漢賈誼的代表作《過秦論》,作者在指出秦的過失之前,先大肆渲染了秦從建立、發展到繁榮的不易,論述雖不能說細致入微、面面俱到,但可說用盡心力、費盡心思。而文章最后只用短短一句話便辯證地總結了秦滅亡之原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又如唐代杜牧的名作《阿房宮賦》,作者先運用大量篇幅——整整三個自然段,極盡鋪排阿房宮的豪華奢侈,以及秦的驕奢淫逸與荒唐暴政,然后在最后一段簡單有力地總結并告誡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以此諷諫唐朝統治者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以上兩篇文章內容的論述,不僅思辨滿滿,還詳略得當。
此外,我們來看看高分作文《希望有一個這樣的空間》其中的一段:
我希望有一個這樣的空間,可以沉淀自己。
世多喧囂,人多浮躁。所謂“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所以,我希望置身于一個安靜的空間中,摒棄雜念,靜心沉淀。劉慈欣于1978年寫下小說處女作,但將其投稿后卻石沉大海。他覺得是自己的能力還撐不起自己的野心,于是便白天在廠里上班,晚上在娘子關電廠偏僻的職工陋室里閱讀寫作,靜心思考——既不好高騖遠,也不輕言放棄。經過多年的沉淀,他終于得以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作品。之后,《三體》等大作頻頻問世,他也因此斬獲了科幻文學領域的國際最高獎—— “雨果獎”。
我希望我也能像劉慈欣一般,覓得一方安靜的空間,時時自省,不斷沉淀,修煉自我。
考生為了論證分論點——“我希望有一個這樣的空間,可以沉淀自己”,先從“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的角度辯證地說明放縱懈怠、輕薄浮躁不能成事的道理,然后詳細地介紹了劉慈欣在安靜的環境中沉淀自我,從而獲得大獎這一事例。這樣有節有序的安排,不僅證明了分論點,還讓文章文從字順、合情合理。
宋代歐陽修說:“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唐代韓愈也說:“辭不足,不可以為成文。”可見,只有讓文章的語言好起來、美起來,才能成就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