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幅中國畫作品的成功,離不開合理的構圖,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中國畫構圖的研究。畫家只有合理地運用構圖原則和技巧,才能夠創作出和諧平衡、富有表現力的作品。闡述中國畫構圖的重要性,分析常見的構圖形式以及中國畫構圖的一般規律,旨在有效地提升中國畫創作的畫面效果。
關鍵詞:中國畫;構圖形式;構圖規律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相較于西方繪畫重視造型和色彩來說,其更注重氣韻生動、氣勢磅礴、筆墨精妙等要點。除此之外,它的構圖不受時空與焦點透視的限制和束縛,畫中的物象可以自由安排,所以中國畫的構圖更加靈活、自如。然而隨著當代中國畫的不斷創新和發展,傳統的構圖形式已經不能滿足如今多元化的創作思想的表達和形式美的展現,所以對中國畫的構圖形式和規律的研究顯得愈發重要。
一、構圖在中國畫中的重要地位
構圖,簡單來說是將畫面中的各類物象有機地組合起來,使之成為符合藝術規律、藝術審美的一幅完整的藝術作品。南齊謝赫在他著名的“六法論”中首次提出“經營位置”,唐代畫家張彥遠曾說“至于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以上所說的“經營位置”就是指構圖,可見二者對于構圖的重視;中國著名畫家潘天壽也曾根據自己的創作體會對中國畫構圖的方法和技巧做了一系列解釋;現當代的中國畫畫家們不僅學習傳統中國畫構圖技巧,還大量汲取西方繪畫構圖的成功經驗,進而創作出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構圖不僅是由“胸中之竹”向“手中之竹”轉變的重要一步,同時在引導觀眾視線、創造畫面的平衡和諧、增強畫面的視覺沖擊力、表現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傳達創作者的創作觀念以及抒發其創作情感等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構圖是中國畫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二、中國畫常見的構圖形式
中國畫發展至今,出現了各類構圖形式,常見的構圖形式有:橫線構圖、斜線構圖、S線構圖、對角線構圖、三線構圖、三角形構圖、方形構圖、“由”字形構圖、特寫式構圖、折枝式構圖、層疊構圖、自由式構圖等。
橫線構圖,是把所有的物象都繪制在一條橫線上。這樣構圖的作品給人以沉著、嚴肅之感,但同時也極易造成單調之感。在運用此構圖運用時,需注意觀察物象變化的疏密和大小。橫線構圖的中國畫作品如蘇百鈞的《和平頌》,此作品描繪了怡然自得、欣欣向榮的景象。
斜線構圖,即把主要物象呈一條斜線放置在畫面中,使畫面富于變化、富于動態。斜線構圖適合表現體育題材、舞蹈題材、游戲題材等。斜線構圖的典型作品如劉金貴的《節日的山村》,作者描繪了一群歡快的小學生搬著凳子前去節日現場的熱鬧景象。小學生隊伍從畫面右上角衍伸至左下角,使畫面充滿了歡快的節日氛圍,動感強烈,感染力十足。
S線構圖,具有強烈的動態特征。畫家若運用得當,則能夠創作出優美而富于變化的中國畫作品,使用此類構圖時要注意畫面物象的穿插、大小、前后呼應、協調統一等。S線構圖的典型作品如黃胄的《好客的塔吉克人》,畫面中人物數量較多,但在細節的紛繁變化中,總體構圖呈“S”形布局,生動自然。此外,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也是S線構圖的代表作品。作者從題款開始,運用麥穗的擺位、人物的動態、車轍的痕跡和驢車的走向等,構成了清晰的“S”形布局。
對角線構圖,是將畫面中的主要物象安排在畫面兩個對角的連接線上,以突出畫面的立體感和運動感,同時也使畫面的延伸感更強。近現代畫家齊白石的作品《貝葉草蟲》,就是采用了對角線構圖,枝葉從左上向右下方展開,有隨風飄動之感,七只昆蟲附在枝葉周圍,大致形成一個以畫面中心為圓心的橢圓形。
三線構圖,其在中國畫構圖中有一句常用的口訣,即“一長二短,三破鳳眼”,此類構圖中三個物體形成的三條線路,分別為主線、輔線與破線。清代畫家鄭板橋的蘭竹作品就大量地運用了此構圖方法。
三角形構圖,是指以三個視覺中心為主要物象的位置,從而構成一個“三角形”,使畫面整體視覺效果更加沉著、穩定。黃胄的《春蘭》描繪了一位坐著的黑衣少女,此少女的頭部與坐著的身體連線恰好構成一個三角形,使少女端莊文靜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方形構圖,是指畫面物象呈長方形或正方形的構圖形式,此類構圖可以突出畫面的大氣磅礴之感。清代畫家朱耷所畫的《菊石圖》,圖中的菊花和石頭都呈不規則的矩形,整個構圖顯得簡潔大氣。
