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歷二月初二,簡稱二月二。這是一出正月,豫北地區農村非常重視的第一個節日。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做四件事情:一是剃頭;二是改善生活,攤煎餅吃;三是太陽出來之前婦女不能做針線活;四是“圍圈”,即早晨起床后用草本灰在院中各個角落、房前屋內圍成若干個灰圈,同時在院中央圍成一個囤形圈,放上香爐、擺上供品、點上高香。由于年小無知,參加工作前還沒有搞清楚為什么要做這四件事情,只是聽父母說,是老輩子傳下來的規矩。直到后來才知道其中的原由,原來和龍有關。
龍是華夏兒女的精神圖騰,不僅是和風化雨的祥瑞之物,更是力量、聲望和睿智的象征。二月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這和古代天象有關。古人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以此作為觀測天象的參照物,俗稱二十八宿。我老家有“二十八宿刮王莽”的傳說,說的是輔佐劉秀打天下的二十八位悍將代表二十八宿,其中有位叫吉昌的悍將就是我們鄉的。不過,這只是一個印證二十八宿非常厲害的傳說罷了。
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即: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古人發現每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于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而農歷二月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后,亢宿(代表龍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代表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后,每天龍抬頭的時間均提前一點,一個多月后,整個龍頭就抬了起來。
二月二,正介于雨水、驚蟄、春分三個節氣之間,此時,大地氣溫回升,預示著春耕伊始。伏羲氏時期,他“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后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仿。到周武王時期,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而且還作為一項國策推廣。每逢二月二,都要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親耕農田。后來,這天也被賦予更多含義和寄托,衍化成春龍節、春耕節、農事節,主要是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老家有正月里不剃頭之俗,都是趕在大年三十前把頭剃了,寓意新的一年不能讓頭發壓著抬不起頭,否則一年中就時運不好。二月二這天正好是龍抬頭的日子,此時頭發長了一個多月,也該剃一下了,便又有了二月二要剃頭的習俗。
小時候,村里有個剃頭店,三間瓦房,坐落在村子中央廣場。農閑時剃頭店比較熱鬧,那時沒有電視機,一些上歲數的老人喜歡在這里聚堆,天南海北聊會兒天,剃頭匠是本村兩位40多歲的男同志,負責全村男丁的剃頭任務,主要業務是剃平頭、刮光頭。婦女們則在家里邀請鄰居或同伴為自己剪發。每當頭發長了,大人會主動前去剃頭,小孩兒則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剃頭,剃一次頭只要幾分錢。
我最怕冬天剃頭,主要是冬天衣著臃腫,剃頭時圍擋不嚴,細碎的頭發容易掉進脖子,甚至滑向脊背,刺撓得不行。夏天就不一樣了,衣服單薄,剃頭后,河里一洗澡,細碎的頭發會被沖得一干二凈。記得有一年冬天,我去剃頭,因碎發刺撓脊背,有意識地晃動了幾下脊背,結果影響了剃頭匠的手勁,頭發被推出了一個大豁子,最后不得不剃成“光葫蘆”。后來,兩位剃頭匠把手藝傳給了自己的孩子,其孩子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把各自經營的剃頭店打理得風生水起,不僅店名時髦,而且增加了燙發、染發、護發等女性理發業務,墻上掛的都是非常前衛的發型圖畫。二月二這天,理發的人比過去多出幾倍,生意十分紅火。
二月二,改善生活,攤煎餅吃,也有講究。我的理解,正月剛過,節日的余熱尚未退去,二月二接力而至,再進行一次節日慶祝,意義更大,預示著一年好事連連。但與傳統習慣聯系在一起,又不得不佩服我國文化的底蘊和深奧。這一天,不少飲食都被冠以龍字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餛飩叫吃“龍眼”,我老家把吃煎餅視為吃“龍鱗”。總之,借龍企盼幸福吉祥。
攤煎餅是母親的拿手活。孩童時代,每年二月二一大早,母親就把攤煎餅的綠豆面配上麥面和好,然后支上鏊子,點火加熱,在鏊子上擦上一層花生油或菜子油。等油熱后,舀上一勺和好的面,倒在鏊子上,接著用一節光滑細致的高粱桿上部,把面均勻攤在鏊子上,根據火候和煎餅熟熱程度,用一種特制的翻刀來回翻騰,防止煎糊,直到煎餅熟透。當時用的燃材為麥茬,這種燃料,燃點很高,容易掌控火候,而且煎的煎餅特別好吃。我和弟弟經常圍在母親身邊看她煎煎餅,煎餅煎好后,母親總是拿上一張先讓我們解饞。如果再搗點蒜汁沾著吃,味道更美。至于二月二這天太陽出來之前婦女不做針線活,據說是怕鋼針刺傷了“龍眼”,太陽出來后就沒事了,這也是婦女一年中難得的一會兒清閑。
