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繼慧
“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每當快到三月三,總會想起這動聽的歌聲,伴隨著優美的旋律,無不陶醉陽春的明媚與燦爛。
是呀,一進三月,誰不心情愉悅、精神煥發呢?那沉眠一冬的小草早已蘇醒,爭先恐后地仰頭露臉,任春風吹拂,任暖陽親吻。春花也是,早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最先耐不住寂寞的是迎春花,緊隨其后的是杏花與桃花,將那黃乎乎、白瑩瑩、粉撲撲的花瓣和嬌滴滴的花蕊盡情向世人展露。還有那河畔的細柳,隨著陽春明快的節奏,將淺黃的柳花搭進河面,暈開一灣春水,招來鴨鵝共舞,盡情渲染春天的神韻。
“春風含笑柳如煙,最美人間三月天。”的確如此,即便在我們塞北山區,也到了百花爭艷、萬物含情的時候。不論是山上的山杏花、山丁花,還是梨花、海棠花,或是路旁綠化帶的丁香花等各色花種,恣意盛開,芬芳無限,將春的氣勢、春的精彩,彰顯無遺。
綠色同樣不甘落后,也將樹枝點綴,那柔柔的鵝黃,那淡淡的嫩綠,似是羞怯,似是顧盼,似是攢勁,將綠色包裹滿樹,綠葉仿佛與鮮花爭寵。還有那調情的鳥雀,在樹梢上飛來躍去,盡顯華麗的羽翅與婉轉的聲腔,以求攜手配偶口銜草毛共筑愛巢。再看那蜜蜂與蝴蝶,圍著花叢,翻來覆去,載歌載舞,對這陽春三月的召喚,興奮不已。
春的成熟、春的魅力,就在這春風化雨中,翩然登場,華麗亮相。
三月三,風是暖的,風是甜的,拂得臉上酥酥癢癢,于是心里也溫溫潤潤。踩著被細雨浸潤得又松又軟的土地,聞著清新、滑爽、細膩的空氣,無比舒暢,無比輕松,也覺自身猶如一只飛歸的燕子,與鳥雀同飛共鳴,逐夢藍天,沐浴這融融的春光。
風和日麗三月三,是郊游的好日子,人們會不約而同地到郊外踏青,到野地挖菜,到山谷賞花,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只管解開衣襟、敞開胸懷,讓春光撫慰,聆聽春的腳步聲和心跳聲,盡情地感受大自然的熱情。濃濃的花香里,混雜著泥土那純樸、敦厚的氣息。我想,這或許就是陽春的獨特味道。
全家人一起拿著鏟子袋子走上田間地頭、壩埂坎沿,剜野菜,識花朵。
蹣跚學步的小家伙兒在大人的引領下,見到了黃燦燦的羊媽媽花或婆婆丁花,興奮得咿咿呀呀、指指點點,可笑的模樣越發可愛,逗得全家人好不開心,那馨香四溢的溫情,隨著春風在田野上空悠悠地蕩漾。
楊柳春風三月三,原本就是賞春的節日。三月三在魏晉時代叫上巳節,普通百姓結伴踏青、郊游,文人雅士相約采風、郊宴。王羲之的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就是在此日與好友相聚蘭亭時乘興而作。
當然,在這一天,人們更注重的是到河邊沐浴,清埃除晦,祈福求安。如賀鑄所言:“九曲池頭三月三,柳毿毿。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描寫的正是京都九曲池畔三月三時節,那車水馬龍的歡騰場景。
三月三也稱情人節,詩圣杜甫在《麗人行》中有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指的就是這一天,有情人在河邊美目流轉,顧盼生輝。我國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年輕人相聚這天一展歌喉,那濃情蜜意伴著和煦的春風在山谷陣陣飛揚。
三月三更是廟會日,善男信女都要在這天進廟燒香拜佛、祈福求愿。三月三,無論是遠古的上巳節,還是情人節,或是廟會,都有著迎新、賞新、納新之意。新,既是美景,更是美意,就讓我們在這良辰吉日盡興感悟春天吧!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在腳下,春在眼前。于是,明天、后天,以及夏天、秋天就都在腳下,都在眼前。
春日、春光、春情,都叫人感動,都叫人沉醉。與此同時,還有暢想,還有激情。
三月三,是一個令人贊美的日子,是一個令人留戀的日子,更是一個令人憧憬的日子。
三月三,我對春天許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