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什么是教育家精神,我的理解做一個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質和認清楚教育發展規律,有格局、有思想的教育者。
教育面向人的全面發展,我國教育核心素養整體框架提出了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維度。中華傳統儒家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大學》中就提到“八目”,高度概括了人一生學習成就的八個階段: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比古今對教育的理解,我們發現其本質并沒有發生大的改變,從學習的過程來講,是從認知學習逐步走向品格修養,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從成就小我到成就大我,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
因此,衡量人的發展,知識掌握水平并不是唯一標準。特別是當前科技的發展,已有的結構化知識可以輕松通過互聯網獲得,而人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創新發展的能力、服務社會的思想才是支撐人長遠發展的重要內容。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讀書成績好的學生,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一定很有成就;而有一些成績很一般的學生,他們憑借優秀的品德修養、團隊溝通協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反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
作為教師,應有育人的格局和長遠的目標,對待學生的教育,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品德修養、解決問題和為社會服務的思想,引導他們往自己擅長的方向發展,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成長更加完整和健康。如果我們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當前的教育改革發展,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育人的導向。現在國家出臺的“雙減”政策,就是要在教育的過程中減少對考試成績的執著與焦慮,靜下心來,發展學生的長處,引導學生學習使用科學的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受益一生的事。而新課標提出的“大單元問題鏈”教學設計,“大單元”表面上是將不同學科知識或同一學科的同類知識進行整合教學,實際上是指對學習方法和思考方式的歸納引導,避免教師將教材中的知識當作一個個分散、孤立的知識點進行教授,教師的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分析教材背后隱藏的知識邏輯關聯,幫助學生歸納總結、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學會同類知識的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問題鏈實際上是鼓勵問題導向的學習方式,強調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提升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實踐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早年很多教學能力強的優秀教師,經常運用這樣的方法開展教學:歸納整合教學內容、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啟發其學習的自我內驅力、啟發學生的良性發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以后,成績也自然得到明顯的提升。全國優秀教師魏書生就是這種教學方法的踐行者。
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教育一定要有格局,育人在于心智的啟發與發展,只關注成績分數,大量的刷題,是以剝奪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持久力為代價的短視行為,即便收獲了短暫進步,換來的是學生對學習的厭倦、自我否定的心理影響。
新時代新教育,教師是育人的“大先生”,需要有理解教育的格局和眼光,研究學生學習發展的規律,教學中實施多元的評價,對學生施以智慧的啟發、愛的關懷、啟智潤心,是一名優秀教師、一名教育家需要修煉一生的功課和踐行一生的使命。
名師簡介
彭雪莊
廣東省教育廳事務中心(廣東省電化教育館)辦公室副主任,電化教育高級教師,教育學博士,廣東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中小學智能名教師”培養對象,廣東省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長期關注國家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聚焦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教育、數字教材創新應用等研究領域,扎實開展教育科研工作,曾主持“十一五”至“十四五”期間國家級、省級教育信息技術科研課題,參與省政府重大應用示范項目、教育部重點課題等十余項研究,在教師研修、人工智能教學應用上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國家核心期刊、專業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在新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背景下,以“向陽而生,智慧E行”為教育思想,引導教師和學生面向未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