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水印木刻是我國獨特的印刷方法和藝術形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木板為載體,通過水墨印刷的方式,用以復制水墨畫、彩墨畫、絹畫等手跡藝術品,也用于創作體現自身特點的藝術作品,具有中國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和藝術品味。這種特有的“韻味”使水印木刻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譽為“再創造的藝術”。在當代,水印木刻仍然受到許多藝術家的青睞,并且在“韻味”的表達上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旨在探討中國水印木刻的“韻味”表達,從歷史淵源、發展脈絡以及個人藝術創作方面進行深入剖析,揭示水印木刻在中國的獨特“韻味”及其歷史與文化價值。
關鍵詞:水印木刻;韻味;印痕
一、中國水印木刻概述
水印木刻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印刷術。唐朝時期,隨著雕版印刷術的興起,水印木刻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重要的印刷方式。宋朝時期,活字印刷術的出現使得水印木刻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宋代文人山水畫快速興起,因此也推進了水印木刻的發展,作品以書籍、經卷、畫卷等形式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水印木刻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明清時期是傳統水印木刻的繁榮期,水印木刻逐漸擺脫書籍印刷的束縛,開始向繪畫、書法等領域拓展。這一時期的水印木刻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色彩和層次感,同時也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十竹齋書畫譜》和《芥子園畫譜》標志著中國傳統水印木刻達到頂峰。黃永玉的《阿詩瑪》、李煥民的《藏族女孩》等作品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水印版畫的杰出代表。這些作品使世人目睹了我國現代水印版畫的發展現狀,進而帶動了我國現代水印木刻與版畫事業的蓬勃發展。
中國傳統版畫和印刷技術在生產方法上具有相似之處。在印刷時,藝術家根據自身所需會使用不同的顏料、紙張,控制水量等變量以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可以說,“刀”“木”“水”“印”的“韻味”是水印木刻版畫最顯著的特征。中國傳統水印木刻講究水色淋漓、舒緩明亮的藝術特點,這是與西方版畫制作最大的不同。這種藝術特點使得中國水印木刻在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證明了中國藝術家的獨創性和精湛技藝。水印木刻的“韻味”不僅產生于藝術家對于材料的選擇、不同刀法的運用,還表現在印刷的手法方面。這些制作過程能夠體現出藝術家對“韻味”的把握,從而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
彭吉象教授在《中國藝術學》中專門論述了怎樣對圖像進行藝術“韻味”塑造,“這主要有兩點:其一,優秀的藝術作品應做到情景交融,物我為一;其二,優秀的藝術作品應做到虛實相生,余味無窮”。謝赫六法中也提到“氣韻生動”,意思是作品和作品中描繪的形象具有生動的氣度和魅力。其中,“氣韻”可以理解為水印木刻中的“韻味”,在材質、刀法、色彩、印刷等方面創造出不同的意境。
二、中國水印木刻的獨特“韻味”
(一)水印木刻的材質美
如何使水印木刻作品充滿“韻味”?首先,水印木刻的材質——木板本身就具有獨特的質感和美感。不同種類的木板有著不同的紋理色澤和質地,為水印木刻作品增添豐富的視覺效果和觸感。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通過對木板的挑選、處理和雕刻,充分展現出木板的材質美和工藝美。例如藝術家李以泰的系列作品《湖畔》,通過對板材的把握,將原生木材的肌理與水印木刻渾然天成的形態特征相結合,使整個畫面透露著質樸、悠然之感,有著中國傳統水鄉的獨特魅力。藝術家對于畫面的“韻味”處理與傳統中國畫的寫意畫相像,講究氣韻生動,意境優美。
(二)水印木刻的刀法美
