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42400410538)
作者簡介:張志鋒(1979—),男,河南洛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傳統村落與民居建筑。
摘 要:鄉村振興背景下,保護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不僅是傳承歷史文脈的現實需要,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然而,在現代化浪潮中,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保護意識不足、保護資金短缺、傳統技藝失傳等挑戰。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要強化政策引領、加大保護資金投入,要培養專門人才、加強傳統技藝傳承,要深化價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徑,為中原地區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推動和實現中原地區的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
中原地區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擁有許多獨特而珍貴的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這些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巨變,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是先民智慧的結晶,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隨著鄉村振興和文化強國等國家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在傳承歷史文脈、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現代化的沖擊下,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保護意識缺失、保護資金短缺、傳統技藝失傳等挑戰,使得許多傳統民居建筑遭到了破壞,甚至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為了讓這些珍貴的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積極研究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的可行性策略至關重要。
一、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推動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在此背景下,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愈發凸顯,其不僅是傳承歷史文脈的現實需要,還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傳承歷史文脈的現實需要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保護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是傳承歷史文脈的現實需要。中原地區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而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展現了中原地區獨特的地域歷史文化,還承載著幾代人的智慧與情感。因此,保護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是傳承歷史文脈的現實需要,有利于延續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保護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鄉村振興不僅是要推動鄉村經濟振興,更是要促進鄉村的文化振興,而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作為中原地區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不僅是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更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這些文化遺產,可以充分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鄉村的文化軟實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傳統民居建筑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還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利用,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欣賞傳統民居建筑藝術、體驗鄉村文化,從而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鄉村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
(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在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保護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還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進行保護和修復,不僅有助于促進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而且有助于提高鄉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還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從而為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因此,中原地區鄉村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對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
二、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挑戰
傳統民居建筑作為中原地區獨特的文化遺產,具有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是中原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然而,在現代化浪潮中,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保護意識不足、保護資金短缺和傳統技藝失傳等挑戰。
(一)保護意識不足
保護意識不足是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首要挑戰。在經濟飛速發展的驅動下,一些地方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對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保護,導致許多傳統民居建筑被拆除或改建,失去了原有的歷史風貌。此外,一些居民對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將老房子視為負擔,未能對其進行合理保護。
(二)保護資金短缺
保護資金的短缺是制約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因素。由于地方財政壓力較大,投入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相對有限,許多傳統民居的修繕和維護工作很難得到有效保障。在長期失修的情況下,有些古建筑的結構穩定性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坍塌、毀壞等嚴重后果。此外,由于資金短缺,一些具有重要價值的傳統民居在火災、自然災害等突發情況下無法得到及時搶救,也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三)傳統技藝失傳
傳統技藝失傳給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了巨大困擾。許多傳統民居都采用了非常獨特的建筑技藝和工藝,其建造、修繕和維護需要大量熟練掌握木工、瓦工、油漆等傳統技藝的工匠。然而,當前這些傳統技藝漸漸失傳,直接影響到傳統民居的修繕和維護工作,甚至還有可能造成一些古建筑因無法修復而消失。
三、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對策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時代機遇,采用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強化政策引領、加大保護資金投入,積極培養專門人才、加強傳統技藝傳承,深化價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徑等策略來改善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從而更好地傳承歷史文脈,實現鄉村振興,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
使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是關鍵。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利用各種渠道來宣傳傳統民居建筑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從而有效提高全體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和保護意識。一方面,可以依托主流媒體、網絡平臺等傳播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知識,讓更多人了解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另一方面,還可以舉辦參觀、講座、展覽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讓人民群眾親身體驗傳統民居的魅力,進一步激發人們對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熱愛和保護意識。總之,應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動員全社會為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貢獻力量,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二)強化政策引領,加大相關產業開發
為了給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出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法規,引導相關企業和社會各界力量增加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加大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相關產業的開發力度。第一,建立健全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保護對象、范圍、責任和義務,以便為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法律依據。第二,加大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投入,設立專項保護資金,保障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第三,采取稅收優惠、補貼等方式,鼓勵相關企業、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加大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相關產業的開發,引導并支持他們加強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研發、創新,推動中原地區傳統民居與現代生活有效融合,形成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現代化發展的產業鏈,促進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推動中原地區進一步實現產業振興與鄉村振興。
(三)培養專門人才,促進技藝傳承與創新
傳統民居建筑的修繕、維護,離不開傳統技藝的支持。因此,積極培養專門人才,加強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是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石。第一,鼓勵高校設立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專業,并加強相關學科的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有效借助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途徑培養一批既具備傳統建筑技藝,又掌握歷史文化、城市規劃管理、現代建筑設計等多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推動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適應現代生活和市場需求提供專業人才支撐。第二,為了使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更好地得以傳承創新,以適應現代化生活,可以鼓勵校企合作,共同引領相關專業學生深入基層,參與對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修復,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同時,也可以利用實地調研,了解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相對于現代生活存在的不足與問題,從而引發其主動思考,對如何創新改造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產生新的設計思路與想法。此外,為了讓喜歡且想要主動了解、學習、運用、創新、改造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的人才增強實地感悟,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建立傳統技藝傳承基地,從而促進傳統民居建筑技藝的傳承、發揚與創新。
(四)深化價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徑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化價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徑,是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的活力源泉。傳統民居建筑不僅僅是磚瓦木石的堆砌,更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寄托。因此,應深入挖掘傳統民居建筑的文化價值、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積極探索傳統民居的活化利用途徑,使其能夠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第一,科研機構和高校應積極參與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研究,深入挖掘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進而為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科學依據。第二,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的保護理念和技術,增強傳統民居保護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第三,在保護的基礎上,鼓勵各地結合本地實際,主動探索傳統民居建筑的活化利用途徑,將其與鄉村旅游、文化創意、教育培訓等產業相結合,賦予傳統民居新的生命力,讓建筑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依托活化利用,傳承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四、結語
為了讓中原地區珍貴的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在新的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尤為重要。本文針對現階段中原地區傳統民居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的保護意識不足、保護資金短缺、傳統技藝失傳等挑戰,提出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強化政策引領、加大保護資金投入,培養專門人才、促進傳統技藝傳承,深化價值挖掘、探索活化利用途徑等對策,以更好地促進中華歷史文脈的傳承,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中原地區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秦飛科.河南傳統民居與地域建筑文化探究[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0(11):54-55.
[2]孫勇.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河南傳統民居建筑可持續發展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0(12):233,235.
[3]楊東昱,李丹丹.豫西北傳統村落:焦作北朱村空間結構研究[J].中國文化遺產,2016(2):99-104.
[4]謝艦鋒,姚志奇,郭靜姝.云南傳統村落民居建筑的保護研究[J].中國標準化,2018(4):72-73.
[5]楊群.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深圳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J].特區實踐與理論,2022(1):117-122.
[責任編輯:朱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