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檔案》1984年第1期試刊到2007年出版第7期(總第199期),24年間我一直從事和分管《北京檔案》編輯部的工作,之后3年雖不分管但兼任社長。陪伴《北京檔案》一路發展,見證了這本刊物從芊芊幼苗到枝繁葉茂,感觸頗深。
《北京檔案》創辦于1984年,1984年和1985年各出版了一期試刊?;貞泟摽某踔?,可以歸結于這樣幾點。一是全國檔案事業蓬勃發展的大環境。改革開放初期,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首都檔案部門想要在全市市屬機構和全國檔案部門中有所特色,創辦期刊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發力點。二是檔案工作宣傳的需要。檔案收集、保管和開發利用離不開公眾參與,檔案事業發展環境的營造更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檔案期刊承擔著聯系社會公眾、傳播檔案知識的重要職責。三是檔案人員學習專業知識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全市檔案局(館)、檔案室新人較多,缺乏相關業務知識,期刊的創辦為檔案工作者搭建了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傊?,宣傳需要陣地,交流需要窗口,研討需要園地,乘借國家改革開放的東風,《北京檔案》于1984年金秋,在北京市檔案事業大發展的前夜應運而生。
萬事開頭難。創刊初期《北京檔案》面臨人手不足、稿源匱乏等挑戰,訂閱、印刷、郵寄更是困難重重。一是人員不足,缺乏編校工作經驗。我們就走出去,到兄弟期刊取經。編輯不僅要審校稿件,還要兼做美編。礙于當時的條件,像統計字數這種工作,都是通過人工來完成的,還有手工繪制版式,精心選取補白、題圖、尾花,剪出小樣送到制版廠制版,這些都是常事。二是稿源匱乏,供稿質量較低。為解決創刊初期的稿源問題,全局(館)同志鼎力支持,積極撰稿,很多領導同志親自為《北京檔案》撰稿、約稿,使刊物增色生輝。來稿質量也是刊物面臨的一項挑戰,編輯工作的對策就是以勤補拙。有時稿件改得滿紙通紅、無法辨認,還要由編輯謄抄一遍。三是環節復雜,征訂發行困難重重。為了一期刊物順利出版,編輯要多次在東城、西城和朝陽三區奔波,穿梭于制版廠、封面印刷廠、內文印刷廠之間,為不耽誤出刊時間,我們還多次下車間幫助排字工人挑揀鉛字,多次去郵局同郵遞員一同蓋郵戳。征訂發行是刊物正常運行的另一項重要工作。編輯部的同仁們抓住每次采訪、改稿和為讀者服務的機會,積極為年底的征訂發行做好前期的宣傳、聯絡、溝通工作,局(館)各業務處室也予以大力協助。大家的共同努力,換來了征訂發行數量的穩步上升。
1991年,《北京檔案》獲批正式刊號,雜志由內部發行轉為正式出版。當時我國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把握的總原則是不增加新刊號,同時整頓撤銷不合格刊物,爭取公開刊號談何容易。為此,局(館)相關同志為刊號的取得四處奔波,陳述理由,編輯部同仁則苦練內功,不斷提高刊物質量。上下內外共同發力,最終把不可能辦成的事情努力辦成。
在辦刊過程中,刊物的欄目、內容和版式于不斷探索中調整變化。到創刊10周年特別是出刊100期的時候,刊物內容和欄目設置基本形成了自身獨有的特點和風格,集新聞性、學術性、業務指導性和知識性于一體,分為新聞報道、理論業務、檔案與社會、綜合副刊四大版塊,每個版塊又開辟若干欄目。
“新聞報道”聚焦全市檔案工作的大事要情,力求信息豐富,短快新活。言論是一本刊物的旗幟,作為機關刊物,必須在宣傳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檔案工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上敢于發聲、善于發聲?!侗本n案》最初是不定期地刊發本刊社論、評論員文章,從1992年第1期至2009年第12期,“每期評論”成為雜志的固定內容,持續18年,從未間斷。此舉在同類期刊中并不多見,歷次評刊都受到領導和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理論業務”版塊是《北京檔案》的主體。“學者縱筆”“業務天地”等欄目都曾是這個版塊的拳頭產品,發表了一大批處于學術前沿的高質量文章,充分體現了京城檔案學研究人才薈萃的優勢。
“檔案與社會”版塊是揭示檔案與社會天然、固有聯系方面的嘗試。有賴于記者、編輯的心誠和腿勤、手勤,一批京城大家,如季羨林、張光斗、于光遠、廖蓋隆、袁世海、周汝昌、侯仁之等,通過這一版塊走進《北京檔案》讀者的視野。反映檔案界老前輩曾三同志早期革命斗爭經歷的《曾三傳》也首發于《北京檔案》。