“圍圈”則有兩種含義,一是借助火灰以避毒蟲之害,二是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二月二,寄托著人們對龍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俗文化接受和傳承至今,變成了發祝福短信。這一天,發送祝福短信的人特別多,而且寫的非常好,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五月端午
從記事起,豫北老家從不把端午節這天稱為端午,而是叫五月單五。只是2008年國家將其列為法定節假日后,村里人才慢慢接受端午這個稱謂,但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是叫五月單五。
西晉周處《風土記》曰:“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端午一詞的記載。我國古代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法,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好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至于為什么要過端午節,說法很多,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已深入人心,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深最廣,現在的端午節都與紀念屈原緊密相聯。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小時候,溫飽是個大問題。從農歷二月到五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期,我和小伙伴一樣,非常盼望節令到來,吃上一頓好東西。過了二月二,就是五月單五,五月單五就能吃好東西了,對這個節日的盼望可想而知。北方河流、湖泊少,不像南方那樣水系發達,五月單五還要賽龍舟。我老家是不賽龍舟的,但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包粽子所需要的餡料不是糯米,而是黍子。
豫北平原不產糯米,加之當時糧食流通受限,南方的糯米到不了北方,只能用黍子代替糯米。黍子乃五谷之一,具有很強的粘性和甜度,富含蛋白質、淀粉、脂肪以及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礦物質元素,而且是釀酒的上等原料。因產量不高,都是小面積種植,屬于稀有農作物。村里人只是逢年過節,才蒸上一鍋用黍子面做的黏窩窩吃,解解饞。
包粽子所用的葦葉取自村外寨壕里的蘆葦。我們村是一個擁有6000多口人、由三個行政村組成的大村,統稱近德固。村外是一道長約5公里的寨墻環繞,寨墻下是一條20多米寬的壕溝,壕溝里種滿蘆葦。初夏時節,正是蘆葦生長旺盛的季節,一簇簇蘆葦挺拔向上,一片片葦葉青翠欲滴,你需要多少葦葉,不用向誰打報告,只管到寨壕里挑著撇下就是了。五月單五前一天,不等母親吩咐,我就帶弟弟把葦葉撇好了,只等五月單五清水洗過、煮后即用。
母親包粽子的技術很高,先取兩片煮過的葦葉,交叉疊放,旋轉對折,卷成三角狀,然后放進一團黍面,中間加上一顆小紅棗,將葦葉包好,并用棉線把包好的粽子纏緊,放到鍋里加水開煮。
那個年代煤球燒不起,全村幾乎沒有使用煤球爐的,做飯用的都是土灶,鍋是生鐵鍋,燃料為桔桿或木柴,鼓風助燃的器具是風箱,這種鍋灶做出來的飯特別好吃。煮粽子也不例外,當煮的粽子還是七八成熟的時候,一股股醇香便隨著騰騰熱氣撲鼻而入,讓人食欲難抑。
老家是孝道之鄉,民風純樸,親情濃郁。不論誰家過節,都要把好吃的東西先送給本家長輩吃。粽子起鍋后,母親先拿出幾個放到碗里,讓我趁熱送給本家的三爺、三奶吃,然后才讓我們吃,這種孝敬老人的好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有一年五月單五,家里沒有包粽子,主要是黍子收成不好,集體分配的黍子不多,陳年的黍子都碾成面在正月十五做燈盞了。我們那里有正月十五用黍子面做燈盞“散燈”的風俗,即晚上在燈盞上插上小蠟燭,放在院中和屋內重要位置,意在為各路神仙照明,祈求神明保佑。“散燈”之后,燈盞一直放到二月初二才吃。母親感到,即使沒有黍面粽子,也要過好五用單五。母親特地到集市上買了幾塊用黍面做的黏糕替代粽子。雖說不是粽子,但也感到了節日濃厚的氛圍和母親拳拳的愛心,比吃粽子還要香甜。
如今處于商品大流通時代,南方的糯米經常出現在北方超市,但村里自制葦葉粽子的人家幾乎沒有了。每到五月單五,都是到超市購買現成的粽子,而且粽餡多種多樣,既有甜的,也有咸的;既有糯米的,也有瘦肉的,但唯獨沒有小時候吃的黍米做的。
每年五月單五放假,我都是從鄭州趕回老家過節。我的宅院離寨墻五六十米,出門就能看到寨墻遺址。每次回家,我總是到寨墻邊走走,回想一下當年它那雄偉厚實的模樣,回想一下墻體上生長的各種花草,回想一下寨壕里隨風搖曳的蘆葦,回想一下我和小伙伴們攀爬玩耍的身影……每一次回憶,總感到格外親切和溫馨。只可惜時光已逝,物非昨天。
我也時常想象當年寨墻如果不被推平,保持到現在的亮顏:寨墻上是干凈平坦的柏油步道,寨坡上是綠化美化的樹木花草,寨壕里是蔥郁茂密的蘆葦和艷麗綻放的荷花,但這些美景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罷了,只能裝進夢里、珍藏心間。
五月單五是一個粽子飄香的日子,從初夏款款走進喧鬧的村莊,走進莊稼人的心里,帶來對往日生活的回味、對現在生活的執著。歲月在變,日子也會越來越甜。
作者簡介:
王山根,筆名田歌,河南省南樂縣人,1985年10月入伍,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文學作品集《過去并不遙遠》。