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靜
他是國家級非遺項目“孝義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他是光影世界的追夢人,上臺是演員,幕后是導演。他就是孝義市民間藝術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團長劉亞星。
4月9日,《科學導報》記者走進孝義市皮影木偶劇團,演藝廳一派熱鬧,演職人員正在認真排練節目。音樂起,戲臺上,木偶舞動自如;戲幕后,藝人們手中專注操作,賦予木偶生命。在木偶與藝人的密切配合間,故事中的悲歡離合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孝義木偶戲是盛行于呂梁孝義市及周邊地區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鄉土風情濃郁,于2008年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木偶戲分為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鐵線木偶戲等。“孝義木偶屬于北方派系的杖頭木偶,因為弦由三根棍杖配合完成表演。”劉亞星介紹說。孝義木偶戲又稱舉偶,其特點是真人在下、木偶在上,藝人通過插于木偶上的一根木杖和兩根操縱木偶手的細鐵棒來操作整個木偶。
“木偶的精髓就是人偶合一,上下傳神。木偶本身是沒有生命的,但是表演者可以賦予木偶生命。”劉亞星說,舞臺上的“驚鴻一瞥”,背后卻是日復一日的“舉團修煉”和日日新、又日新的“匠心求索”。
據考證,孝義木偶戲有800多年歷史,形成于宋代,屬于杖頭木偶戲。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劇團制作的木偶很多都是以木質雕刻工藝制作,演員表演起來很費力,后來劇團在造型方面改進技術,借鑒漆器的制造工藝,采用紙脫胎技術,給孝義木偶的制作帶來了極大的進步。制作一個木偶,需要造型、翻模、脫胎等40余道工序才能完成,考驗制作者的美術、刺繡甚至是縫紉的功力。
“80后”的劉亞星是土生土長的孝義人,從小便對戲曲表演感興趣,先后進入山西省電影學院、呂梁市農村干部學院、山西省戲曲學院學習,經過多年的堅守深造,劉亞星不僅把傳統木偶戲技藝掌握得分毫不差,并且結合時代的要求從表演技巧、表演內容上都有所創新。
“孝義木偶在明清以前都是由木頭雕刻而成,但用木頭雕刻有兩個不方便的地方。一是周期比較長,二是比較重。我們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把木頭變為牛皮紙或報紙。”劉亞星說。最初,孝義木偶戲的曲調用孝義秧歌干板腔、皮腔,中路梆子(晉劇)演唱,后又加入碗碗腔演唱。
心在一藝,其藝必工。非遺是一種“慢文化”,年輕的傳承人都面臨著現代與傳統的強烈沖撞所帶來的困惑,而如何讓非遺歷久彌新則是劉亞星一直上下求索的命題。多年來,在劉亞星的帶領下,劇團多年來帶著木偶戲走遍大江南北。2017年9月,劇團與孝義市永安路小學合作共建,掛牌成立全市首家“非遺項目實踐研學基地”,先后接待省內研學實踐學生1萬余名,并于2020年入選“美麗中國 詩與遠方”港澳青少年內地游學聯盟精品游學路線基地。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精神家園,已經成為劉亞星的一份責任。20年來,他由一個嶄露頭角的演員,成為一個擔當重任的團長,但他始終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守護著文化國寶。
擇一事,終一生。劉亞星說,成為匠人,在于堅持與堅守,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千錘百煉、精益求精。匠心之所在,是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在前人基礎上的創新,是新時代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