在水印木刻中,刀法的使用會使畫面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不同刀法呈現出不同線條,是水印木刻的基本構成元素之一,也是表達藝術“韻味”的重要手段。水印木刻和黑白木刻方法一致,使用圓刀、三角刀、平刀、斜口刀等刻畫出或鮮明或含蓄的畫面。版畫藝術家凌君武的水印木刻“園林印象”系列作品,使用婉轉曲直的長線條抽象展現蘇州園林清雅如流水的藝術特點,“內方外圓,圓中有方”的趣味刀法使得畫面充滿靈性。藝術家純樸地傳達出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印象,以及蘊含在古典園林中的東方文化神韻。
(三)水印木刻的色彩美
水印木刻的色彩之美主要表現在對水、墨的運用上。水墨具有流動性和滲透性,能夠產生豐富多變的層次和效果。藝術家通過掌握水分的多少和運筆的速度與力度,使水墨在紙上呈現出深淺、濃淡、暈染等不同效果,營造出獨特的意境和“韻味”。一方面,要把握對紙張濕度的控制;另一方面,調和水性顏料的比例時,顏色調入水的比例要依靠畫面產生的濃淡需要來決定。當一個版開始印刷時,由于水分的流失,版面會變得干燥,紙張會縮小,從而影響對版,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錯版,影響畫面效果。因此一旦開始就不能中途停止,時刻保持紙的濕度,達到朦朧和淋漓之感。
陳琦的作品“上善若水”系列充分發揮套版技法的特征,墨分七色,通過暈染使每個色階產生細致入微的濃淡變化。這與傳統水印木刻技法不同,畫面多用素墨為底色,很少使用色彩,運用多層分版疊印展示造型和層次變化,突顯水與色漸變的透明度和秩序感,使作品更具有藝術表現力。
(四)水印木刻的印痕美
印痕與印跡可以說是版畫藝術特有的語言標識。水印木刻中版畫的印痕是通過紙張轉印形成的,藝術家不同方式的處理使作品呈現出不同的空間效果,并且不同層次的上色也會產生深淺、濃淡的變化。“印痕”可以說是水印木刻最為重要的藝術語言,每位藝術家對于印痕的把握不同,從而產生獨特的藝術語言。這種主觀表達,十分契合藝術家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
版畫藝術家方利民以感繪形,常利用水性材料的特質,體現東方美學的內涵。方利民的作品大多呈現豪放、不拘泥于一格的表現方式,并不在意物體對象的寫生感,而是著重于意象的表達。以《池塘之二》為例,他以墨色的黑、白、灰為基本色調,將印痕的表現性發揮到極致,使得畫面在內容和形式上達到高度統一。同時,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技術和材料的可能性,結合自身的生活體會、內在情感和創作主題思想,對藝術作品的精神內涵和意境進行深度挖掘,使得作品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
在版畫創作中,對于自然元素的敏銳把握、對于技術和材料的不斷探索以及對于作品精神內涵和意境的深度挖掘,共同構成版畫藝術的魅力,也使得版畫作品成為能夠觸動人心、引起共鳴的藝術佳作。
三、作品《閑暇》《憶對中秋丹桂叢》
創作見解及心得
(一)作品《閑暇》分析
從研一開始筆者就確定了創作方法,選擇水印木刻這種特殊的媒介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想法。在《閑暇》(圖1)的創作中,學習運用日本浮世繪的藝術表現手法,使用精細的外輪廓線條和特有的構成形式,展現一個正在放松身心的中年女子的形象。整幅畫面以坐在沙發上的女子為主體物,并對現實場景進行結構重組,加入主觀判斷。與一般的“照片”的繪畫形式不同,畫面中會更加注重背景襯布與前面主題人物之間的關系,根據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視覺效果進行創作。并且,在創作過程中找到合適的與之相符合的表現手法與藝術語言,使得畫面與內心的預期達到一致。
在木板的選擇中使用7 mm厚的合成椴木板,整個畫面分成4個版面。主板為黑色精細的物體輪廓,突出以人物為中心的襯布周圍場景的營造。在背景的選擇上,借鑒日本版畫藝術家葛飾北齋的用色和漸變的效果。在顏色調和的過程中,適當提升顏料的濃度,將其厚厚地平鋪在版面上,再將悶制好的三層夾宣輕緩放置,使用馬蓮多次重復印制產生粉質肌理的效果。印刷中水分占比較小,主要是表現出厚重、寧靜的場景。
(二)作品《憶對中秋丹桂叢》分析
作品《憶對中秋丹桂叢》(圖2)之名,出自宋代辛棄疾的《一剪梅·中秋無月》:“憶對中秋丹桂叢,花也杯中,月也杯中。”大意是回憶昔日中秋,置身在芳香的丹桂叢,花影映照在酒杯中,皓月也倒映在酒杯中。因此畫面中出現了圓月、桂花樹、賞酒的人群、屏風、怪湖石等具有中國傳統韻味的標志性物件。在確定主題的過程中,首先是想做一組關于中國傳統節慶的主題繪畫,并且由于當時中秋將近,因此確定了自己的方向。在收集素材的過程中,辛棄疾的這首詞給了筆者靈感,于是根據詞中所描繪的場景進行藝術再現。