“綜合副刊”版塊突出可讀性、趣味性。其中,“港臺掠影”欄目(以前為“臺港澳一瞥”)在全國檔案刊物中獨樹一幟,可以使讀者清晰透視臺港澳檔案文化里的中華血脈。這個欄目的唯一供稿人是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的干部吳曉珊(曾使用“吉路”做筆名),她堅持為雜志撰稿幾十年;主持“每期一辯”等欄目的北京鐵路分局干部楊玉昆也為《北京檔案》奉獻了壯年和花甲的時光。他們無不令人感動,也值得我們銘記。
從1996年開始,《北京檔案》由雙月刊改為月刊出版發行,同年,雜志被市新聞出版局評為“北京市社科二級期刊”。1998年又被市新聞出版局評為“北京市社科一級期刊”,與本市《前線》《支部生活》等16家期刊一同榮登“北京市社科優秀期刊”榜。以往斬獲過此榮譽的北京市期刊僅有30家。2001年,《北京檔案》再上臺階,成為首批入選中國期刊方陣的“雙效期刊”。“雙效期刊”是由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按當時期刊總數10%—15%的比例,評選出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佳的全國重點期刊,含金量極高。
《北京檔案》一路發展壯大,歸功于以下這些因素。一是國家改革開放推動下的檔案事業大發展。如果沒有檔案事業的春天,就不可能有檔案期刊的春天。二是包括市檔案局(館)工作人員在內的全市檔案工作者的廣泛參與。沒有大家的支持和參與,《北京檔案》將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是市檔案局(館)歷任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將期刊工作列為局(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其開展工作必須的人、財、物等條件,在工作部署、宣傳鼓勵方面善于發揮期刊的作用。我所經歷的局(館)長王國華、徐俊德、王蕓和陳樂人同志,都曾擔任《北京檔案》的社長或總編輯、編委會主任,對推動雜志的壯大發展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四是有一個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編輯隊伍。編輯部同仁秉承不圖名利、勤勤懇懇、團結協作、發憤圖強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為刊物的出版發行盡心盡力,辛苦勞作。
陪伴雜志二十余載,見證過不少重要時刻,也給我留下了很多永生難忘的珍貴回憶。
一是成功舉辦檔案工作知識競賽頒獎大會。1992年6月15日,《北京檔案》檔案工作知識競賽頒獎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北京市和國家檔案局的領導同志,檔案界老前輩裴桐、吳寶康等,以及來自京內外的25名獲獎代表一同出席大會,場面非常熱烈。1998年的知識競賽,參賽者多達3.9萬人,此類活動的成功舉辦大大提升了《北京檔案》的社會影響力。
二是圓滿舉辦多場重要會議。1994年10月22日召開的《北京檔案》創刊10周年座談會,1998年10月28日《北京檔案》在獲得市社科優秀期刊榮譽后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以及1999年3月19日的創刊100期座談會,是《北京檔案》編輯部同仁永難磨滅的記憶。三次會議召開的目的都是為了總結經驗,找準定位,虛心求教,繼往開來。親臨會議的既有國家檔案局、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局等單位的領導同志,也有革命老前輩、著名專家學者、行業報刊的總編們,次次會議都群賢畢至,氣氛熱烈。
經過幾代人數十載的辛勤耕耘,《北京檔案》如今已書盈四壁,成果可觀。而編輯部工作又何嘗不是一本大書?;仡欁约旱穆殬I生涯,我感恩《北京檔案》對我的培養和鍛煉。雜志創刊三四年后,我先后擔任市檔案局綜合研究處副處長、處長等職務,由于角色不同,我經常在機關的計劃、總結、工作報告、領導講話與期刊的新聞報道、評論員文章間變換角色。公文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準確、莊重、簡明、得體。期刊文章有時則要大量使用比喻、排比、設問、反問、插敘、倒敘等寫作和修辭手法。二者既有區別,也有聯系。兩種角色分任,信息得以共享,寫作方法可以互鑒。除為《北京檔案》撰寫一些新聞報道和學術文章外,我有幸在18年間,連續不間斷地為《北京檔案》起草了192期的評論員文章“每期評論”。期刊工作對我的磨礪使我終身受益。
回望雜志的成長歷程,感慨萬千;展望雜志的發展道路,任重道遠。值此《北京檔案》創刊40周年暨出版400期之際,衷心祝愿《北京檔案》越辦越好,希望《北京檔案》立足北京,找準定位,突出特色,為檔案事業服務,為檔案工作者服務,為檔案工作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