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浩

對于戰爭,容易引起我們興趣的是戰爭中的各種計謀。因為戰爭是人類破壞級別最高的行為,除了物理規則外,它不用遵守任何規則,任何手段都可以嘗試。戰爭又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大事,每個參與者都押上了身家性命,因此人類毫無保留地把一切能力都投入到戰爭中,使得戰爭成為人類高智商的演練場。
好比看《三國演義》,奇計百出的諸葛亮總能引起讀者極大興趣,人們喜歡看諸葛亮如何一次次以少勝多,逆轉戰場勝負。但是計謀其實不重要,決定戰爭勝負的,很多時候不是軍師的計謀、主帥的能力、武將的英勇,而是國力。
個人的謀略可以影響局部戰爭,比如一個超級厲害的軍師,可以靠一個計謀用幾百人打敗幾千個敵人,取得一次輝煌的勝利。但是,計謀并非戰爭常態。國力強大的一方就算局部吃虧,還可以靠源源不斷的補給淹沒對手。只要大戰略上不出問題,勝利的一定是國力強的一方。
有沒有靠一場計謀、一個謀士決定勝負的戰爭呢?有,但是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太少了。正因為數量少、戲劇性強,所以它們才會被當成傳奇,被人們翻來覆去地提起。我們剛接觸歷史的時候,發現書里的大部分戰爭都是靠計謀以少勝多、扭轉乾坤的神奇戰例。這其實是書本刻意選擇造成的錯覺。
關于這一點,最簡單的例子還是三國。諸葛亮那么厲害,幾乎跟誰打仗都能贏,那蜀漢為什么最后還是滅亡了?答案很簡單,因為蜀漢的人口少、耕地少、財富少,和曹魏的國力根本不能比,所以無論多么厲害的人帶兵,最終失敗都是必然的。
再說說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故事。這是一個典型的勵志故事,講的是勾踐如何戰勝逆境,臥薪嘗膽,最終反敗為勝的事。但是,只要臥薪嘗膽就一定能成功嗎?
只要吃苦就能成功,這是顯而易見的謊言——古往今來,意志堅定、自找苦吃但是沒混出來的人多了去了。勾踐能打敗夫差,不僅在于他能忍,還在于這么一句話——當年夫差決定把勾踐放回國,夫差手下有個大臣表示萬萬不可,他說:“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他的意思是,勾踐回到越國,如果用十年時間積攢實力,十年時間訓練軍民,那二十年后就會把吳國消滅了。
果然,勾踐回國九年后,越國變得非常強大,把吳國打敗了。勾踐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這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上。假如勾踐回國后沒有發展經濟而是急于決戰,假如越國沒有那么多的資源供勾踐發展,假如夫差沒有給勾踐那么多時間,勾踐不可能復仇成功,他的隱忍也就白費了。真正讓勾踐成功復仇的,是越國強大的國力。
秦趙兩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更是如此。趙括是長平之戰趙國一方的指揮官。關于長平之戰,我們一開始最容易關注的是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其實,趙括本人并非毫無經驗的指揮官,趙括那個時代也根本沒有紙。
趙括在長平之戰中雖然犯了指揮的錯誤,但趙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國力不夠強盛。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生死決戰。戰爭一共持續了三年,打到最后,兩個國家都拼出了全部的家底。趙國傾全國之力,派出了所有能動用的軍隊,秦國則在情急之下把一個郡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拉上前線。最后,是趙國國力支撐不住了,才輸掉了整場戰爭。
秦國的勝利不是偶然。秦國不是單單打敗了趙國,而是打敗了全天下的諸侯。偶然不會讓秦國一而再再而三地獲勝,是因為秦國的國力遠遠超過了其他諸侯國,才讓它最終統一了天下。
(摘自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哇,歷史原來可以這樣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