“由”字形構圖,指的是畫面上輕下重。畫家往往在上半部分留有大量的白色,將畫面的重點繪在畫面的下半部分,給人以穩重之感。這樣的構圖流暢踏實,落落大方,展現出一種舒展的張力。
特寫式構圖,是指突出某一物體或某一局部,對這一部分進行詳細的描繪與刻畫,起到突出畫面重點的作用,使畫面更具張力。南宋時期畫家吳炳所作的《出水芙蓉圖》使用的就是此種構圖方法,畫家將一朵荷花置于畫面正中央,并采用俯視特寫的手法,使紅花綠葉占據了整個畫面,讓觀者能夠直觀地欣賞到這朵嬌艷的荷花。
折枝式構圖,指畫花卉時不進行全寫,只描繪局部,此類構圖形式簡練雋雅。例如元代王冕所繪的《墨梅圖》,梅枝橫斜,梅花繁密,構圖以一折枝梅花橫斜出枝,枝干挺秀,穿插有致,主次分明。此外,宋代花鳥畫也常運用此種構圖。
層疊構圖,指的是在構圖中層層疊加物象,不分遠近,也不分大小,前景在后景中不受阻隔,環環相扣,妙趣橫生。
自由式構圖,此類構圖比較自由且富有變化,在使用時要注意體現疏密有致、大小錯落,讓整體畫面協調。
三、中國畫構圖的一般規律
中國畫一般的構圖規律有:布勢、主賓、取舍、疏密、虛實、開合、布白、對比、平衡、背景、邊角處理、題款處理等。
布勢:中國畫作品講究氣勢雄渾、朝氣蓬勃。在具體的中國畫創作中,創作者通過運用虛實、抑揚頓挫、迂回等方法,創造出欲左先右、欲放則收、欲行則蓄等多種變化。
主賓:中國畫作品中必須有主有賓,因此在初期構圖時就要注意不可喧賓奪主。畫面中物象的主次并不相同,需要選擇一個物象作為畫面中的“主角”,營造出構圖中心,從而充分地突出主體,否則整幅畫面會顯得平淡散亂。
取舍:在確定了畫面主題之后,選取什么樣的物象,以及什么樣的物象畫得多、什么樣的物象畫得少,怎么樣組織這些物象才能使畫面既具形式美又能充分表現畫面主題,需要創作者進行取舍。如果畫面中的物象太多,則會使畫面雜亂無章,且有畫蛇添足之疑;若畫面內容過少,則又無法說明主題。因此,畫面取舍是很多畫家一生的課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取舍是相對的,取多少和舍多少是沒有定論和定式的,是創作者根據自身的個性追求和畫面風格來決定的。
疏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說的就是畫面中“疏”與“密”的關系。在畫面中,“疏”可以理解為物象、線條、顏色較少,“密”可以理解為物象、線條、顏色較多。一幅成功的中國畫作品,其中各個物象、線條的安排都要疏密有致,這樣才能使畫面具有韻律感和藝術性。同時,疏密有致的畫面也有利于打破畫面呆板、平均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若畫面中的物象、線條、顏色都安排得過于平均、工整,就會使畫面失去靈氣。想要讓畫面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且使畫面具有生氣,就需要了解“點”和“面”的形式因素。一般情況下,畫面是以“點”為“密”,以“面”為“疏”,也可以“面”為“密”,以“點”為“疏”,但不管是哪一種,想要展現有生氣、有看點的畫面,關鍵在于大膽地拉開“疏”與“密”之間的差距,讓二者形成強烈的反差。
虛實:對于畫面效果來說,虛實的處理必不可少,即“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想要使畫面更加靈動,虛實有致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必須做到虛實相間、虛實相補、虛實相生。在做到畫面有虛有實的基礎上,還要做到虛實處理得當。過于虛化的畫面,會顯得空、輕;而過于實的畫面會造成重、塞。畫面虛實的處理方法是非常靈活的,大致可以概括為:淡為虛,濃為實;疏為虛,密為實;動為虛,靜為實;輕為虛,重為實;次為虛,主為實;白為虛,黑為實;等等。
開合:“開”即開放之意,“合”即并攏之意。開合是畫面上的對立統一,就像一幅花鳥畫中的花朵,有完全開放的花朵,也要有未開的花苞。一幅畫中需要有開合,這樣才能起到豐富畫面構成的作用。
布白:可以簡單理解為畫面中白色的部分、不安排物象的部分。布白是中國畫作品構圖中需要重點考慮的要素,它的大小、多少、位置等,都會影響畫面的節奏和韻律。中國畫常用的布白方式有:在表示天地的地方布白、在表現行云流水的地方布白、在過于繁密的地方布白、在主體物周圍布白、不畫底色等。
對比:對比就是通過在畫面中制造形形色色的矛盾,并使其相互烘托,以達到凸顯主體的目的。想要表現“疏”,就必須先畫出“密”;想要表現道路的平緩,就必須先描繪一段陡峭的道路;想要表現某物象的“黑”,就要在畫面中安排“白”的物象。可見,萬物都是通過對比來相互襯托的。日常比較多見的對比手法有空間對比、線條對比、色彩對比等。畫面中一切物象的大小、長短、遠近、高低、曲直等變化,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如果將對比運用得當,可以使畫面產生無盡的生命力,從而帶給觀者一種特殊的審美感受。