借鑒藝術家任慧慧的構圖方式,整個構圖展現的是一個書卷舞臺。將詞中的場景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現代舞臺中,并將主體人物的造型進行高度提煉和改變,出現現代人物場景,體現傳統與現代民俗節慶的延續。人物形象只用單墨,利用顏料的濃淡分層,分區刻畫人物形象,使用印痕與板材特有的木痕構成特有的“韻味”,以這種手法展現筆者的藝術語言。
在板材處理過程中,為了表現出粗木紋的肌理,特意避免了過度的打磨,以展現木板自然的紋理美。這種處理方式不僅保留了木材的天然特性,還為后續的印染過程提供了獨特的視覺效果。為了達到最佳的印染效果,必須精確控制悶紙時間,確保版面保持適當的濕潤度而不藏水。這樣,木紋的印染效果就會非常清晰,與畫面所需的質感完美契合。在印刷過程中,筆者以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步驟,對顏色的深淺、漸變位置以及背景的有無都進行了多次嘗試和調整。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確保了最終作品的質量和視覺效果。
總之,通過這種特殊的板材處理方式和精細的印刷技術,可以創作出既保留木材天然紋理美,又符合畫面質感要求的作品。這需要我們在處理板材、控制印染條件以及印刷過程中都保持高度的專注和嚴謹。
四、結語
當代水印版畫要表達東方意蘊,首先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傳統水印木刻中的“木味”“刀味”“水味”“印味”這四種元素。它們不僅是水印木刻的技術特點,更是其藝術魅力的源泉。它們相輔相成,共同營造出水印木刻特有的“韻味”之美。“木味”指的是木材本身的質感和紋理,為作品帶來天然的質樸和自然之美。“刀味”則體現在刀刻的過程中,每一刀的深淺、快慢都會留下獨特的痕跡,這些痕跡不僅記錄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也為作品增添了獨特的個性和力度。“水味”在于水印過程中水和墨的交融形成的色彩變化和層次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動和鮮活。“印味”則是指印刷過程中紙與版面的接觸,每一次的印刷都是一次與紙張的對話,會留下獨特的印記和質感。在表達東方意蘊時,這些元素需要得到充分的發揮和融合。藝術家需要在創作過程中將這些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精心的構圖、巧妙的刀法和靈活的印刷技巧,使得“水”“印”“木”“刀”的特點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從而產生特殊的“韻味”和藝術效果。同時,面對當今世界文化的迅速融合和多重分享,水印木刻版畫中“韻味”的體現更加值得關注。在堅守傳統水印制作優點的同時,也應該善于使用現代新興技術與概念,如數字技術、新材料等,來拓寬水印木刻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渠道。這不僅可以使水印木刻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活力,也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NATIONAL MUSEUM OF CHINA.工藝,作品本身的生命歷程:“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擷英[J].裝飾,2019(4):48-59.
[2]蔡舵.探析年畫與水印木刻版畫之間的差異[J].美與時代(中),2018(8):137-138.
[3]肖月.印痕的表現性在水印木刻中的體現[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4]張舒言.水印木刻版畫“韻味”的表現探析[J].美與時代(中),2017(10):123-124.
[5]陳琦.刀刻圣手與繪畫巨匠[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8.
[6]陳紅.談版畫印痕的藝術魅力[D].沈陽:沈陽大學,2015.
[7]龔建光.淺議水印木刻版畫“韻味”的表現[J].美與時代(中),2014(10):68-69.
[8]曹圓.論“傳移摹寫”在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美與時代(中),2015(7):76-77.
作者簡介:
俞依依,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