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討如何在數智技術發展的背景下,有效研究漢隸結字規則。通過利用數智技術,特別是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匹配數智技術模型去解析東漢碑刻的結字規則,揭示其背后的結構規律及演變特點,為書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此外,還對數字化技術,尤其是數智技術,對漢隸書法研究方法和路徑的影響進行探討,為漢隸書法的教育、傳承和創新提供科技支持。旨在通過對漢隸書法的學術研究,為書法藝術的數字化傳播和教育提供新途徑,展現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傳統藝術的新可能性。
關鍵詞:數智時代;結字規則;漢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科研項目“篆隸之變中漢字構形系統發展的審美變化研究”(NDYB2021-34)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人工智能(AI)和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漢隸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數智時代不僅為漢隸書法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還促進了書法教育和傳播方式的創新。本文旨在探討數智技術對漢隸書法結字規則的深度解析及其演變,探索漢隸書法在數智化背景下的發展方向。
盡管AI在圖像識別、模式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已初步體現在漢隸書法研究中,但對于如何深度利用數智技術重新解析和定義漢隸的結字規則,以及這些規則對當代書法教育和創作的意義,仍未充分探討。此外,《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了利用數字技術推廣傳統文化的重要性[1],這為漢隸書法的數字化研究提供了政策背景和支持。
通過應用數智技術,對漢隸書法進行深度解析,重點在于使用人工智能特別是在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方面的優勢,深入分析漢隸書法的結字規則。研究中,將通過數智技術分析漢隸字形的變化,并對漢隸字形變化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漢隸書法結字規則的演變規律和特點。此外,本文還將探討數智技術對漢隸書法研究方法和路徑的影響。
研究設計采用數智技術深度解析漢隸書法的結字規則,旨在探索其在數智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方向及其對學術研究、數字化傳播和教育的貢獻,從而豐富對漢隸書法藝術特性的理解,并探索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傳統藝術的新途徑。
一、數智時代的定義及其對書法研究領域的影響
數智時代是指以數字技術和智能化為標志,數據成為核心生產要素和主要驅動力的新時代。數智技術是指那些支撐數智時代發展的關鍵技術,可以提供數據的收集、處理、分析和應用,以及智能化決策和操作。這些技術共同構建了一個高度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新時代,為各行各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基礎和動力。
在書法研究領域,數智技術的引入不僅為傳統藝術的研究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也極大地拓寬了書法藝術的傳播和應用空間。數智技術在書法研究中應用包括方方面面,如數字化存儲與文獻管理、書法創作輔助、書法藝術分析與研究、教學與傳播、保護與傳承等。數智技術的應用為書法研究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不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和精確度,也為書法藝術的創新、傳播和教學提供了全新的可能。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預計未來數智技術將在書法藝術的數字化傳承、智能創作、深度分析等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數智技術在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方面的優勢對書法研究意義重大。數智技術中的圖像處理是一系列運用數字技術對圖像進行分析、處理和修改的技術和方法。它涉及從基本的圖像數據捕獲到復雜的圖像分析、理解和重構的全過程。在書法研究等領域,圖像處理技術尤其重要,因為它能夠提供對書法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新的理解方式。圖像處理技術在書法研究中的應用集中在圖像數字化與存儲、特征提取、風格分析與識別、圖像增強與修復、圖像合成與重構等方面。