平衡:即均衡,是指為了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在畫面中利用形體、色彩、結構等不同分量的造型因素,以實現力的平衡。讓畫面達到平衡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利用有生命體與無生命體。有生命體為重,無生命體為輕,所以即使是無生命體在畫面的一角占據了大量面積,但只要給它的對角安排一個有生命體,哪怕是一只小小的蝴蝶,畫面的整體效果都會實現相對均衡。再如,利用色彩因素。假定畫面的一方色彩濃重,那么它的另一方也必須有相呼應的色彩,這樣才能實現畫面的平衡。
背景:背景作為畫面的一部分,不僅能夠起到烘托主體的作用,還能夠豐富畫面,強化畫面的主題思想。不管是表現畫面的形式美,還是表現作品主題,背景都是中國畫構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中國畫創作的過程中,對于背景的處理應多加思索:首先,必須選擇符合畫面主旨的背景形式,假如選擇了不恰當的背景,非但起不到體現作品立意的本質功能,反而會削弱畫面主題表達的效果;其次,背景底色一般不可過多、過雜,以免喧賓奪主,除非在特殊情況下,有些作品是有意以復雜的背景顏色來強化主題表達;最后,背景與主體間的布局要合理,主次關系要清晰,一般來說,背景通常位于畫面主體之后,以襯托前景的主體物象,不過有時背景也會和主體交織在一起,從而呈現出特殊的藝術效果。
邊角處理:在中國畫的構圖中,邊角也是不可忽略的部分,其關系著畫面的全局。邊,是指畫紙的四邊;角,是指畫面的四角。中國畫的四邊,不能簡單地被看作用于限定畫面的邊緣,而是應當被視為構圖的要素之一。一般來說,畫面物象在進行擺放時,應盡量避免與邊沿線平行,以免出現板滯的問題。同時也應注意,如果畫面物象在四角附近進行擺放的過程中有留白,需要盡量避免出現矩形以及等腰、等邊三角形等過于規整的形狀,而是應該有意地使其形成高低錯落、自然天成的效果。至于畫面的四個角,一般至少要封一個角。所謂封,就是堵住的意思。如果四個角都不封,那么在章法上就屬于有殘缺,這樣一來,畫面主題思想的抒發就會受到制約。但四角也不能全封,否則會使畫面顯得過于悶堵。如果封兩個角,就要注意避免雷同,且大多是封相對的兩角,而不是同側的兩角。
題款處理:款識在中國畫構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對畫面的氣韻表現能夠起到破、輔、引、堵、拉、掛等作用,進而完善構圖,調整章法平衡,疏通畫面氣韻。款識運用得好就能使作品“錦上添花”,但如果運用得不考究,則會適得其反。題款印章需要考慮畫面構圖的布白及氣韻,在畫面的什么位置題款蓋章,以及款識的大小、形狀、樣式等,都要進行謹慎且反復的推敲,做到心中有數,使其與畫面的主體和諧呼應。
四、結語
中國畫構圖形式的多樣性為創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使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審美和表現需要進行選擇和創新。遵循構圖規律能夠保證作品的整體和諧與平衡,使畫面具有統一的美感。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中國畫的構圖形式和規律并非固定不變的教條,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創作者的個性而不斷演變的。我們要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同時也要明白構圖是為作品的中心思想而服務的,切不可將構圖的地位置于作品的中心思想之上,只有這樣,才能夠創作出具有獨特魅力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2]張世彥.邊·位·場·勢·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唐秀玲.中國畫創作與構圖研究[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曹如媚,崇左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助教。研究方向: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