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凱,鄧澤坤
(長春大學 網絡安全學院,長春 130022)
網絡空間安全專業作為一門涉及多個學科的綜合性新興科學,涵蓋計算機科學、信息安全等多個學科。我國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起步較晚,針對該專業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完善。因此,基于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大綱,構建一個科學完整的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以定量方式全面展示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的能力構成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構建這一評價體系,可以為培育具備優秀工程實踐能力、寬口徑知識儲備、良好職業發展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提供支持。
德爾菲法也稱專家調查法,在構建網絡空間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總共進行了4輪線上咨詢。在整個過程中,不斷統計、歸納和整理專家對指標體系的意見和建議,最終得出相對一致的意見結果。
邀請的專家中共有105名高校教師,以及25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相關的資深從業者。專家的基本信息如下: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達到76.92%。這表明專家團隊中的成員在學歷上具備較高的水平。同時,專家團隊中高校教師的教齡均在5年以上,副高及以上職稱占比為66.15%。這些數據突顯了專家團隊成員在網絡空間安全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由此可見,所選取的專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權威性,確保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專家權威系數(Cr)被用于評估專家意見的權威程度。該系數是通過判斷系數(Ca)和熟悉程度(Cs)共同確定的。通常情況下,當專家權威系數(Cr)≥0.7時,可以證明研究結果的可靠性。為了確定專家對問題的判斷依據的權重,本研究將其劃分為實踐經驗、理論分析、直觀感受和參考國內外文獻四個維度,每個維度進一步被劃分為大、中、小三個不同程度[1]。表1展示了每個維度對應的賦分情況。

表1 專家判斷依據及賦分表
在評估專家的熟悉程度時,采用了很不熟悉(0.1)、不太熟悉(0.3)、一般熟悉(0.5)、比較熟悉(0.7)、很熟悉(0.9)等級進行評分。
Cr=(Ca+Cs)/2
(1)
經過計算,得出的專家權威系數(Cr)為0.8,這意味著參與研究的專家具有較高的權威程度。這表明他們在相關領域擁有可靠且可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為研究結果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有關部分數據見表2所示。

表2 專家權威程度
該專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評價指標過于簡單,對于網絡空間安全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評價不足,且未能體現專業的特點;二是評價方法過于主觀以及評價主體過于單一[2]。
(1)方向性。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評價指標體系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這是確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第一層次。(2)科學性。基于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設計程序。(3)全面性。綜合考慮各種實際因素構建科學合理全面的評價指標體系。(4)重點性。明確評價體系的核心目標和關鍵要素,抓住重點,避免評價內容的混亂和混雜。(5)導向性。合理安排指標體系,體現出評價指標體系的正面導向作用,從而為學校和學生發展提供依據和導向[3]。
高校的培養目標會根據自身以及專業的特點和性質制定,通過收集查閱不同類型高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從培養目標和人才類型兩個方面對高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深入了解各個地區高校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設定的培養目標。具體見表3所示。

表3 參考學校分布情況
表4表明各高校在制定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培養目標上要求學生能系統完成專業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掌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相關的技能,具備較強的法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等專業素養,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夠適應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發展。總之,在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上,高校主要是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以此來為國家和社會服務。

表4 各高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培養目標分析
課程目標是對具體的一門課程明確學生在該課程學習過程中應該達到的預期成果和能力要求,課程目標旨在引導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學習,為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提供依據。
表5表明,各大高校在設置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課程目標時所考慮到的培養內容或目標主要是聚焦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相關技能,在培養要求上也大同小異,但發現個別高校在某些課程目標設置方面有所側重。在專項技能方面,各大高校都強調要具備扎實的功底,能夠做到“一專多能”,并且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以及具備終身學習和創新能力,而部分高校在課程目標上各有側重:東南大學要求學生具備國際視野;華東B校強調學生的自學能力等;華東C校注重培養學生能夠在解決網絡空間安全問題的時候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華北A校從網絡空間安全的具體應用出發,側重培養學生學術研究的感悟力,培養學生開展學科交叉滲透領域研究的能力。

表5 各高校網絡空間安全課程目標分析
(1)從理論層面、制度層面和實踐層面選取了指標。在理論層面上,通過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從中總結出了各級指標。通過對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所需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深入了解,基于這些理論基礎選擇合適的指標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2)制度層面上,通過分析樣本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總結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內容,并以此為指標選取的依據。考慮了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術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以及應用這些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實踐層面上,本研究意識到高校培養網絡空間安全專業的學生將會從事各種不同類型的工作,涉及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等[4]。因此,在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時,與不同類型的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從業者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在實際工作中所需的核心能力和技能。通過歸納和分析這些訪談結果,進一步篩選了適用于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評價的指標。通過對三個層面的指標的梳理,研究使用德爾菲法經過4輪向專家進行咨詢的過程后成功確定了5項一級指標、16項二級指標和49項三級指標,最終確定高校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評價指標。
為了進一步完善網絡空間安全指標體系,實現網絡安全專業評價指標具備定性與定量指標的特點,同時突出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采用了層次分析法來確定構建的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評價體系三個等級評價指標的權重。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決策分析方法,用于構建判斷矩陣,通過對比不同層級指標之間的重要性來確定元素值的相對權重[5]。在經過問卷的篩選后,確定了一級、二級、三級指標初步構成,為了得出所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個特征向量和指標的權重,做了如下研究。
①數據收集與整理。采用比率標度法來量化專家們對網絡空間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指標權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專家在進行第4輪專家咨詢問卷時將各個指標之間的聯系程度按照1—9的標度值進行了評分,如表6所示。通過給定的標度值以便確定在該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性和計算各級指標權重,之后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整理[6]。