數智技術中的模式識別指的是利用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來自動識別和分類數據模式的過程。這些技術能夠處理和分析大量復雜數據,從中發現規律和特征,用于識別對象、場景、語言、行為等。在書法研究領域,模式識別技術顯得尤為重要和有用,主要表現在書法作品的自動分類和鑒別、書法風格和流派的分析、書法教育和學習的輔助工具、數字化書法創新等方面。圖像處理和模式識別技術在書法研究中的應用,不僅極大地擴展了書法藝術的研究范圍和深度,也為書法教育、創作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和視角。隨著數智技術的持續進步,圖像處理技術在書法研究和應用中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預計會有更多創新應用和研究成果出現。
二、數智技術在漢隸結字研究中的應用
數智技術在漢隸結字規則研究中的應用方面,提供了一系列令人期待的新視野和可能性。漢隸,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獨特的結字規則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也是理解古代漢字演變的關鍵。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圖像處理等數智技術的發展,其在漢隸特征提取、訓練模型識別和造字方面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運用圖像處理技術自動識別并提取漢隸字形的特征,如筆畫類型、結構組合等,可以為分析結字規則提供更精確、高效的數據支持。機器學習算法可以訓練模型,以自動區分和歸類不同的漢隸字形特征,加速結字規則的識別和總結過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分析東漢碑刻隸書的結字規則,并通過大量數據學習其筆畫特征和結字規律,揭示其背后的美學和文化邏輯。構建深度神經網絡,訓練模型識別不同的東漢碑刻隸書作品,可以分析其結字規則的共性與個性。
三、東漢碑刻隸書結字規則
(一)東漢碑刻隸書結字規則的已有研究基礎
中國書法家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結字規則,如衛夫人、王羲之、蔡邕等在書論中皆有談及。“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焉。”中國哲學強調陰陽平衡,如太極圖展現之陰陽共生。在蔡邕的隸書中,他將這一書學理論體現得淋漓盡致,打破了均分和對稱,呈現出陰陽的變化,如黑白、長短、大小、疏密等,既對立矛盾又和諧共存。現代的書法研究也蓬勃發展,2022年書法已經正式成為一級學科。相關的書法正體文字形態的演變和隸變研究也有新的突破[2]。對比古時候用文學性的比喻象征式描寫,現在的書法研究更加注重具象化、科學化分析[3]。漢代碑刻隸書結字規則散見于書法論文、著作中,沒有進行較全面系統的歸納整理。
在前期的研究中,筆者從隸變角度對東漢隸書的結字規則進行了分析。在接下來的研究中,將從布白、長短節奏、脈絡、塊面等方面對東漢碑刻的隸書結字進行探討。
(二)當前東漢碑刻隸書整理研究應用數智技術的必要性
當前學術界以文字資料為研究主導,對圖像資料有待深入研究。近年來,考古發現了大量書法歷史圖像資料,豐富了書法研究視野,同時也出現一些新的理論觀點。隨著大量圖像資料的出土,其規模龐雜,處理和分析變得復雜。在處理眾多東漢碑刻隸書的經典案例時,僅依賴人工的方式進行整理和研究顯得尤為困難。而借助數智技術,包括機器學習、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等,可以對這些圖像進行高效的歸類整理和分析,從而揭示其中的潛在模式和規律。這種技術的應用為圖像資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為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歷史文化和藝術發展提供了前景可期的機遇。
(三)東漢碑刻隸書結字規則匹配數智技術
數智技術的運用旨在以圖像資料為重點研究對象,結合歷史書法理論,探索書法形式演變的內在規律。在當代科技與考古成就的支持下,前所未有的研究契機得以出現,為書法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針對隸書結字規則的研究,應積極探索與相應的數智技術模型相匹配的方法和工具。這包括利用計算機視覺、圖像處理和深度學習等技術,以數字化、自動化的方式對隸書結字規則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深入挖掘其內在規律和特征。通過結合數智技術,可以提高研究效率,拓展研究深度,并為書法研究帶來新的突破和發展。
(四)針對結字規則匹配相應的數智技術模型
中國書法藝術深深植根于其獨特的美學原則和哲學思考中,特別是在布白、長短節奏、脈絡結字以及塊面關系這四個方面。
