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瑤琳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治方向,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性質,發展新型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當前,全國各地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有許多探索,其中“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是效果較為顯著、受到關注較多的一種模式。2021年以來,安徽省蕪湖市吸收山東煙臺、貴州畢節等地經驗,并結合蕪湖農村實際情況大膽探索創新,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這一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形態。截至目前,蕪湖市共有231個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其中市、縣試點合作社70個,13個鎮級聯合社,2個區級聯合社,走出了一條黨組織引領發展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之前,蕪湖市的農村地區主要面臨五大問題:一是村級集體經濟比較薄弱。與先發地區相比,蕪湖市農村集體經濟不強,且大多增收渠道單一、發展后勁不足。二是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強。一些基層負責人反映,村黨組織做群眾工作沒有有力抓手,聯系群眾缺乏有效的平臺和紐帶,有的村黨組織說話沒人聽、干活沒人跟,基層矛盾也比較多,鄉村治理水平不高。三是農村發展活力不足。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邊緣化現象比較突出。不少村的常住人口不到戶籍人口的1/3,平均年齡近60歲,一產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不到5%。四是農民增收途徑不多。雖然通過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全部實現了脫貧,但是仍有一些低收入戶、監測戶持續增收基礎薄弱,不斷縮小收入差距、發展差距的壓力還比較大。五是農戶發展不夠平衡。前期很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少數人發起、少數人受益,事實上變成了“精英社”“金錢社”,富了少數農戶,多數農戶未受益,這與促進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不相適應。
蕪湖市運用“1234”工作法,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作為全市農村重點工作扎實推進,通過“連股、連責、連心、連利”,不斷增強村級黨支部組織能力,激發村級集體經濟內生動力。
蕪湖市提出符合全市實際、立足長遠發展的“絕對控股模式”,在建社初期要求村黨組織占股不低于50%,確保黨組織的主動權、話語權和決策權。隨著《蕪湖市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運行管理辦法(試行)》出臺,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組織優勢,鼓勵黨員、群眾出資入股或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技術、地上附著物等折價入股方式,同村集體成立專業合作社。
為保障“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順利推進,蕪湖市市委建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領導小組每季度召開一次全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推進會。各級黨委組織部門、農業農村部門、鄉村振興部門、供銷社部門負責牽頭抓總,做好督促調度和業務指導。一方面,強化組織保障。要求縣級統籌,明確縣區黨委、政府承擔主體責任,負責統籌謀劃推進本地“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另一方面,強化運行保障。市級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自2023年起,上浮至3000萬元。無為市、南陵縣按照每村5萬元,其他縣區按照每村10萬元,設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項資金。
在鄉鎮書記層面,做到思想認識到位、統籌謀劃到位,將“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納入鎮域經濟發展規劃。在村黨支部書記層面,要把政策講清、把道理講明、把利弊講透,把“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對提高黨支部威信、既強村又富民的好處講明。在廣大農民群眾層面,找準宣傳切入點,深入淺出講解政策,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通過召開會議、組織培訓、觀摩學習、走訪動員等形式,用實實在在的例子給群眾吃上“定心丸”。
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蕪湖市編制了《蕪湖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答與問》,明晰合作社意義、辦理條件及操作流程,幫助合作社及時了解、爭取相關政府政策(項目)。其次,在經費保障方面,結合實際,從財政資金補助、土地指標保障、品牌商標建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例如,針對沈弄村農戶購買農資和飼料,繁昌區黨建引領的“三位一體”信用合作發揮了作用。再次,在產業選擇方面,注重從實際出發,鼓勵“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以承接公益性項目起步,條件成熟的可嘗試發展一定比例的特色產業。如灣沚區周橋村曾是個“后進村”,2021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僅10.8萬元。2022年以來,當地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申報了4個投資少、周期短的公益性項目,有了啟動資金后,再利用境內的旅游資源,因地制宜注冊成立了物業公司,為景區提供服務,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0萬元。最后,在利益分配方面,村集體掙錢了,必須提取10%用于發展農村公益事業,修路、修建小學、辦長者食堂等。在股份分配中優先分配給村民,確保村民持股占比不低于30%。灣沚區橫崗社區為防止大戶持股過多,侵害小農戶利益,合作社章程規定每股500元,個人最多持有10股,每戶最多持有20股。
蕪湖的新型集體化發端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但它們不同于過去市場化原則為主導的專業合作社。在懷有“初心”的黨組織帶頭人推動下,新型集體經濟的內涵超越了一般的專業合作社,并不斷豐富其公共性、擴大普惠性、增強內生性。如此,“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就不只是部分農民增收的途徑,更是新型集體化實踐和鄉村振興的基礎。
“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帶頭人的初心,是為90年代以來鄉村不振的困境尋找出路,我富裕不是富裕,大家富裕才是真的富裕。在蕪湖“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實踐中,激發這些初心的機緣,大多有鄉村衰敗、農村社會渙散的背景。
不忘初心后,如何帶動群眾呢?40多年的分田到戶已經讓農民養成了單打獨斗的慣性,如何重新動員農民合作,帶領群眾走向集體化?調研發現,依靠“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推動者們甘當新時代的愚公,付出逆市場化的努力,才能帶動群眾,創造“合”的條件,打破“分”的慣性。
長久以來,外界對集體經濟的一個詬病是:集體經濟都是靠能人,缺乏可持續性。如果這個能人不在了,集體經濟就會垮掉。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市場主體的生存艱難是普遍現象,而非集體經濟本身的問題。而作為市場主體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往往因為其內部的集體理性,或許比一般的市場主體更有韌性和可持續性。
除了在橫向上進行生產、信用、供銷合作,蕪湖市“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內涵還在不斷擴大:提高合作的層次,擴大合作的規模,區(縣)鎮村同步發展,成立鎮一級和縣一級的聯合社。由政府搭建平臺,吸收各村合作社加入,一方面可以抱團對接資本,另一方面能夠“以強帶弱”,對弱勢村集體進行幫扶。在灣沚區,區級聯合主要瞄準主導產業,各個鎮選擇產業的方向則根據自己資源配置和產業基礎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在實踐中逐步形成“錯位發展”“以強帶弱”等經驗。“錯位發展”,即對于試點村中發展勢頭好的,抱團聯合、錯位發展的效果。“以強帶弱”,就是用工作基礎強、產業定位清晰、市場前景好的村帶領工作基礎薄弱、產業定位不清晰、市場前景差的村共同發展,實現組織共建、要素共用、利益共享。“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堅持多數參與,使得新型集體經濟能夠很好地實現多重價值:鄉風文明、社區和諧、可持續性。
本文系2023年安徽省黨校(行政學院)系統重點課題成果,課題編號:QS2023072。
(作者單位:中共蕪湖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