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英
海南的年,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年味。大年初二—姑爺節(jié),老鐵、姐,還有我,掙脫了回娘家拜年的禮節(jié),帶著爹娘在他鄉(xiāng)尋不一樣的年味!
姐很給力,起來安排好早餐,就去忙自己感興趣的事了—考察當(dāng)?shù)貎和t(yī)院;我就成了臨時隊長,帶兩位老人去夏威夷海岸沐浴陽光。我們?nèi)サ穆飞希翔F就發(fā)來了她們一家的定位—假日海灘。看來英雄所見略同,找個合適的地方陪老人家曬太陽,就是最好的孝順。
爹因為年歲大了,有些不想多走,愛照相的娘和擅長照相的爹就留在了海岸入口附近,我則獨自沿著海岸前行。
溫和的海浪聲成了我的音樂,走了一段后,回望沙灘上自己那板書似的腳印,證明了我已來過海南。抬頭看天,這輪紅日照耀著我,也照耀著我愛和愛我的人。
拂面的風(fēng)帶走了我的煩惱,明鏡之下,望不到頭的海岸線上,我成了螻蟻,游客也成了我眼中的風(fēng)景。
剛工作時曾讀過廖沫沙的文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此時此地,我才真正悟透。曾攀登過華山,懂得巍峨的意義,今天極目遠眺,明白了何為浩瀚。
為了記錄這些,我打開手機,又遇驚喜,在風(fēng)景旖旎的沙灘上收到了女婿的拜年紅包。就這樣走走拍拍,我漫步到了延伸向海中的人造堤壩上。
新海港的指揮大樓輪廓清晰,出航、歸港的船舶鏡頭拉近便可拍到露出水面的船身。我不禁思接千載,若王勃能搭上這來往的大船,他的經(jīng)典詩句遠不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蘇軾遠謫儋州,如果交通像當(dāng)下這么便利,追隨他到海南的佛印和尚就難以入圍胡適的《蘇東坡傳》了。
這時,堤壩上釣魚人的一聲“我都等一個小時嘍,沒一個張嘴的”,把我拉回到了現(xiàn)實。我開始拍釣魚人的掠影,他們或蹲,或站,或躬身,姿態(tài)迥異,甩桿的帥氣雖沒捕捉到,但十天來第一次近拍他鄉(xiāng)客居釣魚人的掠影,也不失雅趣。拍興正濃時,老鐵兩口子也急匆匆趕來與我會合。
轉(zhuǎn)眼已是大年初七,老鐵一家自駕三亞,清晨出發(fā)。眼里有光、心中有愛、肩上有責(zé)的人,預(yù)判及安排都十分妥帖。她們一家避開三亞擁堵的景區(qū),選擇我沒聽說過的分界洲島游玩。懂茶愛茶的她將茶局?jǐn)[在了藍天當(dāng)傘、綠地當(dāng)席的椰樹林下,會玩兒、會樂、會生活。
我們家的兩位老人正欣賞自己的攝影作品,姐繼續(xù)擬2024年的發(fā)展計劃,而我也不閑著。“打卡”過騎樓老街,再來看明信片,“穿梭在廊柱之間”“歷史在柱間留痕”“記憶在石墻攀爬”等主題的畫面不再空洞。生活在老街的當(dāng)代海南人,沒有辜負(fù)他們的先人,更沒有讓他們祖先的文明遺失在紅檐青瓦間。
我們又去尋當(dāng)?shù)氐娜碎g煙火,步行至離酒店兩公里左右的五源河農(nóng)貿(mào)市場,一邊閑聊,一邊看街。去長濱七路,從兩旁插的宣傳旗得知,農(nóng)貿(mào)市場旁的五源河廣場正在開年貨展銷會,越臨近市場走得越快,可是到點只剩攤位了!雖然展銷會已打烊,但絲毫未消減我們的興致。
晚餐時,海鮮上桌了,個兒大的海螺和海蝦不是海鮮中的上品,老鐵家除夕餐桌上的海鮮才是!但能讓兩位老人吃個開心,就不枉在海南過的這個年!
星光閃爍的夜晚,我們散步環(huán)島旅游公路,酒店外這一段是從新海港出航的小車必經(jīng)路段。夜幕下,小車按要求排成三列,每輛車的近光燈都開著—“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shù)的明星”,這是多么應(yīng)景的詩句!
我們沿公路走到會展中心的北門,再抄近路穿過展廳的后門回到酒店。圍著場館排滿了進港的小車,“路虎”只能堵路,“奔馳”不得馳奔,“寶馬”也只能低頭哈腰了。轉(zhuǎn)到接待大廳廣場,這里成了車的海洋。
我在想:在海南過年看到的風(fēng)景,足以讓我用文字發(fā)酵,讓它的沉香播撒到我的氣場能到的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