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羅縣石灣中心小學 王月紅
單元語文要素就是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讀頁中出示的語文要素。單元語文要素被分解成若干個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分布在該單元的課文中,通常以課后習題、習作要求、語文園地、口語交際等形式呈現。
受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影響,“滿堂灌”“滿堂問”成為閱讀教學課堂的狀態。教師過多、過淺、過濫的開展應答式提問,導致滿堂碎問碎答,難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加上語文實踐活動少,學生未深入開展閱讀思考、合作探究、讀寫訓練等,致使學生學習目標不明晰,語文閱讀教學質量不夠高。在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時就要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筆者認為,依托單元語文要素破解碎問式閱讀教學的課堂設計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首先,精準設計主問題。主問題通常是課文研讀教學中能夠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功效的重要的提問或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其能夠起到支撐作用,并促進探究性閱讀教學的有序開展。而依托單元語文要素設計主問題,能讓與該單元的語文要素相關的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穿插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這個主問題,讓閱讀教學課堂的每一個環節都有主心骨,教師也能利用這個“主心骨”,觀照整個閱讀教學過程,落實相關語文實踐活動,可以避免出現碎問碎答。
其次,穩妥推進五步走。依托單元語文要素設計好主問題后,接下來的閱讀教學設計可以分五步走,形成不同而又有聯系的教學板塊。
1.目標驅動,任務引路。在這一板塊中,依托單元語文要素先設計課文的教學目標,然后聚焦主問題,合理設計相應的“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圍繞主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循序漸進,最終完成閱讀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此外,還能改變閱讀教學課堂的碎問狀態,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促進學生落實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2.自讀探學,合作釋疑。語文課程的實施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積極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才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從而穩步提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因此,在這一板塊中,根據上一板塊設置的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同時,也能讓教師更好地把握學生在對該課單元語文要素相關能力訓練點的情況,隨時調整節奏,從而實現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目標。
3.精段共讀,品言得法。課文中的精美字詞、語段,是學生開展讀寫訓練的重要素材來源。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品讀課文精段,能讓學生去探尋文本中表現能力訓練點中體現的寫法。以統編版五年級上第二單元《將相和》“完璧歸趙”故事為例,本單元語文要素之一就是要求“結合具體事例寫出人物的特點”,在這一部分,既是強調學生要學會根據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等來感知人物特點,于是在精讀的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學會運用人物描寫來敘述具體事例。只有通過不斷的細讀與品析,才能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有所收獲,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4.遷移運用,讀寫并練。語文課程是一門注重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在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在前面的板塊中,依托單元語文要素為學生設計的一系列任務或者教學活動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因此,這一板塊中,就可以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平臺,培養他們的語言文字建構和運用能力。
5.知識梳理,當堂測評。知識的梳理可以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文本知識和體現單元語文要素的知識點或者能力訓練點,為最后的測評作鋪墊。如何對學生本節課所學進行評價是閱讀教學課堂最后的重點,當堂測評是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通常以閱讀鏈接、同單元對比閱讀、課外類文閱讀等形式呈現。在測評的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不同文本的差異,進一步提高對本節課知識的認識,鞏固所學語文素養。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增長學生的閱讀量,開拓他們的學習閱讀視野,還能促進閱讀方法的轉變,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得以鞏固提升。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依托單元語文要素設計主問題后進行教學設計,能給閱讀教學課堂帶來新變革。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深度融合單元語文要素,靈活巧妙進行閱讀教學設計,每個能力訓練點落實到閱讀教學中去,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也能讓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