布白觀念不僅注重筆畫之間的空白,還關注文字部首之間及文字之間的空白是否適宜。正如老子所述:“當其無,有室之用。”書法亦然,筆畫兩側的空白至關重要。在漢碑的隸書中,合體字的部分之間很少有交叉關系,各部分通常有自己的明確區域,中間的空白形狀也經過精心考慮。中國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法則即為“計白當黑”,或者說“知白守黑”。老子也提及:“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計白當黑”意味著將筆畫外的空白空間像黑色筆畫一樣精心布置和安排。這要求書法家不僅需要掌握線條運動的技能,還需要具備切割空間的辨別眼光,利用空白與不同形狀的黑色線條運動之間的辯證統一,以達到虛實相生、知白守黑的效果。深度學習算法,特別是卷積神經網絡(CNN)和生成對抗網絡(GAN),可以用于模擬書家如何利用這些空間來增強作品的美感。通過訓練深度學習模型,識別并生成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布白模式,我們可以探索布白在不同書法作品和在東漢碑刻中的變化規律。這不僅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輔助工具,還能幫助我們深入理解書法美學中布白的重要性。
長短節奏在書法中是指筆畫的長度變化,它影響著字體的整體節奏和美感。長短節奏的巧妙運用可以增加字體的生動性和藝術感,使字體更加生動自然。在書寫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控制筆畫的長度,使其在整體布局中形成豐富的變化,從而營造出韻律感和動態美。通過對長短節奏的理解和運用,可以提升作品的藝術水平,展現出更高的書法境界。在書法藝術中,節奏可以表現在行與行之間、一行之內,也可以表現在一字之內的筆畫長短節奏上。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可以對書法作品中的筆畫長度、速度和方向進行量化分析,從而揭示不同書法家和書法風格中長短節奏的規律。利用這些發現,可以開發出智能書寫工具,不僅能模擬特定書法風格的節奏感,還能根據用戶的輸入自動調整筆畫的長短,以適應不同的書寫需求和美學偏好。
脈絡結字觀念在東漢碑刻隸書中非常重要。觀察我們周圍的事物,從葉子的葉脈、人體的經絡,到太陽系和銀河系的旋臂,無不展現出脈絡的存在。漢字同樣具有其獨特的脈絡結構。在先前的布白和長短節奏中,我們強調了對比關系。而如何將這些對立的矛盾統一起來呢?這就是脈絡所要解決的問題。脈絡在文字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類似于項鏈上的絲線,將不同的寶石串連在一起。點畫和塊面的對比通過“用反”思維被拉開,而布白和脈絡致力于創造整體統一的和諧。一個字如同一個集體,其中的每個部分各具特色,但在整體中卻呈現出和諧統一的組織。利用數據分析方法,可以研究書法作品中點畫和塊面如何通過脈絡結合成一個整體。這種分析可以揭示書法中隱藏的結構模式,幫助學習者掌握更復雜的書寫技巧,并為設計自動生成書法作品的算法提供理論基礎。
塊面關系對書法作品的視覺效果有重要影響。書法部件的組合和筆畫的密集程度,形成不同的塊面,進而影響作品的整體視覺平衡和美感。塊面是由漢字筆畫構成的,具有一定形狀和面積的空間單位。在書法藝術中,塊面不僅體現在單個漢字的內部結構,更通過筆畫的排布和組合,在視覺上形成豐富多變的視覺效果。這些視覺效果在藝術表現上形成了所謂的“黑、白、灰”三大面,即通過筆畫的密集程度形成視覺對比和空間感。通過計算機視覺技術,可以自動識別并分析書法作品中的塊面大小、形狀、密度和分布,從而研究它們如何共同作用于創建視覺上的吸引力。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理解傳統書法作品的構成原理,還可以指導現代書法作品和書法字體設計,通過科學的方法優化視覺效果和閱讀體驗。
四、結語
數智時代的到來為漢隸書法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強調了科技在傳統藝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展示了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巨大潛力。本文探討了數智技術在傳統藝術研究中的應用價值,為漢隸書法的研究開辟了新途徑。隨著數智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預期將有更多的傳統藝術形式通過這些先進技術被重新發現和重新評價,進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文化部.文化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4-01-0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gfxwj/202012/t20201204_906313.html.
[2]牛子.書法正體文字形態之沿革[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
[3]王寧.漢字構形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23.
作者簡介:
唐倩,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書法與文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