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富
雨花臺,這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總是讓我聯想到那些小巧玲瓏、五彩斑斕的雨花石。然而,當我真正站在南京雨花臺的土地上時,才知曉這里并非產石之地,而是一片莊嚴肅穆的革命烈士陵園。
雨花臺,曾是一片烏云籠罩、血流成河的土地。從1927年至新中國成立,無數共產黨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愛國人士在此被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殺害。他們的犧牲,讓這片原本湛藍的天空下,彌漫著悲痛與哀傷。
為什么叫雨花臺呢?我有些不懈,同行的戰友對我講,雨花臺的名字,是早年就有的,它源自一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南梁時期,高僧云光法師曾在此設壇講法,其佛法生動精彩,感動蒼天,佛祖流下淚來,一時間,天上落花如雨,五彩斑斕。人們為紀念這一奇跡,便將此地命名為雨花臺。
我跟隨戰友步入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巍峨的花崗巖雕塑,那是九位烈士英勇就義的群像。他們或昂首挺胸,或怒目圓睜,或戴著鐵鏈,或橫眉冷對,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神態各異,仿佛正在向我們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雕塑周圍,蒼松翠柏挺立,象征著烈士們精神萬古長青,永垂不朽。
沿著環陵大道前行,我來到了陵園的主峰峰頂。那里矗立著一座高大雄偉的烈士紀念碑,如同一支摩天利劍直插云端,傲視蒼穹。紀念碑上,鄧小平同志書寫的“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八個大字金光閃爍,熠熠生輝。在紀念碑前,一尊銅像肅然屹立,上面題有“寧死不屈”的字樣,仿佛在告誡著人們,要敬重先烈,不忘遺志。站在紀念碑前,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我想象著那些革命先烈們為了追求光明,寧死不屈的英勇事跡。他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和平與繁榮,我們怎能不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幸福呢?
隨后,我參觀了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燈光音響系統隨著參觀場景的變化而變幻,智能音箱里講解員低沉而凝重的聲音在耳畔響起。我緩緩前行,仿佛正走在那苦難的時光隧道里。展覽館內擺放著烈士們的遺物、歷史照片、文物資料和畫像,每一件物品都訴說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犧牲的名字中我看見了早期的共產黨員有方志敏、鄧中夏、惲代英等先烈們。
看著這些革命先烈們為追求真理、堅定共產主義信仰而英勇奮斗的事跡,我淚眼模糊。他們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種精神讓我深感震撼和敬佩。
從紀念館出來,我們踏上了一段更為莊重的旅程。那永不凋落的“紀念橋”,猶如先烈們永恒的精神橋梁,跨越時空,連接著我們的心與英魂的世界。英魂不滅的“忠魂亭”,巍峨矗立,宛如一座豐碑,見證著烈士們的英勇與堅定。長長的烈士浮雕墻,訴說著一段段悲壯的歷史,每一幅畫面都仿佛在向我們低語,讓我們銘記那些不朽的英名。思源池里,波光粼粼,映照著我們的臉龐,也映照出我們內心的感慨與敬意。

特別令我震撼的是那座“忠魂亭”。它是由南京30萬黨員的特殊黨費共同修建而成,不僅體現了南京共產黨人和南京市人民對先烈們的深厚緬懷,更是對先烈精神的傳承與弘揚。忠魂亭以堅固的花崗巖筑成,每一塊石頭都仿佛蘊含著烈士們的鐵骨錚錚。江澤民主席的題詞更是賦予了它深刻的寓意,讓人們在瞻仰之余,更能感受到烈士們忠肝義膽的崇高精神。
漫步在雨花臺烈士陵園,每一處都充滿了沉重的歷史感。那剛勁挺拔的蒼松翠柏,仿佛是烈士們不屈精神的象征;那蔥蘢的翠林綠蔭,為這片莊嚴的土地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然而,我的心中卻沉重如墜大海,壓抑得透不過氣來。那些烈士們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們的英勇事跡讓我深感悲痛與敬仰。
我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的時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殘酷與血腥。然而,我深知這一切都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從黑夜到黎明之路,充滿了血雨腥風和艱難困苦。是烈士們的尸骨和鮮血鋪就了這條通向光明的道路。因此,我們更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銘記歷史,不忘先烈,傳承他們的精神。
南京人民在苦難中展現出了英雄本色和偉大精神。他們面對外來侵略者的屠殺和國內反動勢力的鎮壓,沒有屈服和退縮,而是堅定信念,在煉獄中重生。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傳承。
新中國成立后,南京人民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弘揚先烈精神,在雨花臺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如今,雨花臺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它莊嚴地告訴人們:忘記歷史就是背叛!我們必須銘記那些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犧牲的先烈們,讓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前行。
參觀完雨花臺,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更加明白知足常樂的道理。活著就是幸福,這是雨花臺給我最深刻的啟迪。愿我們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為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前行。
——選自西部散文網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