表6 相對重要性標度表
②判斷矩陣按列求和。根據問卷咨詢所整理的數據,將其整理成一個判斷矩陣A,該矩陣的每個元素表示不同指標間的兩兩比較結果。之后,對判斷矩陣進行按列求和操作,將每列的元素相加以此來反映在對應指標間的相對重要性和優先級。
③判斷矩陣歸一化處理。為了消除由于量綱不同而引起的指標權重計算偏差,確保評估指標的相對權重是準確可靠的,對判斷矩陣A進行歸一化操作,具體計算公式為(1)。
B_ij=a_ij/(∑_(i=1)^n?(a_ij)?-)
式(1)
④計算特征向量。對于給定的歸一化后的判斷矩陣,按行求和計算特征向量,見公式(2)。通過計算所得到的特征向量代表各個指標相對于整體指標體系的重要程度。
D=(W1W2W3W4W5)
式(2)
⑤計算指標權重。將每個指標的特征向量除以特征向量的總和,得到對應的權重向量,具體計算公式為(3)。這些權重向量反映了每個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之中的相對重要性和影響力。
W_i=c_i/(∑?c_i)
式(3)
⑥一致性檢驗。首先找出特征向量D中最大值,計算公式為(4)。
λ_max=(∑?(cω)i)/nωi(cω為矩陣A與權重矩陣ω的乘積)
式(4)
之后對所構建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進行計算,具體公式為(5)。
C.I.=(λ_max-n)/(n-1)(n代表矩陣的階數)
式(5)
構建的網絡空間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具有5項一級指標,按照上述的步驟對權重系數進行計算。查表可以得知,當一個判斷矩陣的階數n=5,a=0.05時,CR臨=0.088[7]。而本次計算所得出的CR=0.0577,當CR≤CR臨時,認為本次所構建的判斷舉證有效,所計算出的Wi可以作為該判斷矩陣的權重。
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穩健性,采用了算術評價法、幾何平均法和特征指法多種權重計算方法來確定所有指標的權重,綜合分析所有計算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整理出所要構建的網絡空間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根據計算確定了該指標體系中的各個指標的重要程度,并根據所得到的權重矩陣計算各要素的權重系數。具體的計算結果可參見表7。

表7 網絡空間安全專業評價指標體系
在構建網絡空間安全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時,指標的權重反映了各指標的重要程度。對于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來說,技術能力是評判其對網絡安全各個層面掌握程度的主要標準,是判斷培養質量的關鍵指標。技術能力在網絡空間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中具有較高的權重,系數為0.440,遠高于其他一級指標。該指標涵蓋4項二級指標和12項三級指標,基本覆蓋網絡空間安全學生所需具備的各項技術能力。在技術能力的二級指標中,信息安全管理能力排名倒數,其權重系數僅為0.068。表明目前高校對于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相對較低。而在當前網絡威脅不斷增加的環境中,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對于保護網絡系統的安全至關重要。因此,高校應當加強相關的課程設置和培訓以確保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具備了信息安全管理所需的知識和技能。
除技術能力外,理論知識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被賦予了較高的權重,權重系數為0.299,相較于其他三項指標更為突出,顯示出高校在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和理論知識方面的重視程度。但可以看到的是,在理論知識的培養上,高校對于理論應用能力的教學較少關注,這可能是由于網絡空間安全實踐教學環節需要有完備的教學環境,而當前高校對于網絡空間安全專業教學所需要的設備并不完備,多數高校的實驗室缺少相應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環境。因此,高校完善實踐教學條件,強化實踐教學,促進課程教學模式的變革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8]。可以看到的是,科研能力的權重占比僅為0.110。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在實際應用中與其他學科有密切聯系,網絡空間安全問題往往是復雜的、多維度的,需要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和解決,但是跨學科研究能力在科研能力中所占權重為0.099,在所有二級指標中排名靠后。因此,培養具備與其他領域合作交流能力是提高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關鍵舉措。高校在培養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時,忽視了對其專業素養的培養。在5個一級指標中,專業技術能力和理論知識的培養所占權重分別為0.440和0.299,而專業素養所占的比重僅為0.043,排名倒數。這可能是因為高校普遍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學術研究,而導致對學術專業素養的培養較少。因此,高校應該進一步認識專業素養的重要性,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提高對專業素養的重視。
該評價指標體系為滿足社會和國家需求,通過構建以理論知識、技術能力、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5個一級指標為核心,將各個子指標進行細分和評估,涵蓋了與現實相關的多個要素。在構建該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采用了嚴謹的方法和理論依據,具有較強的信度和效度。該評價指標體系兼顧了評價學生所要求的過程性和形成性的特征,能夠兼顧潛在和隱性的評價要求。通過多個指標的綜合評估,能夠較為全面地評價當前網絡空間安全專業學生的能力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